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栓塞联合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常祖宽 王晓伟 寇志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联合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08—2015-10间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在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精确放疗治疗,观察2组...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联合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08—2015-10间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在经导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精确放疗治疗,观察2组近期治疗效果、生存质量[以卡氏(Karnofsky)评分评估]及1a随访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治疗后1 a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arnofsky评分明显升高,但观察组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联合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提高患者近期效果、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栓塞 精确放疗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患者身心应激、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文芳 王秀花 王晓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4期583-587,共5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患者身心应激、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肝癌介入患者身心应激、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身心应激、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屈服、回避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可减轻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身心应激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疾病康复信心与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生活质量 应对方式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常祖宽 王晓伟 寇志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3-44,共2页
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2组均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内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比较2... 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2组均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内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比较2组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以甲胎蛋白(AFP)浓度评估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和抑制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及AF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TBIL水平及AFP浓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并具有增强杀伤力及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肝癌 肝功能 介入
下载PDF
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世兴 《临床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评价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介入组(n=42,接受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和常规组(n=42,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抗凝治疗),... 目的评价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介入组(n=42,接受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和常规组(n=42,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抗凝治疗),比较其治疗后1个月血管狭窄情况,如狭窄血管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等,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其生活能力,统计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介入组患者狭窄血管Vd、Vs及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介入组治疗后1个月的上述血管狭窄情况评估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介入组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AD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介入组16.67%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5.71%(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ICVD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狭窄血管狭窄程度,增强脑血供,降低神经损伤,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介入支架治疗 安全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原文传递
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世兴 《临床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近期疗效、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中晚期肝癌患者20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TAE组与TACE组,每组104例。TAE组为单纯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TACE组为肝动脉化... 目的观察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近期疗效、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中晚期肝癌患者20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TAE组与TACE组,每组104例。TAE组为单纯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TACE组为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两组病灶最大直径、血甲胎蛋白(AFP)与D-二聚体(D-D)水平、近期疗效、介入治疗次数及并发症情况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病灶最大直径、血甲胎蛋白(AF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D水平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病灶最大直径、AFP水平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D-D水平显著高于TAE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肿瘤客观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TAE组介入次数显著少于TACE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与TA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相近,TAE治疗可降低患者D-D升高水平,减少介入治疗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栓塞介入术 中晚期肝癌 近期疗效 血浆D-二聚体
原文传递
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寇志平 娄雪磊 《临床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先经导引导管放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动脉瘤开口处,然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再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先经导引导管放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动脉瘤开口处,然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再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在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前,先在透视下用低浓度造影剂缓慢充盈动脉瘤开口处的球囊,使其暂时闭塞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颈开口后,通过预先放置的微导管用合适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囊,然后抽出球囊内的造影剂,恢复血流后行造影检查,确认所致弹簧圈稳妥后再解脱。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弹簧圈填塞满意为止。结果 1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弹簧圈均填塞满意,其中1例在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开口处宽颈动脉瘤结束撤出球囊复查造影时,发现半环弹簧圈突出载瘤动脉内,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证的同时,也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球囊 弹簧圈 栓塞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寇志平 娄雪磊 《医药论坛杂志》 2010年第3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一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1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3例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致密填塞,其中1例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术后造影无出血,但是患者于术后9h再次珠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也是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时,头端滑脱至动脉瘤腔内,其余部分逆行堵塞载瘤动脉致脑缺血昏迷,经抢救无好转自动出院。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症的同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原文传递
双导管技术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8
作者 寇志平 娄雪磊 《临床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双导管技术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置1根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再经微导管放置适当的标准成蓝弹簧圈后先不解脱,... 目的探讨双导管技术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置1根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再经微导管放置适当的标准成蓝弹簧圈后先不解脱,然后经导引导管再置1根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并通过后1根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填塞大小不等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1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最后再解脱成蓝弹簧圈。结果 1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填塞满意,1例患者有1根弹簧圈头端脱入载瘤内约2 mm,观察半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后出院。结论双导管技术在扩展栓塞治疗动脉瘤范围的同时,也有发生弹簧圈脱出的风险。但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导管 弹簧圈 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