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曲康唑治疗28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邱莹玉 高凌霞 刘翠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5期121-122,共2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率日趋增加,成为危及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提高血液病患者疗效十分重要。我们对28例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采取伊曲康唑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率日趋增加,成为危及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对于提高血液病患者疗效十分重要。我们对28例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采取伊曲康唑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凌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3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去白细胞输血,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输血。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变化情况[人补体片段3b受体(C3br)率、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T_3细胞分数、T_4细胞分数、T_8细胞分数、T_4/T_8细胞比值)及非溶血性发热(NHFTR)发生情况,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及体温差、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3br率、NK活性及T_3细胞分数、T_4细胞分数、T_8细胞分数、T_4/T_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_3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C3br率、NK活性及T_4细胞分数、T_4/T_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T_8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HFT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平均差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gG、IgA、IgM、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IgA、IgM、Ig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可明显降低发热及NHFTR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输血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凌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6期178-179,共2页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46例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当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总疗程为1~3...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46例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当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总疗程为1~3周。观察治疗效果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总治疗有效率为67.4%(31/4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6%(15/46)。结论 联合应用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序贯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应用观察
4
作者 邱莹玉 高凌霞 刘翠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7期85-85,共1页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促细胞生成素(EPO)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目的应用,为减少输血、替代输血、节约血源、减少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及传染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90%患者采用EPO2-4ku加入50~100ml0.9%NaCl溶...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促细胞生成素(EPO)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目的应用,为减少输血、替代输血、节约血源、减少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及传染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90%患者采用EPO2-4ku加入50~100ml0.9%NaCl溶液中缓慢静滴,隔日1次或每周3次,连用4~16周以上,10%患者采用EPO2ku加入1.5~2ml0.9%NaCl溶液溶解后作皮下或肌内注射,隔日1次或每周3次,连用4~16周以上。结果:185例患者应用EPO4周后有血液学反应者57例,占30.8%,应用8周后有血液学反应者113例,占61.1%,应用16周以上有血液学反应者156例,占84.3%,无效者29例,占15.7%。结论:EPO的作用机制是与红系祖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刺激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又可促使早期红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液释放,转化为成熟红细胞,增强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或替代输血,节约血源,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促红素 观察
下载PDF
伊曲康唑防治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现状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5
作者 胡晓丽 郝东升 胡军 《北方药学》 2018年第4期176-177,共2页
目的:调查伊曲康唑在预防及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方面的运用,据此研究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13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防治侵袭性真菌病,对比两组调查结果和防治结果。结果:血液病患者发... 目的:调查伊曲康唑在预防及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方面的运用,据此研究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132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防治侵袭性真菌病,对比两组调查结果和防治结果。结果:血液病患者发病率最高为急性白血病(50%),发病率最低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肉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各0.76%);在诊断驱动治疗率、曲霉菌属感染率、目标治疗率、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方面,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传统氟康唑药物,伊曲康唑在防治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血液病患者 侵袭性真菌 现状调查 合理性评价
下载PDF
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邱莹玉 陈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674-678,共5页
