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多维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俞琳 《外文研究》 2021年第2期8-18,105,共12页
相互事件是指行为者之间行动相互关联的事件,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和量子物理学等)而言,语言学对相互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国内对相互事件的研究呈不平衡状态,尤其体现... 相互事件是指行为者之间行动相互关联的事件,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和量子物理学等)而言,语言学对相互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国内对相互事件的研究呈不平衡状态,尤其体现在理论缺乏系统性、语料缺乏实证性。近年来,相互事件已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相互事件的定义、语义和形态-句法类型学上的理论争议及其方法差异进行多维考察,旨在为国内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和方法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事件 语义类型 形态-句法学类型 理论争议 方法差异
下载PDF
跨学科视阈下认知语言学研究新进展——《认知语言学劳特利奇手册》评介
2
作者 张淑美 俞琳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2年第2期33-37,共5页
四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关注与日俱增,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处于黄金发展期。鉴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也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劳特利奇手册》归纳总结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从理论到... 四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关注与日俱增,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处于黄金发展期。鉴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也越来越多。《认知语言学劳特利奇手册》归纳总结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横跨多门语言,为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提供了新的阐释。该书为初学者构建了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提供了多学科相互联系的理论工具,培养了其他领域研究人员的兴趣和灵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义 认知语法 跨学科
下载PDF
生命度观照下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实证研究
3
作者 申米毫 俞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2-52,共11页
相互事件是人类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也是语言类型学的热点话题。然而,生命度观照下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在国内外较少受到关注。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这两个语义参数下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 相互事件是人类社会认知的核心反映,也是语言类型学的热点话题。然而,生命度观照下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在国内外较少受到关注。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生命度等级和参与者数量这两个语义参数下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学特征。研究发现,生命度等级整体上与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复杂度、相互标记的使用频次、相互义场景的识别难度呈反比关系,参与者数量整体上与相互事件语言表征的类型复杂度呈反比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现代汉语相互事件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事件 语言类型学 生命度等级 参与者数量 语言表征
下载PDF
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克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空间关系所涉及的三要素中,目的物和参照物是基本的...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空间关系所涉及的三要素中,目的物和参照物是基本的,是人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空间关系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而是人类的能动识解使然。人们在识解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总是以一事物为参照来确定另一事物的空间方位。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形成了三类空间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内在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时,总是把目的物看做图形,把参照物看做背景,并以后者为参照来确定前者的空间位置。看做图形的目的物具有未知性和凸显性,看做背景的参照物具有已知性和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关系 语言表达 空间参照框架 图形-背景关系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和语言编码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克定 《语言教育》 2020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文根据王寅提出的体认语言学中的"现实—认知—语言"原则提出"现实(?)体认者(?)语言"原则,探讨了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语言编码与路径突显。抽象位移事件的形成取决于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这一隐喻性体... 本文根据王寅提出的体认语言学中的"现实—认知—语言"原则提出"现实(?)体认者(?)语言"原则,探讨了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语言编码与路径突显。抽象位移事件的形成取决于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这一隐喻性体认机制。体认者对这种位移事件的语言编码必须包括位移事件所涉及的位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四个基本要素,对抽象位移事件所激活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的语言编码可以采用最大窗口化或部分窗口化的方式,前者突显位移主体和整个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后者突显位移主体与部分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体认原则 抽象位移事件 语言编码 突显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观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克定 《语言教育》 2022年第1期66-78,共13页
西方语言学文献中的construction是一个早已有之的语言学术语,然而,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中,这一术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本文首先简略梳理了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中这一术语的界定和含义,然后,着重讨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观,说明了将... 西方语言学文献中的construction是一个早已有之的语言学术语,然而,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中,这一术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本文首先简略梳理了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中这一术语的界定和含义,然后,着重讨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观,说明了将构式视为形-义配对体,并将其视为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合理性,还说明了认知语言学所秉持的部分组构性观点也更为合理,更具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语言学 生成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构式 组构性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互促共进——《认知语言学在行动》介评
