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跨学科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从美国比较文学定义谈起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伟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2期57-62,共6页
跨学科研究由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并成为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认识并不全面,对一个方面的强调无形之中遮蔽了另一个事实的存在,即跨学科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跨学科研究由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并成为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认识并不全面,对一个方面的强调无形之中遮蔽了另一个事实的存在,即跨学科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关联。从研究理路与方法看,跨学科研究没有超越影响研究的基本特征,仍然属于影响研究。从理论上理清跨学科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全面完整地认识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及其相容性,而且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的科学建构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影响研究 关系 实证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彩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1-57,共7页
陈寅恪先生专治史学,兼及语言、宗教、文学等多种学科,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方面并无特别系统的论述,偶尔强调影响研究的学理性,并与文化研究相联。但寥寥数语,却极为睿智与深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陈先生擅长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 陈寅恪先生专治史学,兼及语言、宗教、文学等多种学科,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方面并无特别系统的论述,偶尔强调影响研究的学理性,并与文化研究相联。但寥寥数语,却极为睿智与深入。在具体研究实践中,陈先生擅长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并与历史、语言学等互相发明,探幽烛微、多所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比较文学理论 影响研究 译介学 文类学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与跨文化思辨”专题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共12页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俄国的未来的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革命,果戈理看到的是信仰。作为解决现实困境的别林斯基立场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但作为解决永恒的灵魂问题的果戈理立场,则需要人类在拯救的进程中逐渐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别林斯基 《与友人书信选》 第二视力
下载PDF
客观·深入·创新——王立新著作《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论析
4
作者 王鹏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65-373,共9页
《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是王立新教授的新著,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希伯来圣经》的相关内容予以语境分析;时常引用希伯来原文,对其中一些关键字句进行语法、语义剖析;通篇以叙事学理论相贯穿,体现出文学性... 《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是王立新教授的新著,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希伯来圣经》的相关内容予以语境分析;时常引用希伯来原文,对其中一些关键字句进行语法、语义剖析;通篇以叙事学理论相贯穿,体现出文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立新 《希伯来圣经》 历史 原文 叙事
下载PDF
圣经文学研究意义之所在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0,共4页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形成定...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形成定本后由基督徒和犹太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养育后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成长的基本元典之一。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多种极为歧异的阅读敞开着大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读者身份的歧异性和《圣经》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一方面,读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人种、族裔、教派、性别、个人阅历、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和阅读意图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圣经》中的文化元素又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其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异常复杂,文体样式和书写手法变化多端,文本意义在不同层面的呈现更是各有千秋。所有这些要素奇妙地组合起来,使人难以指望对《圣经》进行无可争议的单一阅读。《圣经》自唐朝起就传入中国,19世纪中期之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发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旧约》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新约》作为古罗马文学的一部分,相继成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史基础课程的教研对象,这表明其世界文学经典的地位已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探讨圣经文学的论文、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且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势态。今天,中国学者应当如何理解《圣经》这部内容繁复、众说纷纭的古代遗产?如何认识圣经文学研究对我国当下新文化建设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请他们对这一议题发表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方法 圣经 文学批评家 文学研究范式 学术著作 研究者
下载PDF
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程体系创构与改革研究
6
作者 孙彩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9-92,共4页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程存在的割裂型教学特征,提出"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设想和"多向拓展"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比较视野打通文学相关课程的人为界限,将文学还原为民族社会生活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复合载体,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程存在的割裂型教学特征,提出"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设想和"多向拓展"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比较视野打通文学相关课程的人为界限,将文学还原为民族社会生活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复合载体,在民族集体意识、异质文化交流、人类相关性思维等多重视域中予以综合考察,强调基础知识、纵向总结、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复合性教学,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微观研究意识和宏观概括能力,以适应国际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课程体系 “三个层级” “多向拓展” 比较视野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全球视野的结构转向——以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为中心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得到充分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就是和谐共处。