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农区经济的演化特征及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伟 买哲 +2 位作者 肖靖 周新玲 乔家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6,共5页
运用冷热点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研究河南省农区经济的演化特征,借助ArcGIS软件对河南省106个县级单元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区经济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中低收入水平区占主体;中北部... 运用冷热点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研究河南省农区经济的演化特征,借助ArcGIS软件对河南省106个县级单元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区经济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中低收入水平区占主体;中北部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东南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部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2)以各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冷热点分析,热点区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冷点区由分散向东南部区域集中分布转变,热点区和冷点区的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态势。(3)河南省农区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空间上表现为先增加后缩小趋势,区域增长的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增长速度大于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经济 冷热点分析法 演化特征 发展对策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623,共8页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度逐渐降低,村地块的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农户微地块单位面积的投入和收益随距村庄距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结果验证了杜能环在耕作半径较小的中国中部农村的存在,但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物理交通费用的不同,而是作物劳动密集度和地块肥力的差异,基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耕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区位 村庄 平原 中部农区
下载PDF
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1 位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收入贫困 动态演变 欠发达农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西方农区地理学理论研究评述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小建 李二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0,共6页
文章评述了近年来西方农区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在研究内容上,农业地理、农村社区和农户三个侧面均有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出现了社会文化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全球化视角和农村管治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农区问题。农区地理学在农业区位论、... 文章评述了近年来西方农区地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在研究内容上,农业地理、农村社区和农户三个侧面均有一些新的特点。同时出现了社会文化视角、政治经济视角、全球化视角和农村管治等新的视角来审视农区问题。农区地理学在农业区位论、农区变化特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方面存在着较多争论。中国农区地理学应针对中国的特殊问题,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等方面突出创新,从而为中国实际和国际相关理论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地理学 国际动向 中国农区地理 地理研究创新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内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差异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多段抽取的方法从南阳市一商业居住区内选取128户家庭进行住户的调研,针对具有不同的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房屋所有权、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及能源知...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基于微观视角,采用多段抽取的方法从南阳市一商业居住区内选取128户家庭进行住户的调研,针对具有不同的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房屋所有权、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及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的家庭,分别分析了其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和结构上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家庭成员节能意识强烈度、家庭人口、家庭成年人平均文化程度、能源知识掌握程度等是造成同一居住区内家庭CO2排放差异的显著性因子,家庭成员节能意识的强烈程度、能源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家庭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呈负相关,因此,加强对居民的能源知识的普及和节能意识的强化可以降低家庭直接能耗的CO2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家庭直接能耗 影响因素 居住区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产城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小建 杨慧敏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4期47-54,共8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城镇化 耦合协调发展 空间格局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环境条件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张艳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09,共5页
以2005-2009年中国26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强度和广度最大,气候条件影响城市家庭取暖、降温... 以2005-2009年中国26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对我国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的影响强度和广度最大,气候条件影响城市家庭取暖、降温用能碳排放量,建成区面积对城市家庭交通碳排放产生正向拉动作用,能耗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到调节作用,低碳技术调节作用尚未显现.研究认为,通过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控制建成区面积、推广使用低碳技术产品降低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直接能耗 家庭 碳排放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艳 陈太政 秦耀辰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采用2009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数据,在对人均直接能耗的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居民各项直接能耗碳排放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居民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 采用2009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数据,在对人均直接能耗的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居民各项直接能耗碳排放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居民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差异:从区域层面看,东北和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从省级层面看,北方高纬度地区的省份高于位置靠南的省份,中部无集中供暖的省份最低;从城市层面看,北方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高于其他城市;②城市居民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在结构上亦存在空间差异:北方城市以集中供暖和电为主,南方城市以电和交通为主;东北地区城市以集中供暖为主,东部城市以电及交通为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各项构成相对均匀;③人均直接能耗CO2排放在经济和气候因素的作用下,分别呈现出东西向、南北向的空间差异,城市规模的不同使城市居民人均交通CO2排放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格局 城市居民 直接能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欠发达农区外出务工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姚静 李小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95,共7页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规模 影响因素 欠发达农区
下载PDF
河南省农区发展差异及空间演化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晨光 乔家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20,共8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Geo DA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分析1990—2013年河南省县级尺度农区发展差异及空间演化。研究发现:(1)近20多年来河南省农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高水平区分布在矿...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Geo DA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分析1990—2013年河南省县级尺度农区发展差异及空间演化。研究发现:(1)近20多年来河南省农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高水平区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空间界面处,较高水平区位于高水平区外围和地级市周边地区,中等水平区位于平原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位于山地丘陵区;(2)1990—2013年河南省农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级单元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集聚效应逐渐减弱,以HH和LL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HL和LH类型区较少且稳定性较差;(3)农区发展的突破点在于空间界面处和创造良好的区位。同时,这也是从空间思维的角度来对以往空间结构理论多以城市研究为中心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发展差异 空间演化 空间界面 区位 河南省
原文传递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2
11
作者 朱晓翔 朱纪广 乔家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1,共9页
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简述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分析了研究存在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区位、规模、类型与分... 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简述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分析了研究存在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区位、规模、类型与分类、体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演变等方面。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乡村聚落体系与职能的研究;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尺度和不同地形下的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聚落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聚落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多元化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乡村地理学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中国