目的:探讨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儿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养血活血方联合西药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TP患儿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及环孢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养血活血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主要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血清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92%(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IL-4、IL-6、INF-γ、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PLT、PCT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2组PDW、MPV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PⅠCP水平及尿DPD排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照组血清PⅠC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尿DPD排泄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 <0. 01),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养血活血方可有效缓解ITP患儿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改善血小板参数及骨代谢指标,促进患儿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养血活血方 细胞因子 血小板参数 骨代谢 临床症状 疗效 西医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晓丽 郝东升 +3 位作者 胡军 葛岩 李伟 胡红超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期177-177,共1页
目的分析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维甲酸联合化疗[2]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 目的分析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维甲酸联合化疗[2]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亚砷酸联合化疗,进行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化疗[3]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针对两组的各临床指标如有无发生不良反应、症状缓解时间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过数据比较,可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更有利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采取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化疗方法,亚砷酸可以改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效果分析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葛岩 丁香梅 高凌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沙利度胺治疗,观...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沙利度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化疗前后血钙水平、骨痛程度、血磷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56.41%)相比,明显提高(P<0.05);化疗3个疗程后两组血钙水平、骨痛程度、血磷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血钙水平、骨痛程度、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明显降低患者血钙水平、血磷水平,改善骨痛程度,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吡柔比星 长春新碱 沙利度胺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邱莹玉 高凌霞 刘翠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22期20-21,共2页
目的:总结4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预后及不良反应,以达到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的目的。方法:对46例APL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DA/MA/HA及复方黄黛片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本组46例APL患者除2例早期死亡外... 目的:总结4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预后及不良反应,以达到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的目的。方法:对46例APL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DA/MA/HA及复方黄黛片进行联合治疗。结果:本组46例APL患者除2例早期死亡外,其余44例均达到完全缓解(CR),CR率为95.7%。结论:应用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及复方黄黛片联合治疗APL是安全有效的,对初治或复发患者均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治疗结果 亚砷酸类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32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凌霞 刘翠英 邱莹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5305-5305,共1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在临床实际中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6-01~2006-12收治的48例MM患者初诊时有明确误诊史的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MM的误诊率较高,误诊情况分为8大类疾病。结论:MM的临床...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在临床实际中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6-01~2006-12收治的48例MM患者初诊时有明确误诊史的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MM的误诊率较高,误诊情况分为8大类疾病。结论:MM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较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误诊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晓丽 《当代医学》 2015年第3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每天注射1次,用量为1500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每天注射1次,用量为15000 U,对照组患者接受白细胞介素-11进行治疗,每天用药1次,用量为1.5 mg,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在50×109/L以下的持续时间、恢复到70×109/L以及125×109/L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3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出现昏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岩 胡晓丽 +2 位作者 郝东升 高凌霞 丁香梅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10期213-214,共2页
目的:比较伊马替尼(格列卫)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的治疗疗效,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CML慢性期28例、加速期8例及急变期6例患者口服格列卫,观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率及疾病... 目的:比较伊马替尼(格列卫)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的治疗疗效,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CML慢性期28例、加速期8例及急变期6例患者口服格列卫,观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率及疾病进展情况,观察药物副作用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慢粒慢性期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分别为100%、82.1%和21.4%。预计5年总生存率(O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PFS)分别为96.4%、85.7%,均明显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 P<0.001)。②CML慢性期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少于加速期及急变期( P<0.001),副作用少见。③停药时间长及治疗前应用干扰素等治疗是影响格列卫治疗CML疗效的不利因素。