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典诗词的吟咏 被引量:3
1
作者 华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49-53,共5页
吟咏是伴随着诗歌产生而产生的一门演唱艺术。上古诗歌、乐府诗、唐诗宋词均能歌唱。由于吟咏诗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诗词、欣赏诗词 ,利于陶冶性情 ,提高艺术感受力及创作能力 ,故吟咏之学 ,为历代文人学子所钟爱。吟咏的理论基础是 ,必... 吟咏是伴随着诗歌产生而产生的一门演唱艺术。上古诗歌、乐府诗、唐诗宋词均能歌唱。由于吟咏诗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诗词、欣赏诗词 ,利于陶冶性情 ,提高艺术感受力及创作能力 ,故吟咏之学 ,为历代文人学子所钟爱。吟咏的理论基础是 ,必须符合四声的要求 ,必须满足节奏的要求及注重诗词的内容 ,声情并茂。掌握了这三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格律诗 理论基础 节奏 演唱艺术 《九歌》 诗词创作 平声字 《将进酒》 朱光潜
下载PDF
唐诗之冠冕 万古之准则——方回眼中的杜甫诗歌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河清 《杜甫研究学刊》 2006年第2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唐诗 方回 诗歌 杜甫 《瀛奎律髓》 唐宋 诗学
下载PDF
论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的创作成就及文化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爱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54-57,共4页
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缺憾 ,一种是拘于史传而进行政治诠释和演绎 ,成为时代政治的传声筒 ;一种是借助史迹端倪而随意地进行情绪宣泄 ,把历史当做橡皮泥。《袁世凯》一书立足时代高度 ,在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等方面都... 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缺憾 ,一种是拘于史传而进行政治诠释和演绎 ,成为时代政治的传声筒 ;一种是借助史迹端倪而随意地进行情绪宣泄 ,把历史当做橡皮泥。《袁世凯》一书立足时代高度 ,在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堪称我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优秀之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袁世凯》 创作成就 作品 民间文化 历史文化 新时期 梁启超 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社会
下载PDF
崇尚杜诗,推尊诗教--《宋金三家诗选》述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宏林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1,共7页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治内容的阐发。《诗选》的其基本诗学立场是以杜甫为典范,尊唐黜宋,与早年并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三家诗选》 唐宋之争 诗教
下载PDF
走出两个“等同”的误区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文忠 《写作》 2004年第2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文章学 “等同”观 文艺学 文学写作学 文章写作学
下载PDF
文出于己:写作道德的底线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文忠 《写作》 2006年第5期32-34,共3页
底线、道德底线、底线规则,是近年来的一种常用词语。写作道德中自然也是存在着底线规则的,那就是“文出于己”。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无从谈起遵从别的什么写作道德了。
关键词 道德底线 写作 常用词语 危机感 独创性
下载PDF
词集评点形式及其批评功能的实现
7
作者 刘军政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1,共5页
词集评点是词学批评的基本手段,其优势表现为能够针对具体作品,结合词体特征和词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阐发词学思想。词集评点的批评方法在明清两代普遍使用,评点形式既灵活,又相对独立,能够充分实现批评的目的。词集评点的批评... 词集评点是词学批评的基本手段,其优势表现为能够针对具体作品,结合词体特征和词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阐发词学思想。词集评点的批评方法在明清两代普遍使用,评点形式既灵活,又相对独立,能够充分实现批评的目的。词集评点的批评功能从不同的层面得以实现。理论层面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性的即兴点评体现出评点者的审美感悟,理性的评析展示出评点者的理论思考;文献层面的材料汇集、笺注考释则是词集评点突出的学术手段,突显出词学批评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集 评点 批评 词学
下载PDF
创新之源——从心的角度到新的角度
8
作者 胡山林 《写作(中)》 1999年第8期46-47,共2页
同传统的写作理论一样,作家史铁生也特别强调创新,视创新为艺术的生命。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前者所谓的创新一般是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如题材突破了什么禁区有了哪些拓展或使用了什么新的手法和技巧等等;而史铁生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观察... 同传统的写作理论一样,作家史铁生也特别强调创新,视创新为艺术的生命。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前者所谓的创新一般是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如题材突破了什么禁区有了哪些拓展或使用了什么新的手法和技巧等等;而史铁生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观察世界认识人生的新角度。他说:“一个艺术家能够给人提供什么呢?他不是教师而不能给人什么教导。他不是领袖所以未必能给人指引一条光明或安全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创新 角度 灵魂工程师 写作理论 新发现 艺术家 世界认识 心灵 人生
