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大学与词学——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序
1
作者 孙克强 刘军政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2期4-8,共5页
河南大学坐落于开封。开封,亦称东京、汴梁,战国以来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号称八朝古都,其中以北宋首都最为著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南大学作为百年老校亦得益于宋词之都的“江山之助”,词学教育代有传承,同... 河南大学坐落于开封。开封,亦称东京、汴梁,战国以来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号称八朝古都,其中以北宋首都最为著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与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南大学作为百年老校亦得益于宋词之都的“江山之助”,词学教育代有传承,同时也是词学研究的重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研究 江山之助 河南大学 宋词 百年老校 一代之文学 文学院 开封
下载PDF
论学术交流新生态下资料室的发展机遇——以河南大学文学院资料室为例
2
作者 刘焱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98-200,共3页
处于夹缝中生存的资料室需要在学术交流新生态下寻找发展的机遇。随着信息时代图书发行、用户需求、阅读模式的转换,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高校的发展战略,资料管理应紧随图书馆的转型而转型;图书资料的采购模式也应从静态被动转为动... 处于夹缝中生存的资料室需要在学术交流新生态下寻找发展的机遇。随着信息时代图书发行、用户需求、阅读模式的转换,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高校的发展战略,资料管理应紧随图书馆的转型而转型;图书资料的采购模式也应从静态被动转为动态主动形式,对文献资源的管理理念则须从以"藏"为主置换为以"用"为主。同时,对原有纸质文献应加强保护,对骨干管理人员亦应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交流 智慧馆藏 采购模式 以“用”为主
下载PDF
百年坚守 百年辉煌--《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序 被引量:1
3
作者 关爱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4-17,共14页
有着110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大学,设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100年了。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之际,魏清源教授受文学院委托,爬梳众多资料,历经千辛万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编辑写作了《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 有着110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大学,设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100年了。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之际,魏清源教授受文学院委托,爬梳众多资料,历经千辛万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编辑写作了《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以下简称《学科史》,作者注)一书,为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献上一份厚礼。《学科史》完成后,清源师命我为书作序。我初甚惶恐,以为有翔实可读的《学科史》在,序文反成画蛇添足、佛头着粪之举。但转而思忖:我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到河南大学求学,迄今已经40余年。40余年间,读书于斯,教书于斯,个体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在此迁延,个人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在此维系。青春中的最好年华得与文学院共度,学术上的些许收获得与文学院分享。河南大学的中文学科100年,我与其共同走过将近半数的历程。作为百年学科的受教者、获益者,我还是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故而不揣谫陋、拉杂书之,向百岁生日的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献上一炷心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大学 高考制度 中文学科 受教者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设置 学科史 个人情感
下载PDF
专题选修课建设: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创新的有效途径——兼述河南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专题课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春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4-58,共5页
在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专题选修课是整合转化已有成果、培育生成新成果的富有活力的场域,是教学科研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平台,对学科创新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河南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专题课建设颇有特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关键词 专题课 现代文学 河南大学
下载PDF
刘氏兄妹与河南大学
5
作者 刘增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92-95,共4页
1917年至1936年,刘氏三兄妹曾经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刘(赵毅敏)和刘(尹达)以后分别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历史学家。他们的妹妹刘淑芬(刘涑),则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刘氏兄妹的成长道路,从一个... 1917年至1936年,刘氏三兄妹曾经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刘(赵毅敏)和刘(尹达)以后分别成为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历史学家。他们的妹妹刘淑芬(刘涑),则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刘氏兄妹的成长道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河南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赵毅敏和尹达一直对母校怀有深深的依恋,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所总结的河南大学的优良传统、教育经验,对学校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大学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河南省 刘氏 考古学研究 考古发掘 中共满洲省委 历史研究 中国新石器时代 日照两城镇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中文师范生中学语文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南大学为例
6