结论:CML早期应用格列卫疗效好、安全性好,格列卫作为CML一线治疗药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格列卫 BCR—ABL融合基因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并发回盲肠综合征5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谷月丽 刘翠英 +1 位作者 徐芙蓉 朱玉珍 《白血病》 1998年第4期244-244,共1页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Syndrome简称ICS)是白血病化疗期间重要的消化道并发症,但临床上误诊为并发急性阑尾炎、肠炎、出血性小肠炎、肠梗阻等较多。我院血液科1993年-1996年3年间诊治5例,且均保守...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Syndrome简称ICS)是白血病化疗期间重要的消化道并发症,但临床上误诊为并发急性阑尾炎、肠炎、出血性小肠炎、肠梗阻等较多。我院血液科1993年-1996年3年间诊治5例,且均保守治疗获好转。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白血病 并发症 回盲肠综合征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不同激素敏感性ITP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凌侠 邱莹玉 +1 位作者 葛岩 丁香梅 《临床研究》 2017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 观察比较糖皮质激素敏感和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以指导ITP患者用药.方法 对52名既往对糖皮质激素无效(n=9)和对糖皮质激素依赖(n=43)的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 目的 观察比较糖皮质激素敏感和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以指导ITP患者用药.方法 对52名既往对糖皮质激素无效(n=9)和对糖皮质激素依赖(n=43)的ITP患者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结果 经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1,3,6及12个月,对糖皮质激素无效和存在糖皮质激素依赖的ITP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44.4%vs 90.7%;33.3%vs 81.4%;22.2%vs 76.7%;22.2%vs 74.4%.进一步分析了治疗后1,3,6及12个月两组ITP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63±0.68)vs(3.44%±1.11%);(1.59%±0.62%)vs(4.47%±1.20%);(1.50%±0.86%)vs(4.32%±1.56%);(3.45%±1.14%)vs(4.56%±1.67%).其中在治疗后3、6个月时,两组ITP患者间Tregs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糖皮质激素敏感的ITP患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来看,糖皮质激素无效患者虽然也有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对糖皮质激素敏感或存在依赖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后疗效更高,Treg细胞对、IL-2调节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地塞米松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及WBC、PLT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凌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4期12-13,共2页
目的:探究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WBC(白细胞)、PLT(血小板)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究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WBC(白细胞)、PLT(血小板)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环孢素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司坦唑醇治疗,两组均用药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WBC、PLT、血清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WBC、PLT、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BC、PLT、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WBC、PLT、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素A 司坦唑醇
下载PDF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应用
16
作者 刘翠英 邱莹玉 高凌霞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16期89-90,共2页
目的 本文评价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的明显减少。为了提高白血病的诱导缓解率及持续缓解率,减少患者的感染例数,感染持续天数及抗生素持续使用... 目的 本文评价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的明显减少。为了提高白血病的诱导缓解率及持续缓解率,减少患者的感染例数,感染持续天数及抗生素持续使用天数,明显降低感染死亡率及治疗费用。方法 本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引起WBC及ANC明显减少的8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使用rhG-csF的为用药组,不用的为对照组,用药组50例、对照组36例。rhG-csF的用量为2-5pg/(kg·d),在使用3-5天后观察WBC及ANC的上升情况,效果显著者使用到第7-10天,效果不明显者使用到第12-14天。结果全部病例均进行安全性的评价,对用药组及对照组患者ANC<0.5×10^9/L持续天数,WBC从最低值到≥4.0×10^9/L的天数的病例进行比较,用药组ANC的恢复,<0.5×10^9/L持续天数及WBC从最低值到≥4.0×10^9/L的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感染例数,感染持续天数及抗生素的使用天数进行比较,用药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rhG-csF可以明显缩短WBC及ANC最低值的持续天数。加快WBC及ANC的恢复,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使得感染的持续天数和抗生素使用的持续天数明显缩短,降低了病人的感染死亡率及治疗费用,为强化化疗及下一疗程的按期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急性白血病 化学治疗 骨髓抑制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原因分析
17
作者 高凌霞 刘翠英 邱莹玉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2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死亡原因 败血症 颅内出血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胡晓丽 郝东升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74-575,共2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CAG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CAG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显著,不仅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半量CAG 生存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活15年以上1例
19
作者 邱莹玉 刘翠英 +1 位作者 高凌霞 谷月丽 《中原医刊》 2002年第6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存活
下载PDF
砷剂治疗13例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20
作者 高凌霞 刘翠英 邱莹玉 《中原医刊》 2004年第4期24-24,共1页
砷是一种重金属 ,近年发现三氧化二砷和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极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共收治 13例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其中复发病例 8例 ,难治病例 5例。缓解率占 92 3 % ,无效 7 7%。砷剂毒副作用较少 ,且... 砷是一种重金属 ,近年发现三氧化二砷和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极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共收治 13例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其中复发病例 8例 ,难治病例 5例。缓解率占 92 3 % ,无效 7 7%。砷剂毒副作用较少 ,且与全反式维甲酸 (ATRA)等药无交叉耐药。细菌形态研究表明 ,砷剂对APL有诱导分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毒副作用 全反式维甲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