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心与诗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静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9-20,共2页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思维与诗人思维的相通之处以及二者之关系,认为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认知方式上以直寻为主;认知手段上以想象为主;主体情感在认知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进而强调保持童心对诗人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诗人思维 儿童思维 想象力
下载PDF
创设物理实验课情境 提高课堂创新水平
2
作者 李超国 《新课程学习》 2010年第8期122-122,共1页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观点,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质在于通过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使思维激活,记忆强化,以达到师生共同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标。针对上述原理我提出了创设物...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观点,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质在于通过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使思维激活,记忆强化,以达到师生共同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标。针对上述原理我提出了创设物理实验情境的如下几点方法:一、以境激情、以情促学、情境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实验情境 实验心理学 实验教学效果 思维激活 视觉形象 以情促学 情境交融 学生 以境激情
下载PDF
初中语文超级阅读实验课题综述
3
作者 张明恩 《新课程(教研版)》 2010年第12期167-167,共1页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考语文命题的改革,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运用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能利用图书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实验课题 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 综述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命题
下载PDF
如何实施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
4
作者 娄须甫 《新课程(教研版)》 2010年第11期184-184,共1页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 素质教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 教学过程 德育教育 知识教育 知与行
下载PDF
浅谈我的情感作文教学
5
作者 高庆选 《新课程(教研版)》 2010年第12期130-130,共1页
一、改革命题形式,由题激情目前学生普遍对作文产生畏惧、厌倦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不管是命题、材料还是话题作文)命题脱离其生活实际,或者太陈旧老套,以至于打不开思路,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和情感。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感 命题形式 学生作文 厌倦心理 生活实际 话题作文 写作欲望
下载PDF
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
6
作者 董利红 《新课程(教研版)》 2010年第8期43-43,共1页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养成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这对他们的英语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学以致用 实际生活 语言使用 英语思维 学生 学习 授课
下载PDF
浅谈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
7
作者 高志伟 《新课程(教研版)》 2010年第11期71-71,共1页
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去想问题办事情,而对于枯燥的说教和艰深的道理则十分反感,所以有很多同学对政治课的看法是:讨厌政治课的说教。有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变“说教”为吸引,增强政治课的... 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去想问题办事情,而对于枯燥的说教和艰深的道理则十分反感,所以有很多同学对政治课的看法是:讨厌政治课的说教。有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变“说教”为吸引,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课 趣味性 成长阶段 初中生 好奇心 说教 同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