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彼此彼此:翻译研究中必然遭遇的第三项
1
作者 蔡新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59,共7页
本文从寒暄语“彼此彼此”入手,试图运用日常闲谈、哲学、诗歌以及修辞学中的常见语言材料,以类推的手法,就翻译中浑然一体、彼此不分的“第三项”展开讨论。论文认为,常见的套语甚至客套话,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视角。而“... 本文从寒暄语“彼此彼此”入手,试图运用日常闲谈、哲学、诗歌以及修辞学中的常见语言材料,以类推的手法,就翻译中浑然一体、彼此不分的“第三项”展开讨论。论文认为,常见的套语甚至客套话,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视角。而“彼此彼此”这一表达方式更能显现出翻译研究打破极端的历史要求:破坏了两极的对立,才会存在翻译。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打破二元论这种思维模式的束缚,进入一种开放的空间。其次,翻译本身还要求我们以自我认同的态度面对他者,将其视为“我”的“另一个”。再次,在不设定界限的情况下,“彼此彼此”已经形成翻译本身的始源,即仍然处于未及分解状态中翻译的可能性。最后,“彼此彼此”的诗意散发,类同于人生存的基本状态:总是超出“彼此”的二分或界定,使人在回返于起源的途中体味翻译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此彼此 彼此 翻译 第三项
下载PDF
评《二元·多元·综合——翻译本质与翻译标准研究》
2
作者 袁帅亚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11,共2页
1.引言 杨晓荣主编的《二元·多元·综合——翻译本质与翻译标准研究》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八册系列文集之一。该文集的任务是对新时期30年(1977—2007)中国翻译界有... 1.引言 杨晓荣主编的《二元·多元·综合——翻译本质与翻译标准研究》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八册系列文集之一。该文集的任务是对新时期30年(1977—2007)中国翻译界有关翻译本质与翻译标准的研究成果及其走向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展望。文集有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作为正文收入的37篇论文。二是作为附录的“重要论著索引”,包括“著作部分”和“论文部分”。编者精心的拣选、编排和精炼的札记、总结使本文集呈现许多鲜明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本质 标准研究 二元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比较 英汉对比 研究成果 翻译标准
下载PDF
美英典型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丁立 刘泽权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0,81,共10页
[目的/意义]外国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反映了其对该倡议的认知与态度,分析相关话语可为中国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交流奠定基础,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为代表自建... [目的/意义]外国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反映了其对该倡议的认知与态度,分析相关话语可为中国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交流奠定基础,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为代表自建“一带一路”智库话语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法,对比考察二者“一带一路”话语的主要议题和对华态度立场。[结果/结论]发现美智库关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合作及所谓的债务问题,将中国视为“图谋不轨”的竞争对手;英智库则聚焦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总体看好“一带一路”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是亲善友好的合作伙伴。同时,通过追溯近年来我国与美、英关系发展趋势,两国高层领导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发现智库话语与外交话语呈现协同一致性,证明两智库与所在国政府在相关议题上形成了认知与决策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智库 美国 英国 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
下载PDF
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历史发现与其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蔡新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3-56,共4页
本文试图对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在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进行历史综述。陈寅恪虽被视为一位历史学家,但翻译问题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他认为,高水准的译者具有跟伟大的学者一样的能力,因为二者都能够对传统重新加以创造和改造,... 本文试图对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在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进行历史综述。陈寅恪虽被视为一位历史学家,但翻译问题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他认为,高水准的译者具有跟伟大的学者一样的能力,因为二者都能够对传统重新加以创造和改造,不断激活文化并使之持续发展,进而一代代传下去。而他们也都将翻译视为一种促动性的力量,一种强有力的资源。如果没有翻译,文化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因此,人类的文化历史首先就是翻译史。本文同时也讨论了他对法成(?-?865)这位里程碑式藏族翻译家及《几何原本》的再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翻译 历史 法成 佛教
下载PDF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 被引量:5
5
作者 蔡新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68,128,共5页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并不能归入"解构",倒是他反形而上学的"意象集"显现出那种指向,而其"灵韵"说倒可视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章从伊格尔顿所提出的三种策略出发,试图对翻译研究中的想象力和直觉认...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并不能归入"解构",倒是他反形而上学的"意象集"显现出那种指向,而其"灵韵"说倒可视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文章从伊格尔顿所提出的三种策略出发,试图对翻译研究中的想象力和直觉认识的作用问题做出说明,即以"海伦再生"(复制或再现)、"杂花生树"(象征化)以及"灵韵生人"(灵韵直观)为依据,为有关研究推出一个初步的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翻译思想 解构主义 灵韵说 伊格尔顿
下载PDF
应用翻译的规律与原则应当如何表述——评林克难教授“看易写”原则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清平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2,共4页
"看易写"原则,反映了应用翻译的部分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工具型翻译,但无法解释和指导文献型翻译。应用翻译的原则应是,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与规范原则,因其着眼于文本差异调节,而非片面强调译者自由度,故更能揭示和概括应... "看易写"原则,反映了应用翻译的部分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工具型翻译,但无法解释和指导文献型翻译。应用翻译的原则应是,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与规范原则,因其着眼于文本差异调节,而非片面强调译者自由度,故更能揭示和概括应用翻译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且可操作性强。翻译中能否体现这一原则,关系着应用翻译的优劣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翻译 “看易写”原则 功能原则 规范原则 差异调节
