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什拉物质想象论观照下的水仙文学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在文学中,水仙的足迹是世界性的,水仙的含义不断增生。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水仙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 在文学中,水仙的足迹是世界性的,水仙的含义不断增生。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水仙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水仙文学是人与物的深度互相创生的结果:想象创造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斯东 巴什拉 物质 想象 水仙 文学
下载PDF
审视嗅觉美学:可能性与意义
2
作者 张璟慧 《外文研究》 2024年第1期30-38,45,106,107,共12页
嗅觉是与原始本能最相近的感官,在西方传统理论话语体系中一向遭到贬抑,被赶出审美。而无论古代东西文化史,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及身体研究都表明,嗅觉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生命的、文化的、艺术的,充满诗意的不确定性与形而上意味。这也是建... 嗅觉是与原始本能最相近的感官,在西方传统理论话语体系中一向遭到贬抑,被赶出审美。而无论古代东西文化史,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及身体研究都表明,嗅觉不仅是生理的,更是生命的、文化的、艺术的,充满诗意的不确定性与形而上意味。这也是建构嗅觉美学之可能性的基础,其意义就在于,嗅觉美学将在以视觉为第一的西方理论传统上有所突破,反思与视觉紧密相连的启蒙理性,最终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嗅觉美学 视觉 启蒙理性 反思
下载PDF
“水中死亡”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璟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3-187,共5页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 水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在人类精神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人对其生发想象,影响人类的文艺创作、欣赏。中西方神话、传说及原始哲学中都有将世界解释为几种基本本原之说,水是其中之一。借助想象,水能产生"女性化"的极致美感,而这种极致美感的最终指向就是、也只能是死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水中的死亡"即是水、美感、死亡三者间奇妙关系的最好体现。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水是一种不断在改变着自身存在形式的物质本原与实体;"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在自身深处就具有流水般的命运;水每时每刻都很美丽,每时每刻都在前行、流去,其实就是每时每刻都在死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女性化 死亡
下载PDF
幽怨感伤与文人式欲望叙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0-193,共4页
东西方幽怨感伤的文艺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文人式欲望叙事:欲望与自我抑制深深潜伏在幽怨感伤的文人审美、表达的温和外表之下,在岁月流逝与因因相习中,也已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一种不自觉的处世态度、审美类型、表达模式与掩饰方式。
关键词 幽怨感伤 文人艺术家 “文人式” 欲望 自我抑制
下载PDF
论《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的“疯癫”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璟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2-106,129,共5页
传记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情爱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主人公阿黛尔.雨果的形象,在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影片主创人员对影片恰到好处的把握之外,还因为阿黛尔对虚幻情爱的偏执追求,隐秘地展示了人的一... 传记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情爱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主人公阿黛尔.雨果的形象,在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影片主创人员对影片恰到好处的把握之外,还因为阿黛尔对虚幻情爱的偏执追求,隐秘地展示了人的一种无法直抒的需要:疯癫、虚幻与沉迷,使该影片及阿黛尔的形象具有超凡脱俗的魅力。这种常被视作病态的"疯癫"对人的自我满足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黛尔·雨果 疯癫 传记电影
下载PDF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璟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黑暗之心》 中国古典美学 艺术世界
下载PDF
克尔凯郭尔的美学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继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9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克尔凯郭尔第一部著作《或此或彼》的细致文本分析,联系克尔凯郭尔的早年经历以及与雷琪娜.奥尔森婚约的破裂、克尔凯郭尔的伦理观和宗教观,讨论克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尝试说明克尔凯郭尔运用诗性的语言和意象解释诸如形式与... 本文通过对克尔凯郭尔第一部著作《或此或彼》的细致文本分析,联系克尔凯郭尔的早年经历以及与雷琪娜.奥尔森婚约的破裂、克尔凯郭尔的伦理观和宗教观,讨论克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尝试说明克尔凯郭尔运用诗性的语言和意象解释诸如形式与内容、喜剧和悲剧的美学概念,阐明诸如激情、痛苦、受难、罪孽这样的伦理和宗教问题。分析表明,克尔凯郭尔的美学观与其伦理观和宗教观是一致的、和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美学观 或此或彼 伦理观 宗教观
下载PDF
