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丝绸之路”到地球村:经济网络分析与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艾仁贵 《世界历史评论》 2019年第4期29-47,M0003,M0004,共21页
经济网络由不同地区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稳定商业联系构成。从史前时代一直到21世纪,经济网络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发展,推动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世界不同地区连成一个整体。从性质上看,它可以分为帝国、族群、家族等不同... 经济网络由不同地区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稳定商业联系构成。从史前时代一直到21世纪,经济网络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联系与发展,推动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世界不同地区连成一个整体。从性质上看,它可以分为帝国、族群、家族等不同类型,例如丝绸之路、亚美尼亚商人网络、东亚华人商业网络、犹太经济网络、罗斯柴尔德家族网络等。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经济网络与全球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重要特点:关注经济网络的跨文化交流特征、近代早期成为主要的研究时段、边缘少数群体受到重视、信息化研究手段的引入等。作为串联人类历史发展的纽带,经济网络成为观测全球史的重要视角,其分析方法代表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网络分析 相互联系 全球史 帝国—族群—家族 丝绸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新的视角:热拉尔·努瓦利耶的法国人民史书写
2
作者 杨磊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8,共7页
2002年,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的著作《美国人民的历史》被阿戈内出版社翻译引进到法国后,很快就成为法国出版界的畅销书,销量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突破10万册,形成了一种“津恩效应”。不仅如此,法国史学界兴起了一股人民史的... 2002年,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的著作《美国人民的历史》被阿戈内出版社翻译引进到法国后,很快就成为法国出版界的畅销书,销量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突破10万册,形成了一种“津恩效应”。不仅如此,法国史学界兴起了一股人民史的写作热潮,出现了诸如《南特人民史》[阿兰·科瓦等著:《南特人民史》(Alain Coixr,Histoire Populaire de Nantes),雷恩:雷恩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布列塔尼人民史》[阿兰·科瓦等著:《布列塔尼人民史》(Alain Croix,Histoire Populaire de la Bretagne),雷恩:雷恩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一部人民史》[马利卡·拉哈尔:《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一部人民史》(Malika Rhala,Algérie 1962:Une Histoire Populaire),巴黎:发现出版社2022年版],人民史的出版热潮还引发了法国学术界、公众的热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列塔尼 美国历史学家 南特 阿兰 雷恩 畅销书 阿尔及利亚 热拉尔
原文传递
“六日战争”对美国犹太人族群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礼刚 宋瑞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8,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大屠杀"话语的传播引发了美国犹太人对族群命运的担忧。在"六日战争"前,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犹宣传及其对以色列的重重围困,美国犹太人担心"再次大屠杀"会发生,从而促使美国犹太人对以色列... 20世纪60年代,"大屠杀"话语的传播引发了美国犹太人对族群命运的担忧。在"六日战争"前,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犹宣传及其对以色列的重重围困,美国犹太人担心"再次大屠杀"会发生,从而促使美国犹太人对以色列的生存产生深度忧虑。美国犹太社团逐渐把维护以色列的特殊利益和争取美国社会对以色列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游说活动的主要目标。美国犹太游说组织通过舆论引导、公开呼吁、经济动员等方式积极进行游说。"六日战争"后,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迅速发展。美国犹太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并自觉地将以色列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在归属意愿、宗教情感、对以色列的文化兴趣、青年群体族群意识等层面表达对以色列的认同,以色列在美国犹太人族群认同中发挥的作用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日战争” 美国犹太人 以色列 犹太游说组织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一个还是多个:认同极化与当代以色列的身份政治困境 被引量:8
4
作者 艾仁贵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80,共30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主导性的以色列身份之外,以色列社会形成了多个特征鲜明的次认同群体:极端正统派、俄裔移民、以色列阿拉伯人、外来边缘群体(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等。以这些次认同群体为基础,出现了身份政治的极化,在犹太人与阿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主导性的以色列身份之外,以色列社会形成了多个特征鲜明的次认同群体:极端正统派、俄裔移民、以色列阿拉伯人、外来边缘群体(外籍劳工和非法移民)等。以这些次认同群体为基础,出现了身份政治的极化,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宗教群体与世俗人士之间、新移民与老移民之间、左右翼之间形成了四大主要社会裂缝。认同极化彰显了困扰已久的民族、宗教、族群、意识形态等矛盾,极大地影响着以色列的政治稳定,导致当前以色列政坛分化为五大政党势力:右翼、中左翼、宗教阵营、阿拉伯人、俄裔移民。在此情况下,政治的弹性空间日益压缩,各个党派合作妥协的余地不断缩小,成为以色列政治僵局的深层次根源。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不到一年之内以色列三度举行大选,在"新冠"疫情和各种内外压力下才结束了18个月的看守状态、组建联合政府,但各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对立并未消除。从根本上看,以色列身份政治的核心悖论和持久困境是,在谋求单一犹太属性的理想和多元族群并存的现实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以色列 社会裂缝 认同极化 政治僵局
原文传递
建造“第一座希伯来城市”——“田园城市”理念与特拉维夫的城市规划(1909—1934) 被引量:3
5
作者 艾仁贵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9-182,222,共15页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理念,主张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以克服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这一理念高度契合犹太复国主义否定流散生活方式的主张,因而从一开始就在巴勒斯坦犹太社会得到积极响应。从1909年...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理念,主张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以克服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这一理念高度契合犹太复国主义否定流散生活方式的主张,因而从一开始就在巴勒斯坦犹太社会得到积极响应。从1909年在雅法北部奠基的阿胡扎特·巴伊特田园郊区到1925年苏格兰建筑规划师帕特里克·格迪斯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田园城市"成为贯穿特拉维夫早期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到1934年,特拉维夫正式获得"市政实体"地位,"田园城市"规划为特拉维夫的城市发展奠定了总体格局。在建造"第一座希伯来城市"过程中,欧洲的现代理念被移植到巴勒斯坦,不仅丰富了"田园城市"的历史实践,而且反映了犹太移民在其新故土实现重新扎根和恢复主权的政治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拉维夫 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念 格迪斯规划 犹太民族复兴