下载PDF
有意味的形式:对生命和存在的感悟
9
作者 胡山林 《写作(中)》 1999年第2期29-30,共2页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家史铁生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式即容器”,即把形式与内容分开对待,内容就是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就是形式,是第二位的,形式就像容器一样是装内容的。第二种解释是“形式即内容”而非容器。既然...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家史铁生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式即容器”,即把形式与内容分开对待,内容就是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就是形式,是第二位的,形式就像容器一样是装内容的。第二种解释是“形式即内容”而非容器。既然非容器,它就什么都不能装,它除了是它自己之外没别的用场,在这里内容形式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在第一种理解里,故事可以换一种讲法,讲法换了内容不变;在第二种理解里,故事只能有一种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内容与形式 艺术形式 形式与内容 容器 感悟 文学作品 内容形式 生命 理解
下载PDF
语言简洁凝练 感情真挚深沉——周同宾散文《吾土》赏析
10
作者 许兆真 《写作(中)》 2000年第11期14-15,共2页
河南作家周同宾用饱蘸感情的笔触、简洁凝练的语言,在散文《吾土》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故土,辛勤执著,守旧落后的老农形象。作者将沉重的思索、深厚的感情,“犁”进字里行间,“犁”入读者心田。作品把玩品味,令人如食橄榄,如饮醇醪,... 河南作家周同宾用饱蘸感情的笔触、简洁凝练的语言,在散文《吾土》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故土,辛勤执著,守旧落后的老农形象。作者将沉重的思索、深厚的感情,“犁”进字里行间,“犁”入读者心田。作品把玩品味,令人如食橄榄,如饮醇醪,涩溜老到,韵味悠长。语言简洁凝练且意蕴深邃是本文的突出特色。作者选词用语精益求精,惜墨如金,自然流畅,言简意赅,丰不余一字,约不失一词,以少少许的语言,表现出了多多许的内涵。作者不仅重视词语的精心锤炼,而且更注重情意的熔铸;不仅重视句式的选择,而且还侧重意象的组合,因此,他的散文语言既简练含蓄而又浑融有味,既质朴自然而又生动形象。在这篇散文中,二字、三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同宾 语言简洁 散文语言 父亲 突出特色 生动形象 感情 作者 字里行间 小四轮拖拉机
下载PDF
写作与务实精神
11
作者 杨文忠 《写作》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务实”是一种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精神、态度、品格,存在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务实”精神的全面体现。在文章写作领域里,“一切从实际出发”涉及客体、载体、主体、受体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从实际出发 务实精神 客体 主体 领域 学习 文章写作 存在
下载PDF
散文与新闻的本质区别
12
作者 杨文忠 《写作》 2005年第7期31-33,共3页
针对“新闻文学”、“新闻向文学靠拢”、“新闻与文学合流”、“新闻散文化”、“新闻文学化”等概念或主张,人们已写了一些较有分量的批评文章。但是要从文体角度宏观性地基本堵死理论思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谈一谈,那就是散文与新... 针对“新闻文学”、“新闻向文学靠拢”、“新闻与文学合流”、“新闻散文化”、“新闻文学化”等概念或主张,人们已写了一些较有分量的批评文章。但是要从文体角度宏观性地基本堵死理论思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谈一谈,那就是散文与新闻的一种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区别 新闻文学 理论思路 散文化 文学化 宏观性
下载PDF
评价过高也会误导读者——评纪晓岚的“一”字诗
13
作者 杨文忠 《写作》 2006年第11期36-38,共3页
十几年来,笔者见过多篇对纪晓岚(也有论者说是清人陈沅)的用了十个“一”字的诗给予好评的文章。其中《巧用“一”字作佳诗》(《写作》1992年第1期)牵涉到的问题较多,故全文抄写于下:
关键词 “一”字 纪晓岚 读者 评价 《写作》
下载PDF
“引戏”扮“末”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奉戬 元鹏飞 《中华戏曲》 2005年第32期72-89,共18页
对于古典戏曲脚色的研究,末脚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本文在此不对诸家提出的假设、论述、考证等作出述评,只是根据对于南戏、传奇开场脚色的研究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因为,尽管我们习称南戏传奇的开场为“副末开场”,但由于现有宋... 对于古典戏曲脚色的研究,末脚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本文在此不对诸家提出的假设、论述、考证等作出述评,只是根据对于南戏、传奇开场脚色的研究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因为,尽管我们习称南戏传奇的开场为“副末开场”,但由于现有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剧本中的开场多数标称为“末”,“副末”则很少,而且在早期剧本中几乎所有开场脚色都标“末上”,只是明万历以后才出现“末”与“副末”混用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此时的“副末”实际是“末”之“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 传奇剧本 古典戏曲 脚色 南戏 考证