女性困境与生存本身——谈四部欧美传记影片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23-28,共6页
四部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欧美传记影片,重申了社会给予的尊重与自由是女性获得幸福生活并展现才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主题。然而,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继续导致女性生活的缺憾,甚至是不幸?... 四部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欧美传记影片,重申了社会给予的尊重与自由是女性获得幸福生活并展现才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主题。然而,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继续导致女性生活的缺憾,甚至是不幸?如果有,也许它并不仅仅是女性特有的,而是一种超越性别的、作为"人"的难逃的生存的局限和悲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影片 女性艺术家 困境 “人” 生存
下载PDF
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藉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表现及其成因试论艺术历史的某种发展轨迹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结合中世纪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中世纪耶稣形象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的形成又缘自于三个成因,以此观西洋美术史发展轨迹,那就是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
关键词 中世纪 耶稣·基督形象 艺术历史 发展轨迹 “修正与求取平衡”
下载PDF
巴什拉:中国学术界忽视的思想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6-80,共5页
加斯东.巴什拉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哲学新认识论的奠基者与文艺学想象诗学的开创者,后者更被称为对柏拉图贬斥想象传统的颠覆,开启了想象的哥白尼式革命。然而,这却是一位被中国学界忽视的思想源起者。
关键词 加斯东·巴什拉 科学哲学 文艺学 想象
下载PDF
藉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论即故即新的创作方式
11
作者 张璟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103,共4页
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在形式上显得变化不大,这正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观之,即为"即故即新,以故为新"。它强调以连续性为着眼点看故与新的关系,在保持某种一致性中求变化进而体现自我... 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在形式上显得变化不大,这正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观之,即为"即故即新,以故为新"。它强调以连续性为着眼点看故与新的关系,在保持某种一致性中求变化进而体现自我的艺术个性。这种方式绝非"横空出世"、"惊世骇俗",追求变化与创新,又不背离既定传统,是一种看似"柔弱"却有力的艺术创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耶稣基督形象 艺术创作方式 古典美学
下载PDF
“化”的方式:“乱里春秋”与艺术创作——藉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论艺术创作的某种方式
12
作者 张璟慧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0-62,共3页
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表现出众多的"容貌",折射出艺术历史发展轨迹中文艺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照之,即所谓的"乱里春秋"。它强调要打破既有的模式,具体到文艺创作,即要求艺术家要敢于融... 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艺术表现出众多的"容貌",折射出艺术历史发展轨迹中文艺创作的某种方式,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照之,即所谓的"乱里春秋"。它强调要打破既有的模式,具体到文艺创作,即要求艺术家要敢于融合不同的元素,建立一种属于自我的生命、艺术逻辑,将任何可能性都视为根本追求,所谓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新意,才是不受限制与拘束的。而实际上,"乱里春秋"的方式,就是人类文化自身运行的方式,即"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耶稣·基督形象 艺术创作 中国古典美学 “乱里春秋” “化”
下载PDF
揭秘李贺《李凭箜篌引》文体形式下隐蔽的无意识
13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8-70,74,共4页
《李凭箜篌引》是"诗鬼"李贺的代表作。"通感"是贯穿该诗的典型艺术手法。而其"通感"组合中隐隐透出的妖异、古怪、破碎与不和谐却非偶然。结合李贺郁郁短命的人生际遇,《李凭箜篌引》实际上流露出诗人... 《李凭箜篌引》是"诗鬼"李贺的代表作。"通感"是贯穿该诗的典型艺术手法。而其"通感"组合中隐隐透出的妖异、古怪、破碎与不和谐却非偶然。结合李贺郁郁短命的人生际遇,《李凭箜篌引》实际上流露出诗人一种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鬼” 通感 “生本能” “死本能”
下载PDF
《纯真年代》中的“远离”
14
作者 张璟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40-45,共6页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 小说《纯真年代》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自的"远离":艾兰.奥伦斯卡伯爵夫人因觉悟爱情的虚无本质而远离所爱,梅.韦拉德因承受自己在现实中的选择而远离丈夫与他人相爱的事实,纽伦.阿切尔因责任及保留内心虚幻而远离现实的感受。他们各自的选择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小说借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点出了作者华顿的态度:人要在社会传统、责任与个人情感、自由之间做出选择是艰难的,甚或是不可能的。唯有"远离"可以走向与世界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真年代》 “远离” 心理 现实
下载PDF
何以为家——《沃伊采克》中的生存困境
15
作者 徐悠 《艺海》 2021年第2期30-31,共2页