7
作者 张克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8-160,共3页
1.引言 Tabakowska,Choiński和Wiraszka合编的《认知语言学在行动: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Action: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and Back)一书由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是以RenéDir... 1.引言 Tabakowska,Choiński和Wiraszka合编的《认知语言学在行动: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Action: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and Back)一书由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是以RenéDirven为名誉主编,以Git-te Kristiansen和Francisco J.Ruiz de Mendoza Ibáez为主编的“认知语言学应用系列丛书”的第14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应用 名誉主编 2010年 系列丛书 出版社 引言
下载PDF
论《语言》杂志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8
作者 姜玲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49-153,共5页
对美国《语言》杂志近5年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语言》杂志为了保持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采取了灵活多样、自由开放的办刊模式,其编辑队伍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常有变动,页面总数和刊登的文章数量和种类虽然比较固定但变化也比较大,审稿数... 对美国《语言》杂志近5年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语言》杂志为了保持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采取了灵活多样、自由开放的办刊模式,其编辑队伍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常有变动,页面总数和刊登的文章数量和种类虽然比较固定但变化也比较大,审稿数量和用稿率参差不齐但呈上升趋势,审稿专家队伍庞大但人员比较广泛并不拘泥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语言学方向。这些特点给中国学术期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杂志 中国学术期刊 办刊模式 编辑队伍 审稿专家
下载PDF
英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大纲修订研究——以英汉翻译(一)为例
9
作者 姜玲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在英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大纲的修订应该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遵守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反向设计的方法,按照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等,并根据评价反馈进行持续改进,提高... 在英语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大纲的修订应该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遵守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反向设计的方法,按照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等,并根据评价反馈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 英汉翻译(一) 课程大纲 修订
下载PDF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姜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张今先生提出的原型模型论和Rosch提出的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解释力,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就共性而言,原型模型论的"型"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具有大致相同的... 张今先生提出的原型模型论和Rosch提出的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解释力,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就共性而言,原型模型论的"型"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具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原型模型论的"模拟"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化"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相似性在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拟主体和认知主体都是语言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模型和非典型成员都可以转化为原型。其差异性表现在:它们对原型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相同,原型模型论中的"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而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有时是不固定的;"模型"和非典型的意义不同;原型与模型之间具有生成性,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一般没有生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原型模型论 原型范畴论 共性 差异
下载PDF
if条件句与充分条件性——if构块式理据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淑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47,共7页
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都可以进入if条件句,Sweetser提出三域进行分析;这一分析细致深入,但略嫌共性概括不足。充分条件性是if构块式大家族的背后同一理据的假设;据此,if条件句大家族分为两大构块式群,下分四小类。这个大家族是一个典型范... 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都可以进入if条件句,Sweetser提出三域进行分析;这一分析细致深入,但略嫌共性概括不足。充分条件性是if构块式大家族的背后同一理据的假设;据此,if条件句大家族分为两大构块式群,下分四小类。这个大家族是一个典型范畴,第一小类典型条件句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最典型的成员,以下各小类向着边缘成员演变,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对if条件句的理解,要通过常规推理,将从句一主句的关系补足为充分条件同其结果的关系。if条件句的多种意义最后都可回归到充分条件性,这就是各类if条件句最后都可归入if构块式大家族的同一理据。这一研究再一次表明了含意本体论的常规关系和常规推理理论在研究构块式的理据方面可能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条件句/if构块 多义性 充分条件性 常规推理
下载PDF
大学生翻译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玲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9,共7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和技术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基础,转换能力是核心,技术能力是辅助手段。
关键词 大学生 翻译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能力 转换能力 技术能力
下载PDF
元伦理学视角下good的意义及其汉译研究
13
作者 姜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作为价值词,good的用法灵活多样,语义复杂多变,是典型的一词多义。它既有道德用法也有非道德用法,既有描述性意义也有评价性意义,这些用法和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地把good理解为"好",而要根据其出现... 作为价值词,good的用法灵活多样,语义复杂多变,是典型的一词多义。它既有道德用法也有非道德用法,既有描述性意义也有评价性意义,这些用法和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简单地把good理解为"好",而要根据其出现的上下文进行正确理解,灵活处理,选择恰当的汉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学 GOOD 意义 汉译