原文传递
“自然”观念的繁衍与深化——论老庄思想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丽丽 《中国文学批评》 2018年第4期53-62,156,共11页
《老子》和《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不仅在文学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美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形成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道法自然"观念下,"自然"成为道家审美追求的最高标准,&qu... 《老子》和《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不仅在文学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传统美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形成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理论资源。在"道法自然"观念下,"自然"成为道家审美追求的最高标准,"朴拙"是自然展现的一种状态,"虚静"是达到自然的过程。此外,在齐物思想影响下,"生死"这一概念内涵也不断扩大,与"死法"相对的"活法"成为文艺批评的重要范畴。魏晋以降,老庄思想逐渐渗入到美学领域,中国传统的诗论、书论、画论、乐论等无不受其熏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自然 朴拙 虚静 “活法”
原文传递
净脚新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元鹏飞 《中华戏曲》 CSSCI 2010年第1期232-246,共15页
古典戏曲脚色研究中,净脚的来源及其得名是一大疑案。这是因为,在戏曲脚色出现之前的宋杂剧、金院本中,诸多演员还不具备脚色的特点,因为他们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只是服务于伎艺性的杂扮段子表演的杂剧色。
关键词 古典戏曲 人物形象 宋杂剧 脚色 院本 故事 伎艺
原文传递
去分化:作为3D动画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振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4-197,共4页
3D动画的文化逻辑体现为一种去分化性,作用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动画与实拍电影之间的去分化,二是对动画内部各类型之间的去分化;去分化文化逻辑的实现由3D动画数字技术的同质化特性作为技术保障。
关键词 3D动画 文化逻辑 去分化 同质化
原文传递
案头场上说“四梦” 被引量:1
18
作者 元鹏飞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1期202-218,共17页
以“四梦”为题的戏曲作品,在汤显祖之前有明人车任远的“四梦记”杂剧《蕉鹿梦》、《高唐梦》、《邯郸梦》、《南柯梦》。据传车作《邯郸梦》、《南柯梦》因汤氏同名传奇出遂湮没不彰,可见两人的同名剧作取材相同。又车作《高唐梦》... 以“四梦”为题的戏曲作品,在汤显祖之前有明人车任远的“四梦记”杂剧《蕉鹿梦》、《高唐梦》、《邯郸梦》、《南柯梦》。据传车作《邯郸梦》、《南柯梦》因汤氏同名传奇出遂湮没不彰,可见两人的同名剧作取材相同。又车作《高唐梦》也有汪道昆的同名作,最后只有被刊人《盛明杂剧》二集的《蕉鹿梦》得以传世。而在汤显祖之后,又有清人梁廷棍的《江梅梦》、《圆香梦》、《断缘梦》、《昙花梦》杂剧四种合称“小四梦”,又名“藤花亭四种”。但在许多人们心中则只有“玉茗堂四梦”,可见汤显祖剧作的艺术水准和魅力。虽同为“四梦”,车任远剧作的特点可由其剧名及选材看出,有着浓厚的意象性和文人写心的意味。相形之下,梁廷柑的一组“小四梦”杂剧,也并无多少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鹿梦》 《邯郸梦》 《南柯梦》 案头 汤显祖 戏曲作品 艺术水准 杂剧
原文传递
“民俗学”入华考——兼谈近代辞典对学科术语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恒礼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253-261,共9页
"民俗学"这一学科名称,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关于"民俗学"一词入华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梳理前人观点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探讨近代的辞典编纂对学科名称的形... "民俗学"这一学科名称,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关于"民俗学"一词入华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梳理前人观点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探讨近代的辞典编纂对学科名称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科名称 英华辞典
原文传递
“六书”转注研究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清源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0-56,共7页
"六书"中"转注"一书由于许慎的定义简略、例字关系复杂而迄今无有定论。从唐代开始《说文》之学成为显学之后,历代研究转注者众多。其争议的焦点有二:"转注"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qu... "六书"中"转注"一书由于许慎的定义简略、例字关系复杂而迄今无有定论。从唐代开始《说文》之学成为显学之后,历代研究转注者众多。其争议的焦点有二:"转注"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转注"是一种什么"造字之法"或"用字之法"。宋元明时期"用字之法"说分形转派、声转派、义转派,"造字之法"说则以杨桓为代表。清代是"转注"研究的高潮时期,"用字之法"说除前述几派外,又产生了"互训说"、"义转音近说"、"引申说"等;"造字之法"说则以郑珍父子为代表。现代研究者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者众,但仍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书 转注 《说文解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