作者 张伟丽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综合性大学中文师范生中学语文教育状况"的调查,以河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师范生为对象,意在借助中文师范生这个特殊的窗口观察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效果,增强教师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调查发现,调查对象的语文偏好不良,重阅读... "综合性大学中文师范生中学语文教育状况"的调查,以河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师范生为对象,意在借助中文师范生这个特殊的窗口观察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效果,增强教师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调查发现,调查对象的语文偏好不良,重阅读轻写作、重时文轻古典、重审美轻实用、重内容轻形式;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认识片面,重人文素养、轻教学技能;虽然认识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但对学习新课标、新课改缺乏耐心;仅有少部分学生认识到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而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教学层面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中文师范生 语文教育状况
下载PDF
河南大学百年文选学研究综述
7
作者 李聪聪 《天中学刊》 2019年第3期91-99,共9页
《文选》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河南大学作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学府,河大学人对文选学的研究接踵赓续,方兴未艾。河大百年的文选学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由刘盼遂、李嘉言、段凌辰等先生为代表... 《文选》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河南大学作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学府,河大学人对文选学的研究接踵赓续,方兴未艾。河大百年的文选学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由刘盼遂、李嘉言、段凌辰等先生为代表的传统文选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王立群教授为主导的现代文选学研究以及21世纪河大学人的文选学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大学 《文选》研究 百年综述
下载PDF
鹜外红销一缕霞——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临颍飞霞文学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景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理论批评专刊,并在河南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和研究。飞霞文学社的产生与活动,展示了河南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群体意识的觉醒,为河南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近百年来文学豫军的艰难崛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新文学社团 飞霞文学社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家族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予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量的崛起 ,使文学的家族性特点得到加强。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之士累世而出 ,而且还表现为创作上的共性特征 ,以至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文学集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河南文学 士族 家族文学
下载PDF
乡土文学的断想——刘保亮《河洛文化视野下新时期河南文学的乡土风骚》读后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增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4-56,共3页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文学 乡土文学 文化视野 当代文学研究 中原文化 风骚 断想 20世纪
下载PDF
一篇首次梳理河南近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谈《二十年来河南之文学》兼及周佛吸其人
11
作者 刘涛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周佛吸原名周仿溪,是河南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理论批评家,他的《二十年来河南之文学》最早尝试运用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对河南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历史梳理与总结。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三民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架构,而在其对于河南文学... 周佛吸原名周仿溪,是河南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理论批评家,他的《二十年来河南之文学》最早尝试运用三民主义文艺理论对河南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历史梳理与总结。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三民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架构,而在其对于河南文学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现场感的描述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佛吸 周仿溪 《二十年来河南之文学》 三民主义文艺
下载PDF
隋唐五代河南文学概述
12
作者 张大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7-41,共5页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文学史》第四编的“概述”。从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演进的整体态势看,处在这一时期的前沿位置上的河南籍作家,对唐诗及其他各体文学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原地区的文化精英在建构唐代文学... 本文是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文学史》第四编的“概述”。从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演进的整体态势看,处在这一时期的前沿位置上的河南籍作家,对唐诗及其他各体文学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原地区的文化精英在建构唐代文学大厦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河南文学 概述
下载PDF
从“目视的文学”到“耳听的文学”——解放区的方言写作与文体形式的创制
13
作者 刘进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作家在改造自我的思想浪潮中更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民间,作家的思想情感逐渐融入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在不断汲取民间文艺资源中得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铸造,诗歌上产生了注重日常口语并诉诸听觉形式的墙头诗及“快板诗”运动,民间说唱艺术也大量渗透到小说文体中,赵树理开创的板话小说体式成为许多小说追摹的对象,新歌剧及新秧歌剧及融说、唱、舞为一体,这些文类在形式上表现出与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更多的历史联系,通过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新形式。方言写作与民间形式的关联进一步凸显了文学对口语和声音的重视,彰显出民族文学之根依然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解放区文学 文体创制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京恩 桑盼盼 郭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3期52-53,共2页