只有积极倡导文化多元化,并加强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有效沟通、平等对话与互识互补,营造兼容并包、宽容理性的和平氛围,才能实现和...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得到充分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就是和谐共处。只有积极倡导文化多元化,并加强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有效沟通、平等对话与互识互补,营造兼容并包、宽容理性的和平氛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目标。作为以促进东西方不同文学与文化沟通、对话和理解为使命的比较文学研究,理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世界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新的发展方向的语境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东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拓展世界文学经典,实现从"欧洲中心"到全球视野的结构转向,使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具有多样化个性特征、且能彰显人类普遍价值内涵的文学作品广泛传播、阅读和研究成为可能,为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想,竭力疏通畅达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谐共处 比较文学研究 全球视野 扩展经典
原文传递
论朗松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奠基性贡献——以《文学史方法》为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伟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朗松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做出了建设性的学术勾画,隐含了后来被梵·第根总结出来的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研究的基本因素。他主张以历史方法研究文学史,历史地处理文学作品的来源和影响问题,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特... 朗松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做出了建设性的学术勾画,隐含了后来被梵·第根总结出来的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研究的基本因素。他主张以历史方法研究文学史,历史地处理文学作品的来源和影响问题,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特征。他强调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却又意识到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重视"特殊事实",又不忽略"感情色彩""美学意义"与"鉴赏趣味";关注影响,却反对把类似关系随意扩大为从属关系;既强调影响,又推崇独创。朗松的比较文学思想对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献,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松 文学史方法 影响研究
原文传递
文学领域中的宗教宽容与和谐——许地山的非一神论上帝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程小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2-14,共3页
基督教的上帝是严格一神论的上帝,由此带来的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和双方的冲突。许地山以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世界,表现出非一神论的大胆倾向,并以此为突破口,呈现出宗教宽容与和谐的愿景,为神学讨论中难以敞开的难题提供... 基督教的上帝是严格一神论的上帝,由此带来的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和双方的冲突。许地山以作家的身份和作品的世界,表现出非一神论的大胆倾向,并以此为突破口,呈现出宗教宽容与和谐的愿景,为神学讨论中难以敞开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上帝观 非一神论
下载PDF
生态神学与生态文学的互文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2,共5页
运用互文性理论探讨生态神学与生态文学,能发现二者之间及其与其他知识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二者均有着极其广阔的整体性视野,其视野均建立在尊重和关怀所有生命的生态伦理基础上;二者都致力于解构人类主体性特权,同时为后现... 运用互文性理论探讨生态神学与生态文学,能发现二者之间及其与其他知识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二者均有着极其广阔的整体性视野,其视野均建立在尊重和关怀所有生命的生态伦理基础上;二者都致力于解构人类主体性特权,同时为后现代批评增添了生态学维度,对于后现代批评从单纯解构走向建构有着推动之功。"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了以人类根本利益为生态伦理的中心,又突显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神学 生态文学 互文性 相对人类中心主义
下载PDF
日本文学与基督教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鹏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督教对日本文学发展影响巨大,无论是文章体裁、文学内容还是文学传播方式,日本文学都得到了基督教的浸润与推动,"切支丹文学"便是早期基督教与日本文学互动的结晶,进入近代,大批文人受洗入教,形成了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文章... 基督教对日本文学发展影响巨大,无论是文章体裁、文学内容还是文学传播方式,日本文学都得到了基督教的浸润与推动,"切支丹文学"便是早期基督教与日本文学互动的结晶,进入近代,大批文人受洗入教,形成了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文章将从史的角度对日本基督教文学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基督教 “切支丹文学” 基督教文学
下载PDF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以其在文史哲领域内的研究实绩为例
12
作者 李安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28-35,共8页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具有鲜明的"以西套中"特征,即他总是以其时西方的先进文化范式来比对、反观并进而融合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范式,这在其文史哲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实绩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胡适历来因被视为"全盘西化者"...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具有鲜明的"以西套中"特征,即他总是以其时西方的先进文化范式来比对、反观并进而融合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范式,这在其文史哲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实绩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胡适历来因被视为"全盘西化者"的典型代表而遭人诟病,但如果我们细察其"以西套中"的文化整合模式就会发现,在对中西古今文化的融合会通中,胡适始终坚守一个基本的文化整合立场,即双方的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的民族本位性,而这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性价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化整合 以西套中 对话性 本位性
下载PDF
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史”教学理念和教材的更新
13
