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事件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冉 陈晓杰 +4 位作者 时东曼 王正斌 宋红星 刘怀霖 李春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5-597,共3页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ICD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一把利器,但是其特有的电风暴...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ICD的应用更为普及,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一把利器,但是其特有的电风暴现象被称之为患者和医生的噩梦。作者回顾了近年收治的42例IC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例9次电风暴事件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电风暴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
2
作者 何冉 韩战营 +5 位作者 张杰 卢文杰 宋红星 陈晓杰 邱春光 刘怀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4-707,共4页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2008年至2013年42例ICD植入患者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随访(18.5±11.7)个月,9例(26.5%)共发生41次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其中单腔IC...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方法:回顾2008年至2013年42例ICD植入患者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随访(18.5±11.7)个月,9例(26.5%)共发生41次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其中单腔ICD 2台,双腔ICD 1台,CRT-D 6台)。4例发生不适当识别12次,7例发生不适当治疗29次,其中2例不适当识别或治疗共存。1例发生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给予电击治疗6次;3例发生快VT(FVT)事件,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区即给予电击,共8次;1例右室电极脱位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VF 11次,3次给予除颤,余充电后放弃;1例T波过感知误电击11次及误识别2次;1例电磁干扰误电击1次;1例干扰误识别为VF 1次,但充电后放弃;1例窦性心动过速误识别为VT 1次并给予ATP治疗。结论:ICD术后不适当识别或治疗比较常见,规范程控随访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调整参数、优化程控治疗可以减少不适当识别及电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不适当识别 不适当治疗
下载PDF
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心涛 杨毅博 张姝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5期180-181,共2页
目的研究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1年急诊收治的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新活素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负荷量后静脉泵入48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室... 目的研究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近1年急诊收治的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新活素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负荷量后静脉泵入48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新活素组在临床总有效率及血浆NT-proBNP降低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上未显示出优势;结论新活素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素 急性左心衰LVEFNT-proBNP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 2011年第10期1168-1169,共2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PCI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一例
5
作者 穆晓光 韩亚岩 许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窦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左冠状动脉开口 回旋支 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导管 技术含量
下载PDF
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房室间隔复合型缺损的介入治疗
6
作者 朱永彪 张杰 刘怀霖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5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确诊为VSD合并ASD。年龄3~21岁,VSD直径4.5~7.6 mm,ASD直径8~21 mm。5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确诊为VSD合并ASD。年龄3~21岁,VSD直径4.5~7.6 mm,ASD直径8~21 mm。5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首先封堵VSD,然后封堵ASD。结果 5例患者均单纯经股静脉途径一次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房室间隔复合型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创新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下载PDF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冉 邱春光 +6 位作者 宋红星 陈晓杰 张杰 田丰 韩战营 黄新 刘怀霖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1,共3页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ICD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应用更为普及。ICD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利器,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问世及发展改变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命运,随着ICD技术改进及程控参数的多元化,其应用更为普及。ICD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利器,已成为心脏科医生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近5年来植入的42例ICD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自2008年7月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电击 抗心动过速起搏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预处理对择期PCI术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的影响
8
作者 何冉 黄学伟 +2 位作者 贾善峰 韩战营 邱春光 《医药论坛杂志》 2014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单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对择期PCI术患者围手术期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预处理对PCI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 目的对比观察单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对择期PCI术患者围手术期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预处理对PCI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先后入选88例具有典型稳定性心绞痛症状或/和负荷试验阳性的患者,在基础治疗相同前提下,随机分为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晚)及联合组(阿托伐他汀10mg/晚+依折麦布10mg/晚),分组治疗7d后行PCI术,术前、术后8h、24h、48h、7d分别检测CK、CK-MB、cTnI。结果 1组内比较,两组术后8h与术前比较,CK、CK-MB、cTnI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P<0.01),48h持续升高(他汀组P<0.01,联合组P<0.05),术后7d与回落至术前水平(P>0.05);2组间比较,两组PCI术前CK、CK-MB、cTn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24h、48h联合组CK、CK-MB、cTnI升高水平低于他汀组(P<0.05),48h cTnI更显著(P<0.01),术后7d两组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较阿托伐他汀单用对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损伤具有更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折麦布 阿托伐他汀 联合用药 心肌损伤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导致急性血小板重度减少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穆晓光 刘怀霖 +2 位作者 李春生 张杰 宋红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1期216-216,共1页
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胸闷半年,加重伴压榨样胸痛一周于2012年5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无血液病、药物过敏史和外伤手术史。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小板 急性 发作性胸闷 药物过敏史 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原文传递
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治疗病窦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杰 《医药论坛杂志》 2011年第18期172-173,共2页
目的以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研究其对中医证候疗效及病窦疗效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40例,口服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制附子10~20g,桂枝6~15g,细辛3~6g,生晒参10~20g,黄芪30~50g,仙灵脾10~15g,麦... 目的以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研究其对中医证候疗效及病窦疗效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40例,口服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制附子10~20g,桂枝6~15g,细辛3~6g,生晒参10~20g,黄芪30~50g,仙灵脾10~15g,麦冬15~30g,五味子10~15g,丹参15~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配合常规对症支持及原发病治疗;30d为1疗程。结果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以温补心肾,益气活血之法。以阳药为主,辅以阴药,阴能助阳,阴能制阳,共奏温阳益气,活血散寒之功,且避久服阳燥之虞。使其中医证候疗效达90%,病窦疗效达85%。结论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效果显著,应用过程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附子汤合生脉散加减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证候疗效 病窦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