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和运用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自然辩证法》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吕世荣 章冠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8,共9页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战”中的不同观点,深刻揭示出自然科学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战”中的不同观点,深刻揭示出自然科学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在全面批判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过程中,恩格斯深刻揭示出唯心主义兴起的根源、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论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不仅有助于科学评析围绕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而产生的各种学说和争论,而且有助于化解相关实践难题,推动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董仲舒经权观对道义论立场的回归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清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春秋公羊传》中提出的“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重后果的倾向。董仲舒通过将“义”与“道”引入到经权理论之中,为“经”“权”相反相成的经权观的道义论立场找到了一个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弥补了《公羊传》中的... 《春秋公羊传》中提出的“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重后果的倾向。董仲舒通过将“义”与“道”引入到经权理论之中,为“经”“权”相反相成的经权观的道义论立场找到了一个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弥补了《公羊传》中的经权观只能通过在经权关系之外设置实践限制的方式来避免行权违背道义原则的不足。在坚持重道义的基础上,把道义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贯立场。董仲舒经权观中道义论立场的明确和回归,反映了经权关系理论提出初期儒家学者对道义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的调适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经权观 道义论 《春秋公羊传》
下载PDF
以善制善——莱辛对近代社会契约论的扬弃
3
作者 陈联营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49-55,共7页
莱辛认为,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包含着三重困境,即契约的稳固性与政治生活之变动性之间的冲突、维系共同体内部团结的力量与分割诸共同体的力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同体内在的分裂趋势。针对这三重困境,莱辛将人性的完善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 莱辛认为,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包含着三重困境,即契约的稳固性与政治生活之变动性之间的冲突、维系共同体内部团结的力量与分割诸共同体的力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同体内在的分裂趋势。针对这三重困境,莱辛将人性的完善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状态。初级的人性完善状态即初级道德是就特定共同体而言的具体德性如爱国、诚信、公正、虔诚以及对习俗的遵从等,正是它们既维系着共同体的团结,又在共同体之间造成对立。终极道德即基于人的理性本质而成就的德性本身,它将所有人看作平等的人格,超越了所有有限的人类共同体。站在终极道德立场上的人们必须用终极道德的善去守护和制约初级道德中的诸善,而由于他们无法在任何共同体中显现,所以他们就构成了一个隐性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契约论 初级道德 终极道德 隐形共同体
下载PDF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14
4
作者 吕世荣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103,共16页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历史性贡献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将人类自身生产看作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作为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内容去理解。在此基础上,...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历史性贡献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地提出并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将人类自身生产看作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作为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内容去理解。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善了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理论。第二,以"两种生产"理论为方法,分析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本质及其演进的过程,进而从无阶级社会角度,揭示了私有制、阶级的历史起源,瓦解了所谓资本主义永恒存在的历史前提,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理论。第三,系统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发展趋势,澄清了在国家问题上的各种混乱观点,为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两种生产”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太一生水》名字序列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5,共7页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并依次展开。太一非名,实属强名;道亦非字,应为强字。名字从无到有,万物由生到成,名字的界限即生成的界限。只有从名字的有无出发,对名字定义以及名字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太一生水》中万物生成的真正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生水 名字序列 生成 强名
原文传递
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理解的几个问题
6
作者 吕世荣 张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152,共7页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其一,在实践概念上深入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革命性,避免片面从精神道德层面和日常生活实践视角对它进行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其二,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上强调理...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其一,在实践概念上深入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革命性,避免片面从精神道德层面和日常生活实践视角对它进行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其二,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上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破除把二者分裂乃至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倾向;其三,在实践标准上明确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标准”本身的内在要求,防止将真理认识同价值认识相割裂的倾向。从根本上看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全面把握它们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概念 实践与理论 实践标准 真理性标准
原文传递
蒯因:何种意义的实用主义者?——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答
7
作者 姬志闯 田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8,152,共8页
与其分析哲学家身份不同,对蒯因实用主义者身份的认同却并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之所以如此,根源并不仅仅是对蒯因思想本身的理解不同,而更在于对“实用主义”自身身份界定的不统一。问题的核心也不再是“蒯因是不是实用主义者”的简单... 与其分析哲学家身份不同,对蒯因实用主义者身份的认同却并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之所以如此,根源并不仅仅是对蒯因思想本身的理解不同,而更在于对“实用主义”自身身份界定的不统一。问题的核心也不再是“蒯因是不是实用主义者”的简单判定,而更在于以统一的“实用主义”为依据对“在何种意义上是,是何种意义的实用主义者”的谱系学阐明问题。于是,通过一种重构式的谱系学考察实现实用主义自身统一性的确认,进而通过谱系学重置完成对蒯因实用主义身份的考察和判定,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问题。事实上,这不仅直接影响对蒯因思想的整体认知和谱系定位,而且也深层关涉实用主义的谱系重构和身份认定。对蒯因的实用主义谱系学重置,也必将突破其“分析哲学”的谱系归属和身份设定,进而在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两大思想进程的双重转向和推进中揭示和彰显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实用主义 谱系学考察 效应
原文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韩佳君 吕世荣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2,共6页
在破除旧意识形态方面,毛泽东以批判封建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努力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界限。在确立新意识形态方面,毛泽东通过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打开新局面,学习社会发展史,制... 在破除旧意识形态方面,毛泽东以批判封建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努力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划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界限。在确立新意识形态方面,毛泽东通过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打开新局面,学习社会发展史,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在意识形态领域"种牛痘",以及明确意识形态领域内香花的标准等举措,确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中国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康德的人类学理念
9
作者 陈联营(译) 《伦理学术》 2022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康德人类学有两个来源,即鲍姆加登的经验心理学和康德自己的分析理论。一开始,康德将人类学理解为作为经验科学的观察学说,其重点在于观察的丰富性或趣味性。同时,康德又将心灵能力理论当作其人类学的纲目,而以自我意识统领诸心灵能力... 康德人类学有两个来源,即鲍姆加登的经验心理学和康德自己的分析理论。一开始,康德将人类学理解为作为经验科学的观察学说,其重点在于观察的丰富性或趣味性。同时,康德又将心灵能力理论当作其人类学的纲目,而以自我意识统领诸心灵能力。如此理解的人类学在哲学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此外,作为分析理论,人类学主要关注于澄清昏暗表象。对“实用”的强调构成了康德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实用”“世界知识”和“普及”构成三个几乎相互重合的意义关联,共同解释了“实用人类学”的内涵。人类学作为哲学之预备和作为哲学之整全这两种计划构成康德人类学理念内在张力之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世界知识 实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