作者 马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近年来,"经典阅读"成为国内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点"式的深度阅读模式,对中文系原有的"线"式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认为,针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现状,传统的"外... 近年来,"经典阅读"成为国内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点"式的深度阅读模式,对中文系原有的"线"式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认为,针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现状,传统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应该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发展和更新。在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的课程设置中,"文学史"可以与"经典阅读"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而外国文学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材的编写,本文针对目前中文系《外国文学史》教材的弊端,进一步对《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经典遴选提出两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史》经典阅读 教材
下载PDF
《圣经》的文学艺术特色
14
作者 王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1-54,共4页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圣经文学包括叙事文学、诗歌文学、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和书信文学六个部分,各部分都体现出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和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圣经》 文学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作为文学的圣经”在西方 被引量:2
15
作者 勒兰德·莱肯 梁工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18,共18页
两千年来,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是出类拔萃的著作。"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个概念来自圣经本身,从圣经本身能看出它作为一部文学著作的性质。该概念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18、19世纪对圣经的宗教性理解逐渐消减,相应地,圣经经常被... 两千年来,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是出类拔萃的著作。"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个概念来自圣经本身,从圣经本身能看出它作为一部文学著作的性质。该概念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18、19世纪对圣经的宗教性理解逐渐消减,相应地,圣经经常被仅仅视为文学著作。在20世纪文学中,圣经依然是被参引最频繁的书。对"作为文学的圣经"的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期,那场运动由英美文学教授们注入了活力,是他们发现了潜在的可能性,能把自身在文学课堂上常用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圣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文学的圣经 文学著作性质 圣经研究
下载PDF
关于东方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伟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共5页
东方文学研究相对于西方文学研究而言,一直显得较为滞后和冷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摆脱重西方轻东方的"西方中心"观念,重拾东方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感,积极规划,全盘考虑。既要全方位梳理东方各国文学内部的纵向继承性发... 东方文学研究相对于西方文学研究而言,一直显得较为滞后和冷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摆脱重西方轻东方的"西方中心"观念,重拾东方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感,积极规划,全盘考虑。既要全方位梳理东方各国文学内部的纵向继承性发展,又要梳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相互接触的影响关系与无影响的平行关系,深入探讨其实际存在的异质性,同时更要关注作为整体的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相互交流情况。东方文学研究不是在同一个文化圈或两个文化圈内进行的,而是需要在跨越几个文化圈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研究。通过这种有难度且复杂的综合研究,旨在充分展示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东方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找出东方文学特有的创作规律、审美形态及其丰厚意蕴,形成东方文学自己的特色与话语,从而完成与"西方学"平等对话、有效互补的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学"的建构。只有这样,东方文学研究才能自成体系,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异质性 综合性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芥川“切支丹物”——以《信徒之死》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鹏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82-86,共5页
芥川龙之介的"切支丹物"是融合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混血儿"作品,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绝好对象。《信徒之死》是芥川"切支丹物"的代表作,通过与欧洲圣徒传《圣贞女玛丽娜》的纵比及与越... 芥川龙之介的"切支丹物"是融合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混血儿"作品,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绝好对象。《信徒之死》是芥川"切支丹物"的代表作,通过与欧洲圣徒传《圣贞女玛丽娜》的纵比及与越南民间故事《氏敬观音》的横比,可以发现芥川作为比较文学实践者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信徒之死》 比较文学 异质文化“混血儿”
原文传递
从比较文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18
作者 李伟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3期66-67,共2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价值理念显示了开放性的眼光与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价值理念显示了开放性的眼光与世界性的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主旨演讲 十九大报告 博鳌亚洲论坛 和平发展道路 比较文学 价值理念 开放性
原文传递
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1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安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元杂剧研究 博士论文 特征与方法 意义与价值
下载PDF
批判与重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文本传播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安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41-47,共7页
伊维德、奚如谷二人的元杂剧研究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于元杂剧的文献考察,以较强的版本意识,从社会历史、政治与文化的研究视域着力探讨元杂剧文本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以文人或官方编修、民间手抄或商业印刷等形式不断... 伊维德、奚如谷二人的元杂剧研究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于元杂剧的文献考察,以较强的版本意识,从社会历史、政治与文化的研究视域着力探讨元杂剧文本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以文人或官方编修、民间手抄或商业印刷等形式不断被改写、变异的史实;揭示了在元杂剧被改写的背后隐含着编辑者将戏剧这一先前为中国文学正统所不齿的文类予以文学化、精英化的编辑欲望,及其所处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精心过滤。而夏颂则以现代传播学的视域,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元杂剧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他们批判了学界将现有元杂剧文本视为元人杂剧文本并进行诸如作家作品研究的传统做法,为我们重构了一种别样的元杂剧文本认识观,并启示我们时刻注意历史上文学文本传播历程中的社会、文化等质素对其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元杂剧 文本传播研究 批判 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