下载PDF
自我翻译:行走在翻译“间性”之上的思想家的苏格拉底简论 被引量:5
7
作者 蔡新乐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会饮篇》以及色诺芬的同名对话录的解读,依照黑格尔的有关观点,提出苏格拉底的有关翻译观念预示了后世的"间性"思路,这位自称"中间人"的思想家其哲学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翻译,即自我认可和内在...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会饮篇》以及色诺芬的同名对话录的解读,依照黑格尔的有关观点,提出苏格拉底的有关翻译观念预示了后世的"间性"思路,这位自称"中间人"的思想家其哲学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翻译,即自我认可和内在对话。自我翻译的概念与目前盛行的语言翻译截然不同,因为它主张个体性和随机性。论文还提出,有必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回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触及翻译的源头。因此,将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定位于罗马时代是不正确的,因为那正好就是基督教开始盛行、进而"普世"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翻译 苏格拉底 间性 翻译史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你是谁”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新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7-43,共7页
本文在对海德格尔的著作《荷尔德林的赞歌(伊斯特)》所揭示的有关“你是谁”翻译观加以细读之后,提出这位哲学家并没有放弃形而上学,而是依赖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翻译间性”这种既定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第一,我们将其归入阐释学... 本文在对海德格尔的著作《荷尔德林的赞歌(伊斯特)》所揭示的有关“你是谁”翻译观加以细读之后,提出这位哲学家并没有放弃形而上学,而是依赖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翻译间性”这种既定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第一,我们将其归入阐释学的定位,可能是有问题的。第二,翻译是自我认识的翻译,即它是以“自我翻译”为基础的。第三,我们的翻译研究,如果希望从思想的角度来探讨有关问题,就有必要从交流、交际观念转移到认识论,即苏格拉底那里可以见到的自我理解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苏格拉底 自我翻译 翻译间性 翻译的认识论
下载PDF
想像力与翻译中的共生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颖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96,共4页
逻各斯中心主义支配下的二项对立将翻译变为上帝的自我言说,剥夺了个体利用新词进行自我创造的权利,而在罗蒂偶然与人类团结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将想像力引入翻译却可保证独立个体的共生。
关键词 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项对立 偶然 人类团结 想像力 翻译
下载PDF
“魔变”的思想创造:尼采的翻译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新乐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尼采的翻译思想讲的是"思想传译":哲学家要倾听世界的声音在自己心中的回响才能发现一切是一;他继而要进入别人的身体并从那里讲话。但由于辩证法和科学的逻辑,由于传译到了另一个不同的领域和语言,最终只能造成隐喻性的、不... 尼采的翻译思想讲的是"思想传译":哲学家要倾听世界的声音在自己心中的回响才能发现一切是一;他继而要进入别人的身体并从那里讲话。但由于辩证法和科学的逻辑,由于传译到了另一个不同的领域和语言,最终只能造成隐喻性的、不可靠的传译。他的思想是对认识论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思想传译 阐释学 认识论
下载PDF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中的本体论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新乐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9,共6页
翻译在人类的求知和存在中的重要作用。依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从这一论断本身及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和索福克勒斯的诗化的研究入手来探究这一问题,认为可以将翻译描述为人经由"异域"向家园或人的自我返回的一种旅途,因而是两种力... 翻译在人类的求知和存在中的重要作用。依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从这一论断本身及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和索福克勒斯的诗化的研究入手来探究这一问题,认为可以将翻译描述为人经由"异域"向家园或人的自我返回的一种旅途,因而是两种力量"不可思议"的"遭遇",而"诗人—思想者"置身二者之间在这里沟通人神起着调解的作用。本文还提出,如果按照海德格尔的回返思想,回归中华文化是一种必然;因为,就翻译研究而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赋予我们的生命和存在力量的那个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翻译本体论 家园
下载PDF
从“继续生存”说开去——德里达翻译思想中原文和译文关系初探
12
作者 乔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继续生存”是德里达翻译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多数学者把它等同于沃尔特·本雅明的“以后生存”。其实,“继续生存”体现的是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结合体,是断裂的连续。而本雅明的“以后生存”体现的则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断裂。“... “继续生存”是德里达翻译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多数学者把它等同于沃尔特·本雅明的“以后生存”。其实,“继续生存”体现的是一种断裂和连续的结合体,是断裂的连续。而本雅明的“以后生存”体现的则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断裂。“继续生存”虽然缘自于“以后生存”,但决不是它的简单复制,而是它的某种意义上的继续生存。此外,在“继续生存”中体现出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是一种独立中的联系,或断裂中的连续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在解构主义译论中译文和原文无相似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德里达的思维方式就是“继续生存”表现出来的既不也不、非此非彼的“困境”式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生存 以后生存 困境
下载PDF
从出行原则到公示语翻译原则
13
作者 杨清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43-47,共5页
翻译所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源语"和"目的语",或"出发语"和"到达语",就是把翻译隐喻为"旅行"。现实中,人们的出行理想或原则无疑是"安全、快捷、舒适"。借助翻译,目的... 翻译所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源语"和"目的语",或"出发语"和"到达语",就是把翻译隐喻为"旅行"。现实中,人们的出行理想或原则无疑是"安全、快捷、舒适"。借助翻译,目的受众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抵达源语的意义或交际意义,也是一种旅行,同样希望安全、便捷、舒适地到达目的地。三个原则反映到公示语翻译及其接受期待中,可表述为"准确、明了、得体"。这一原则体系涵盖了学界所提出的众多原则,又克服了一些原则间互不贯通与相互抵触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示语 翻译 原则 推导
下载PDF
发挥译语优势与四字格运用之是非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清平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9-152,共4页