文章对进行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状况调查的原因与调查结果做了具体阐释,并依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审美意义的危机以及叙事伦理的困境这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展开探析。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观念 审美意义 叙事伦理
下载PDF
2013年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以河南省为例
15
作者 李晔 张先飞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8-52,共5页
2013年河南文学批评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部世界,侧重于版本史料的考证、作家研究以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人物形象、叙述方法、文体结构等文学内部世界。文章以2013年度河南省为例,从... 2013年河南文学批评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部世界,侧重于版本史料的考证、作家研究以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人物形象、叙述方法、文体结构等文学内部世界。文章以2013年度河南省为例,从史料发掘与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左翼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女性文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年度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左翼文学 解放区文学 女性文学 现代文学
下载PDF
《河南新文学大系·诗歌卷》导言(摘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俊山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5-12,共8页
河南新诗是中国新诗的组成部分.还在中国新诗运动的发轫期,即有河南籍诗人跻身在新诗创作先行者的行列,以致在20年代的诗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新诗作者的名单:王品青、徐玉诺、曹联亚(曹靖华)、潘保安、冯友兰、尚钺、冯沉... 河南新诗是中国新诗的组成部分.还在中国新诗运动的发轫期,即有河南籍诗人跻身在新诗创作先行者的行列,以致在20年代的诗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新诗作者的名单:王品青、徐玉诺、曹联亚(曹靖华)、潘保安、冯友兰、尚钺、冯沉君、邓颖超、于赓虞、周仿溪、张耀南、翟永坤、万曼、史紫忱、宋若瑜……这批较早涉足新诗园地的耕耘者,由于各人出身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其新诗创作的情思主题、风格面貌各具特色,但大体说来可以划分为较多关注时代苦难的现实主义诗歌和较多抒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情怀的浪漫主义诗歌.前者的代表诗人为徐玉诺,后者的代表诗人则为于赓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大系 河南诗人 诗歌创作 徐玉诺 新时期 苏金伞 现实主义诗歌 新诗运动 中国新诗 新诗潮
下载PDF
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尤海佩 《神州》 2017年第34期195-196,212,共3页
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分成三类:学术型高等教育、专业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型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独立学院以民营机制运作为基础,在推动高校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质量进行了补缺.独... 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分成三类:学术型高等教育、专业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型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独立学院以民营机制运作为基础,在推动高校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质量进行了补缺.独立学院在成立之初,由于和传统院校先天上的关系纽带,普遍存在学生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方式落后刻板、专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些弊端在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独立学院 教学模式改革 文学课程 高等教育体系 学生数量 培养定位 办学形式
下载PDF
论息县八景诗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8
作者 张逸飞 焦体检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0,共4页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山川秀丽,历史底蕴深厚。现存明清息县方志所见八景诗共112首,涉及诗人27位,八景诗题10个。在艺术特色方面,息县八景诗用典丰富、对仗工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八景诗人结合息县的自然人文风光,围绕着固定的景...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山川秀丽,历史底蕴深厚。现存明清息县方志所见八景诗共112首,涉及诗人27位,八景诗题10个。在艺术特色方面,息县八景诗用典丰富、对仗工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八景诗人结合息县的自然人文风光,围绕着固定的景观内容进行创作,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文学价值方面,息县八景诗整体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与贯穿古今的沧桑之感,具有独特的文学地域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同时,息县八景诗在保存息县作家作品、研究息县本土文学发生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县 八景诗 艺术特色 文学价值
下载PDF
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19
作者 杨希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一个难题。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将“文学性”作为一种方法,其核心要义是在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读的综合中将文本读成“文学”,读出“文学性”。他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革命历史小说”的解读上,为我们重... “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是一个难题。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将“文学性”作为一种方法,其核心要义是在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读的综合中将文本读成“文学”,读出“文学性”。他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革命历史小说”的解读上,为我们重新理解“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了新的路径。此路径首先将“十七年文学”文本读成“文学”;其次,在文学史和社会文化史的脉络里读出此种“文学性”的独特性;最后,从“文学性”的视野批判文本。从当代文学研究史的角度而言,黄子平的“十七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中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方法的文学性 十七年文学 文学性问题 中间意义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20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