原文传递
“西方优越”恰是西方痼疾 被引量:3
6
作者 艾仁贵 《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50-55,共6页
西方寻找“假想敌”的步伐从未停止,它被归纳为一种“从柏拉图到北约”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制造东西方之间对立并把东西方之间的区别绝对化,是欧洲和西方的拿手好戏和一贯作风。
关键词 一贯作风 假想敌 柏拉图 东西方 绝对化
原文传递
世界史学术论文引言写作要素初论
7
作者 周祥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132,共9页
一引言史学论文引言写作要素是史学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内容,掌握世界史学术论文引言写作基本要素则是世界史学者必备的技艺和修养。史学论文写作规范是指作为历史科学研究活动的史学论文写作中"一些属于共同性的东西",是"... 一引言史学论文引言写作要素是史学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内容,掌握世界史学术论文引言写作基本要素则是世界史学者必备的技艺和修养。史学论文写作规范是指作为历史科学研究活动的史学论文写作中"一些属于共同性的东西",是"写作史学论文要共同遵循的一些基本的要求"(李振宏:《史学论文写作规范》,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 写作要素 杨玉圣 科学研究活动 史学论文 张保生 引言写作
原文传递
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考古发掘与中东民族国家构建
8
作者 艾仁贵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49,157,共29页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中东地区考古发掘的序幕。此后,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组织庞大的考古工作队,对该地区的古代文明遗迹进行发掘,将大批珍贵文物带走并收藏在各自国家的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的...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中东地区考古发掘的序幕。此后,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组织庞大的考古工作队,对该地区的古代文明遗迹进行发掘,将大批珍贵文物带走并收藏在各自国家的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的民族意识逐步觉醒,纷纷发起民族主义考古活动,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培养本土考古人才、限制本国文物外运。在中东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关键时期,考古发掘发挥着借助古老的过去连结当下国家身份的手段。在考古发掘参与民族国家构建方面,埃及、伊拉克、以色列这3个具有丰厚文明遗产的中东国家尤为显著,古代文明遗产成为现代国家认同的“根基性想象”,从而折射出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返古主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考古发掘 文明遗产 返古主义
原文传递
资本主义是靠战争喂养大的
9
作者 艾仁贵 《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48-54,共7页
战争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看不见的纽带",近代早期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战争压力与竞争态势,促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资本主义的扩张天性又使之频繁地诉诸战争,用暴力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将战... 战争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看不见的纽带",近代早期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战争压力与竞争态势,促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资本主义的扩张天性又使之频繁地诉诸战争,用暴力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将战争扩展到全球规模。作为深刻塑造现代世界无所不在的力量,资本主义通过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从而推动着世界自16世纪以来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孤立走向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手段 全球规模 原料产地 竞争态势 资本主义 全球范围 生产和消费 经济体制
原文传递
论明仁天皇在中日外交中的独特作用兼及与中国科学家的交往 被引量:3
10
作者 邱华盛 冯昭奎 《日本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59-79,共21页
明仁天皇以《日本国宪法》赋予的“日本国的象征”这一特殊地位,长期倡导和平,维护日本宪法和平主义原则,珍重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史的中日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真诚期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友好,从而在中日外交中起到了独特作用。明... 明仁天皇以《日本国宪法》赋予的“日本国的象征”这一特殊地位,长期倡导和平,维护日本宪法和平主义原则,珍重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史的中日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真诚期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友好,从而在中日外交中起到了独特作用。明仁作为科学家从事鱼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树立了作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日本国家象征的天皇形象。明仁天皇积极同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交往,显示了日本皇室作为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皇室在保持其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具备了与时俱进、追求现代科学、发挥独特“皇室外交”作用的另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仁天皇 中日关系 日本国宪法 皇室外交 德仁天皇
原文传递
19世纪犹太教传统救赎观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舒扬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6-275,共10页
19世纪之前,犹太教传统救赎观禁止犹太人通过人为努力返回以色列,其精神内涵与实践方式均局限于纯粹宗教范畴,规避世俗元素。19世纪,在部分正统派信徒的推动下,传统救赎观从奉行原则、精神内涵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转向现代,突破移民活动... 19世纪之前,犹太教传统救赎观禁止犹太人通过人为努力返回以色列,其精神内涵与实践方式均局限于纯粹宗教范畴,规避世俗元素。19世纪,在部分正统派信徒的推动下,传统救赎观从奉行原则、精神内涵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转向现代,突破移民活动的阻力,吸收民族主义与世俗实践精神,从而同之后出现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及以色列社会相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教 传统救赎观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亲历大革命时期的传奇剧:罗伯斯庇尔的情感及政治承诺的建构
12
作者 大卫·安德烈斯 杨磊(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3年第2期70-87,6,9,10,共21页
在1792年早春的某一天,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他在信中愿求他的“朋友”原谅他迟迟不肯回复这些“赞颂”,因为这些赞颂“将会导致骄傲,如果更多温柔和高尚的情感在一个你认为值得信任和尊重的人心中曾留... 在1792年早春的某一天,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他在信中愿求他的“朋友”原谅他迟迟不肯回复这些“赞颂”,因为这些赞颂“将会导致骄傲,如果更多温柔和高尚的情感在一个你认为值得信任和尊重的人心中曾留下任何印记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斯庇尔 马克西米利安 大革命时期 政治承诺 充满激情 传奇剧 值得信任 亲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