英汉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是发挥译语优势的鲜明体现,然而四字格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表现为:偏离原文语义;偏离原文风格;偏离译语规范与表达习惯。文章以我国有关翻译出版物和翻译教材中所用四字格为例,揭示四字格运用的是非得失,指出... 英汉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是发挥译语优势的鲜明体现,然而四字格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表现为:偏离原文语义;偏离原文风格;偏离译语规范与表达习惯。文章以我国有关翻译出版物和翻译教材中所用四字格为例,揭示四字格运用的是非得失,指出四字格运用上的偏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并提出了运用四字格应遵循的标准,旨在说明发挥译语优势和忠实于原文是可以求得契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字格 译语优势 偏离 契合 标准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的历史与文化认知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尚兴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2,共4页
本文从文化和功能诸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性质、特征和英译策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些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合式公式方面常项的一部分,是有文化建构能量的力场词语,具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建构意义。英译时,应该把历史视... 本文从文化和功能诸对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性质、特征和英译策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些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合式公式方面常项的一部分,是有文化建构能量的力场词语,具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建构意义。英译时,应该把历史视域、文化视域和功能视域相融合,给出既能传达文化意义也能传达指称意义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术语 强力词 历史认知 多重视域融合
下载PDF
“以后生存”还是“继续生存”——本雅明译论中译文与原文及其相关关系中的断裂性初探 被引量:10
16
作者 乔颖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125,共5页
überleben/Fortleben,是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论述原文与译文关系时创发的一个核心概念,可视为区别本雅明翻译思想和传统译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英文、法文和中文中分别被译成了“afterlife”、“sur-vivre”和“来... überleben/Fortleben,是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论述原文与译文关系时创发的一个核心概念,可视为区别本雅明翻译思想和传统译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英文、法文和中文中分别被译成了“afterlife”、“sur-vivre”和“来世”。后两者的误用直接造成了人们重新回到原文和译文亲密关系的传统思路上。而雅克.德里达本人的误用,更说明了解构主义译论对本雅明的某种偏离。对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意义界定,必有助于我们对本雅明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推动解构主义译论的进一步阐明。从本雅明的历史观出发,在论述译文和原文之间断裂性关系的基础上,试图论证“afterlife”及其汉语对应词“以后生存”比其他表达方式更能体现本雅明关于译文和原文关系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后生存 继续生存 单子 当下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尚兴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对于历史上的阐释者和译者均已不是"主观知识",而是"客观知识"。译者只能是既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时期,体会原作者和阐释者的本意,对作者、阐释者和文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确定在该阶段和该背景中相对稳定的含义,译出符合特定时期、特定流派的特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 阐释 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下载PDF
汉语公示语英译的理论多维性——与《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作者商榷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清平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12,共7页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一文的作者揭示了公示语文本复制与建构的一般规律,为"借用、仿译、创译"方法提供了模因理论支撑,但有些提法和例证不够准确,甚至相互抵触。同时,模因论用于公示语翻译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一文的作者揭示了公示语文本复制与建构的一般规律,为"借用、仿译、创译"方法提供了模因理论支撑,但有些提法和例证不够准确,甚至相互抵触。同时,模因论用于公示语翻译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至少还应借助共性个性原理、文本类型理论以及目的论,才能解释清楚公示语翻译的诸多复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公示语 翻译 模因论
下载PDF
论中国典籍英译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尚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以全球文化和谐平等相处为出发点,深入讨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性质与原则等根本性问题,认为其目的既要保持中国文化个性,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又要促进互镜与互竞,建构全球文化多元化。其性质是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 本文以全球文化和谐平等相处为出发点,深入讨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性质与原则等根本性问题,认为其目的既要保持中国文化个性,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又要促进互镜与互竞,建构全球文化多元化。其性质是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其英译原则应该是保持文化个性,力求形神兼备,减少文化亏损;平衡语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典籍 英译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与性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尚兴 《英语知识》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本文从维护民族身份、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向世界呈现真正的中国哲学思想、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资源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导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性质,即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 本文从维护民族身份、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向世界呈现真正的中国哲学思想、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资源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导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性质,即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目的 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