下载PDF
认知视角下汉语存现构式的语篇组合模式研究
14
作者 张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2,共6页
就汉语存现构式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语篇功能特征而言,其语篇组合模式对汉语存现构式的研究在探讨汉语存现构式表达时/空层级关系的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存现构... 就汉语存现构式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语篇功能特征而言,其语篇组合模式对汉语存现构式的研究在探讨汉语存现构式表达时/空层级关系的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存现构式的语篇组合模式进行探讨,发现汉语存现构式有四种构式殊型,这四种构式殊型有六种组合方式,在这六种组合方式之中,每个构式殊型都可以自己和自己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组合方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单调组合(monotonous series)。另外,这四种构式殊型可以两两之间进行组合,所以这些组合被称为非单调组合(non-monotonous series)。这两种组合又分别对应于四种不同的图形和背景之间的时/空关系模式,即背景共现模式、轴心背景模式、连续背景模式及平行背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存现构式 组合模式 时/空关系 认知视角
下载PDF
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研究
15
作者 杨朝军 《语言教育》 2023年第2期77-90,共14页
本文以王寅的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了辖域与图式的概念,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循环控制理论,讨论马应聪关于非人称构式的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指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籍此提出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 本文以王寅的体认语言学为基础,回顾了辖域与图式的概念,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和循环控制理论,讨论马应聪关于非人称构式的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指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籍此提出渐进控制参照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首先从概念化者C出发,渐次进入到C1、C2、C3,然后经由参照点R将目标T纳入控制范围;也可以从最外围的辖域D出发,渐次进发到CF1、CF2,继而再由CF2内部的R与目标T建立心理接触。另一方面,可以依据自主-依存的相关理论,从渐次扫描的角度出发,由模型的核心要素P开始,其作为依存成分势必与R和T发生联系,继而扩大至C3、C2、C1等。同理,从整体扫描的角度,由核心要素P出发,渐次扩展到CF2、CF1、D等。同时,由外而内的过程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虚而实的连续统,该系统为非人称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认知参照点 认知参照场域控制模型 渐次控制参照模型
下载PDF
英语IT非人称构式中主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16
作者 杨朝军 《英语研究》 2023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 阿沙尔(Achard,2015:66)认为,主语“it”的句法作用和意义是解释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关键,但关于该主语的讨论却莫衷一是,既没有说清楚其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其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往的研究表明,代词“it”存在三种不同的意义,即道具、预指和指称。弗雷格(Frege,1884)认为,语言结构的意义来自其构成成分及其构成方式,研究IT非人称构式的形成过程发现,生成语言学存在移位、基础产生、合并产生三种说法;基于兰盖克(Langacker)的自主-依存联结理论的分析则发现,在IT非人称构式的组配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可能,因此本文认为,非人称构式中主语“it”的意义是由其认知组配方式造成的,它既有功能性的作用,也具有实体性的意义,是一个由虚指到实指、由宽泛到具体的连续统,其消显施事的特征弱化了概念化者的介入程度,从而强化了构式中述谓结构的评价功能及其普遍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非人称构式 主语 认知语义 自主-依存联结 组配过程
下载PDF
融合与创新:大数据战略下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进展——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17
作者 俞琳 杨朝军 《外文研究》 2022年第2期16-21,105,106,共8页
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以“构式语法学科融合与创新”为主题,于2021年7月24日在河南大学线上举办。本文从构式语法的本体研究、时空研究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以期为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构式语法 大数据 本体研究 时空研究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轻动词句法理论下“again/又”附加语的歧义研究
18
作者 黄靖雯 姜玲 《外文研究》 2020年第3期53-57,108,共6页
句子中包括多个事件谓词时使用附加语经常引起歧义,因为附加语可以修饰不同事件谓词。句子中只包括一个事件谓词时,使用附加语“again/又”也会引起歧义,既不能解释为词汇歧义,也不能解释为语法歧义,但轻动词理论可以对其做出较好的解释。
关键词 轻动词 again/又 附加语 歧义
下载PDF
抽象性位移事件及其汉语编码的认知阐释
19
作者 张克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19,111,共11页
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不仅有能力识解出抽象性位移事件,而且有能力将其编码为特定的语言结构并用于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位移事件,抽象性位移事件的形成是有认知理据的,这一认知理据就是抽象实体的可动化机制。该机制有其自身的认知特性,其... 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不仅有能力识解出抽象性位移事件,而且有能力将其编码为特定的语言结构并用于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位移事件,抽象性位移事件的形成是有认知理据的,这一认知理据就是抽象实体的可动化机制。该机制有其自身的认知特性,其使用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编码抽象性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式可以叫作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汉语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构成既要受到整体性限制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局部性限制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性位移事件 编码 汉语抽象性空间位移关系构式 认知机制 限制条件
下载PDF
韵律促发下的重新分析——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黄梅 庄会彬 冯胜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离合词由"合"到"离"的过程,从严格的句法分析上看,经历的是"双音词→双音短语→扩展的短语(离析结构)"。其中,"双音词→双音短语"是由韵律促发产生的重新分析;"双音短语→扩展的短语(离... 离合词由"合"到"离"的过程,从严格的句法分析上看,经历的是"双音词→双音短语→扩展的短语(离析结构)"。其中,"双音词→双音短语"是由韵律促发产生的重新分析;"双音短语→扩展的短语(离析结构)"是为凸显核心重音而进行的句法运作。在韵律层上,该运作过程是:右重(等重)双音韵律词(Prosodic Word)负载核心重音,然后扩大为同样承载核心重音的韵律短语(Prosodic Phrase)。主要证据有二:1)汉语离合词的"离"只在句末发生;所处句法位置一直与核心重音范域对应。2)离合词为抑扬格,与汉语核心重音的轻重节律一致。从这个角度说,离合词的"离"是为扩大核心重音而采用的一种句法手段。离合词是一类可以经由重新分析变成短语的复合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合词 核心重音 重新分析 韵律语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