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转移后生存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师丙帅 王晓磊 +7 位作者 董金龙 张冠男 张筱扬 杨忠信 翟二涛 李帅 蔡逸群 张双林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转移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与绝经前、后发病,原发病灶大小,是否保乳,病理类型,化疗方...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转移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5年无瘤生存率与绝经前、后发病,原发病灶大小,是否保乳,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均无关(均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均有相关性(均P<0.05)。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与家族史、与放疗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保乳与否及常用的化疗方案与预后均无关;放疗可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但不能提高5年无瘤生存率。术后转移者预后差,生存期<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病理学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绝经期 存活率 无病生存 淋巴转移 预后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对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翟二涛 郑先杰 +2 位作者 李帅 孙明飞 张双林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 1.0 cm;Ⅱ组为1.0~ 2.0 cm;Ⅲ组为2.0 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同时性消化系多原发癌21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师丙帅 左曙光 +2 位作者 张筱杨 孙明飞 张双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520-2522,共3页
目的:探讨同时性消化系多原发癌的发病特点、诊治策略及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21例同时性消化系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 621例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21例,发生率为0.8%(21/2 621);双原发... 目的:探讨同时性消化系多原发癌的发病特点、诊治策略及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21例同时性消化系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 621例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21例,发生率为0.8%(21/2 621);双原发癌18例,发生率为0.7%(18/2 621);三原发癌3例,发生率为0.11%(3/2 621)。其全部癌灶中好发部位依次为:结肠、胃、直肠、食管、肝脏、胆囊和胰腺,结肠病灶中又以右半结肠为最多。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5%、42.9%和33.3%。结论:消化系多原发癌好发于消化道,最好发于结肠,以右半结肠为著,发生于结肠者预后较好。对消化系同时性多原发癌应尽量在手术根治的基础上结合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免疫支持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肿瘤 同时性 多原发癌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胃肠道异位胰腺11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先杰 赵爱国 +3 位作者 张筱扬 张国瑜 刘莉莉 张庄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等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行包含异位胰腺的部分胃及肠切除术,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确诊胃窦部异位胰腺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等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行包含异位胰腺的部分胃及肠切除术,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确诊胃窦部异位胰腺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例,回肠2例。结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对异位胰腺诊断有困难,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胃肠道 解剖
下载PDF
WWOX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帅 翟二涛 +2 位作者 王文胜 师丙帅 张双林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探讨WWO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WWOX的表达情...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探讨WWO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WWOX的表达情况。分析WWOX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WWOX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明显高于其在胃癌组织26.7%(16/60)(χ2=36.554,P<0.001)。WWOX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χ2=12.214,P=0.004),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 WWOX做为一种抑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OX 胃癌 临床病理特点
下载PDF
JAB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帅 翟二涛 +2 位作者 王文胜 师丙帅 张双林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C-JUN激活域结合蛋白(C-JUN activation domain binding protein,JAB1)的表达,探讨JAB1在胃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J...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C-JUN激活域结合蛋白(C-JUN activation domain binding protein,JAB1)的表达,探讨JAB1在胃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JA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JAB1在胃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3.3%(14/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04,P<0.001)。JAB1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显著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远处转移无关(P>0.05)。癌组织JAB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为43.4%,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的64.7%(P<0.05)。结论 JAB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及淋巴转移及预后相关,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胃癌诊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B1 胃癌 预后
下载PDF
19例残胃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传林 师丙帅 +1 位作者 翟二涛 郑先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8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分析初次手术术式、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等相关数据。结果:19例残胃癌患者中,初次手术为BillrithⅡ...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分析初次手术术式、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病理特点等相关数据。结果:19例残胃癌患者中,初次手术为BillrithⅡ者15例,占78.95%;低分化腺瘤及印戒细胞癌17例,占78.95%。根治性手术12例,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0%、25%。结论:残胃癌常见于BillrithⅡ式消化道重建术后;其病理类型多为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Billrith Ⅰ式 BillrithⅡ式 生存率
下载PDF
乳腺癌淋巴引流途径分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雷涛 李振芬 +8 位作者 冯天恩 何亮 孔长保 李金勇 陶青云 周永力 张慧 王文胜 李昌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9期3075-307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型,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 T_(1-4)N_(0-1)M_0手术的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癌灶区段的淋巴引流途径分型,了解各型淋巴结转移差异。为研究各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索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开封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c T_(1-4)N_(0-1)M_0手术的患者,术前对肿瘤所在区段的瘤周腺体注射亚甲蓝,进行淋巴染色示踪,术中见淋巴结或淋巴管染色显示淋巴途径者450例,根据被染色的淋巴管走向和淋巴结尤其是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 node,SLN)所在区域,进行乳腺癌区段淋巴引流途径分型(lymphatic drainage pathway type,LDPT),分为腋下(axillary,A)型、内乳(internal mammary,IM)型、腋下-内乳(axillary-internal mammary,A-IM)型、锁骨上下(supraclavicular-subciavian,S)型、胸肌间(interpectoral,I)型、上腹(epigastrium type,E)型和其它;其中A型、A-IM型、IM型较为常见,在这三型中选取140例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均行经肋间隙入路的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s,IMLN)探查、腋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探查或清扫、保乳或全乳切除,观察比较这三型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LDPT共450例:IM型25例占5.6%、A-IM型75例占16.7%、A型345例占76.7%、S型2例占0.4%、I型2例占0.4%、E型1例占0.2%、其它0例;其中A型、A-IM型、IM型共占98.9%,对比发现:A型、A-IM型、IM型这三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型、A-IM型分别与IM型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IMLN和ALN均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5倍,单纯IMLN转移的概率A-IM型约是A型的26倍。结论:不同淋巴分型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不同,适合的诊治方法也可能不同,分型研究,具有临床意义;IM型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其他型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具有与A型同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引流途径 淋巴流域 淋巴分型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传林 郑先杰 翟二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0期47-47,共1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的63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这63例患者的术前CT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检查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的63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这63例患者的术前CT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方面的准确度。结果: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TNM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85.3%。其中,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T分期、N分期、M分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83.8%和98.4%。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为直肠癌术前分期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 直肠癌 术前分期
下载PDF
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传林 郑先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相关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发...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相关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发病时间、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发生于术后5~8 d,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全部经内科保守治疗,于手术后12~45 d恢复胃动力,经钡剂透视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痊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综合征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再次手术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胃瘫综合征 消化道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