戏剧《沃伊采克》描绘了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以反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空间与时间灵活转换,通过蒙太奇与意识流等“反戏剧”表现方式,传达了毕希纳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现状和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 毕希纳 反戏剧 现代性 生存困境
下载PDF
巴什拉物质想象论观照下的“玫瑰”文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璟慧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2年第2期22-26,共5页
文学中,玫瑰的足迹到处可见。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玫瑰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q... 文学中,玫瑰的足迹到处可见。以巴什拉物质想象论透视这一现象,发现,与传统理性主义观念相反,作为物质的玫瑰构成了人之想象的始基;想象对物质的回应呈现了物质的"主体性";想象与物质是不断唤醒与生发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玫瑰"文学、文化正是"人"与"物"的深度互相创生:想象创造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斯东·巴什拉 物质 想象 玫瑰 文学
原文传递
通向后(现代)田园之路——英美田园主义的生态批评转向
17
作者 张姗姗 《浙江学刊》 202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 英美田园主义思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范式和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乡村—自然—弱势群体—生态的价值模块抵制和反抗城市—文化—强势群体—社会的价值模块。英美生态批评界虽高度评价田园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原始生态智慧,却对其是否足以认识和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异议。后田园和后现代田园概念是在后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复杂型田园想象。后(现代)田园理念继承了田园主义的多维框架,延续了田园话语的复杂性、时代性、批判性、适应性,以辩证和平等主义取代二元对立和等级化的思维方式,积极承担维养生态系统的伦理责任,是面向现实、融合矛盾、积极入世的田园主义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田园 田园主义 意识形态 生态批评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迷魅——阿米蒂奇《磁场:马斯登诗歌》的交叉诗学
18
作者 张姗姗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3,共14页
现任英国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以日常生活书写获得了大众读者和批评界的一致推崇,《磁场:马斯登诗歌》便是他此类书写的代表作。诗人称其诗作主要使用了厨房水槽现实主义手法,但其中多数诗歌实际上采用了他此前提及的“西约克郡... 现任英国桂冠诗人西蒙·阿米蒂奇以日常生活书写获得了大众读者和批评界的一致推崇,《磁场:马斯登诗歌》便是他此类书写的代表作。诗人称其诗作主要使用了厨房水槽现实主义手法,但其中多数诗歌实际上采用了他此前提及的“西约克郡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这一手法是阿米蒂奇交叉诗学的体现。他试图通过诗歌形式和内容等层面的不和谐交叉,再现身份认同和地方生活的多元混杂性,呈现物质世界的动态关联性。诗人旨在通过描绘刹那间心灵对物质世界的迷魅体验,启迪现代人重新建立自我与外物的连接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蒂奇 魔幻现实主义 日常生活的迷魅 地方 交叉诗学
原文传递
《荒原》中废弃物的经济解读
19
作者 张姗姗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荒原》之“荒”(waste)既可被理解为精神的空虚,也指向诗中物理存在的各式废弃物。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废弃物客观反映了一战后英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但未深入谈及诗人对该经济现象的看法。事实上,诗中各式固体废弃物呈现出英国经济转型过... 《荒原》之“荒”(waste)既可被理解为精神的空虚,也指向诗中物理存在的各式废弃物。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废弃物客观反映了一战后英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但未深入谈及诗人对该经济现象的看法。事实上,诗中各式固体废弃物呈现出英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次性经济和快速消费的出现。艾略特既以荒原意象警示生产-消费-丢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可能导致的道德堕落和生态灾难,也在诗中埋下了通过死而复生拯救荒原的线索。这一线索逐渐发展为回归自然循环的有机社会理念,这一理念又与其回归秩序的保守主义主张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废弃物 生产消费 有机循环 秩序
原文传递
情爱与禁锢——以《荆棘鸟》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璟慧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6-143,160,共8页
情爱与外在一切限制性力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水火不容,而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本文以《荆棘鸟》中拉尔夫与麦琪的爱情为例,指出疼痛是人与自我沟通的一个媒介,因为痛苦迫使受难者更专注于痛苦本身而忘却更多的欲念,达到净化。人内心的这... 情爱与外在一切限制性力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水火不容,而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本文以《荆棘鸟》中拉尔夫与麦琪的爱情为例,指出疼痛是人与自我沟通的一个媒介,因为痛苦迫使受难者更专注于痛苦本身而忘却更多的欲念,达到净化。人内心的这种悖论而奇妙的体验,使外在禁锢造成的巨大痛苦成就了爱情的恒久与伟大。也就是说,一旦外界的束缚消失之后,伟大的爱情的可能性也就终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禁锢 《荆棘鸟》 疼痛 悖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