原文传递
传统农区村落位序—规模法则的实证研究——以周口市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卫春江 朱纪广 +1 位作者 李小建 罗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8-165,共8页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域的村落数据为基础,引入不同村落规模分布模型,试图检验不同模型对村落位序—规模的拟合效果,以期为村落的规模分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属于不同的分布函数。在模...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域的村落数据为基础,引入不同村落规模分布模型,试图检验不同模型对村落位序—规模的拟合效果,以期为村落的规模分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属于不同的分布函数。在模拟村落位序—规模分布中,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镇位序—规模法则。②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倾向于从城市化的角度解释村落的规模分布,而常忽略其他因素对村落的影响;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从村落自身的角度解释村落的发展问题。③在预测村落未来发展方面,村落位序规模法则优于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从一个静态的视角看待聚落的变化,而村落位序—规模法则可用村落规模变化率来表征村落规模的分布规律,其实质是用演化的、动态的视角看待村落规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序—规模法则 村落 城镇化 周口市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及空间演化 被引量:47
13
作者 刘晨光 乔家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9-1339,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990-2013年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经济的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结果表明:(1)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整体水平不断上升。高及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且呈团状集聚,中等水平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牧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头及周边地区。空间格局以高水平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低水平区扩散,分层现象较明显;(2)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呈逐渐增强态势,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显著高—低和显著低—高类型区则较少;(3)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是导致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经济差异 空间演化 驱动机制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学习型区位论的县域产业集聚格局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1 位作者 张金萍 张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1-1307,共7页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格局变化、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以及工业集聚的学习型区位因子特征。研究认为: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区位选择研究的新思路,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Moran指数与SLM模型辨识了产业集聚的地域、验证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态势明显,经历了倒"S"型的发展演变,各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各制造业集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学习能力、集聚经济、地方学习环境和资本投入是当前促进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的显著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学习型区位论 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艳 秦耀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88,293,共6页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 家庭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研究,对国际上近20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将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归纳为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及综合模型三大类,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评价;国际上对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家庭外部环境、家庭特征及家庭成员3个方面。分析表明: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由简单走向综合;所用数据由历史统计数据到与微观住户调研数据相结合;研究的层面由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向家庭内部全面展开;分析的视角由单一的宏观分析,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基本反映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家庭直接能耗 模型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我国农区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以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娜琳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村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项目自身属性因素,如地方特色不明显;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如比较优势变化;3生产规模扩张限制因素,如空间非均质性;4龙头企业管理因素,如行为主体间利益不一致。基于此,文章指出鉴于我国多数村域的环境与发展条件,区域专业化生产或许能从根本上破除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村 农户 消失 河南省
原文传递
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行为的影响探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姚静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5-639,594,共6页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11村1000余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地理环境约束下的外出务工行为,构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模型,分析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经济的贡献。结论表明,地理环境对农户...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11村1000余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地理环境约束下的外出务工行为,构建农户外出务工行为模型,分析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户经济的贡献。结论表明,地理环境对农户外出务工影响的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行为 农户 地理环境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55
18
作者 李小建 胡雪瑶 +1 位作者 史焱文 杨慧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4,共12页
论文首先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了乡村问题的背景及乡村振兴的内容逻辑,提出乡村衰退是人地关系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结果,乡村振兴最终目的就是调整人地关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生产要素价值变化。对乡村振兴地理研究的评... 论文首先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了乡村问题的背景及乡村振兴的内容逻辑,提出乡村衰退是人地关系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结果,乡村振兴最终目的就是调整人地关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生产要素价值变化。对乡村振兴地理研究的评述发现,多数关注其战略内容的实施,而对乡村人口重要载体的乡村聚落重视不够。事实上,乡村聚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密切,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场所,是乡村人地关系调整的核心和关键抓手,在乡村振兴中起关键作用。而已有的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多聚焦空间变化,并且重实证轻机理,尤其是与乡村振兴相关联的聚落演变机理研究尚无成果问世。最后,基于乡村聚落在乡村振兴中关键作用,提出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加强乡村聚落演变理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乡村聚落专业化转型、乡村聚落整治优化及乡村聚落风貌景观等5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乡村振兴 人地关系 生产要素
原文传递
山区贫困县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与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嵩县为例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杨慧敏 张香玲 +2 位作者 李立 李小建 王兵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566,共11页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1)嵩县中小学空间布局在一些地形条件地区局部集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初中则局部集中在浅山丘陵区;(2)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的分布差距缩小,趋势线逐渐平缓;(3)Voronoi模型的Cv值结果显示,中小学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状态,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其空间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县域北部沿东北—西南走向呈现面状密集分布区,沿境内两条主要干线路(G311和S247)分别形成南北和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区;(4)2015年中小学空间可达性区域差别明显,小学最远入学距离为最近入学距离的160倍,有26.1%的村庄初中入学距离达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中山和低山地区;(5)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等对嵩县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和初级中学 空间格局 空间可达性 山区贫困县 嵩县
原文传递
乡村聚落变化及发展型式展望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小建 杨慧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共8页
中国快速城镇化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中国过去乡村聚落的变化轨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后乡村聚落的格局为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提供参照,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资源经济利用的人口承载力奠定了乡村聚落发展大势的基础。在国内外聚... 中国快速城镇化引起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中国过去乡村聚落的变化轨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后乡村聚落的格局为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提供参照,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资源经济利用的人口承载力奠定了乡村聚落发展大势的基础。在国内外聚落比较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形成条件及变化,提出城镇化发展中聚落发展的四种主要型式:规模粮作村,专业化农业村,旅游专业村和居住型村落。此外,还会有不同形式的混合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规模粮作村 专业化农业村 旅游专业村 居住型村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