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图碎裂QRS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孟朔 秦巧云 +1 位作者 孙嘉敏 王焕霞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9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心电图碎裂QRS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碎裂QRS波群(f... 目的探究心电图碎裂QRS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碎裂QRS波群(fQRS)分为非fQRS组205例和fQRS组838例。比较两组心脏超声结果、心电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fQRS组LVEF低于非fQRS组,而室间隔、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QRS时限、P波时限及ST段改变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及死亡率高于非fQRS组,而生存时间短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异常Q波的心功能不良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和死亡率较高,体表心电图内出现fQRS波对患者是否会出现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病 心电描记术 预测
下载PDF
基于心电数据云平台的单纯左前分支阻滞诊断标准比较
2
作者 廉湘琳 徐金义 邱妍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比较《临床心律失常学》和2009年AHA/ACCF/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中提出的两种心电图诊断标准(分别称为标准1、标准2)对左前分支阻滞(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LAFB)的检出率及诊断敏感度、特... 目的比较《临床心律失常学》和2009年AHA/ACCF/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的建议与临床应用国际指南》中提出的两种心电图诊断标准(分别称为标准1、标准2)对左前分支阻滞(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LAFB)的检出率及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QRS电轴显著左偏的常规心电图,排除下壁和侧壁心肌梗死、心室预激、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心室肥厚。以心电向量诊断为标准,分析两种心电图诊断方法对LAFB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入选3503例,心电向量检出1137例,检出率为32.46%;标准1检出1376例,检出率为39.28%;标准2检出2431例,检出率为69.40%。标准1的灵敏度为59.37%,特异度为70.37%;标准2的灵敏度为87.25%,特异度为39.18%。标准1的特异度显著高于标准2(P<0.05),标准2的检出率、灵敏度均显著高于标准1(P<0.05)。结论标准2对单纯LAFB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和灵敏度,更适合应用于临床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数据云平台 单纯左前分支阻滞 诊断标准 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下载PDF
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栋益 康深松 +1 位作者 张正文 吴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16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 ml软组织扩张器1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 ml.再次手术取...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提高大鼠扩张皮瓣成活率的作用及血管保护机制.方法 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16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 ml软组织扩张器1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 ml.再次手术取出软组织扩张器,并于背部扩张区形成蒂部位于尾侧的2.0 cm ×6.0 cm的任意皮瓣.皮瓣形成后即刻开始,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100 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kg)、生理盐水1ml;频率均为每12h注射1次,直至术后第3天.扩张皮瓣形成后24h各组分别随机选取8只大鼠对皮瓣进行取材,通过原位标记皮瓣中段、远端组织血管壁的凋亡细胞,计算2个区域皮瓣血管壁组成细胞的凋亡率.术后第7天计算各组大鼠皮瓣成活率,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皮瓣中段血管,计数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结果 术后24h,皮瓣中段、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12.47±1.58)%、(23.35±2.46)%,在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11.01 ±1.67)%、(18.94±1.35)%;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2±2.25)%、(28.34±1.17)%(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远端的血管壁组成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低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术后7d,皮瓣成活率、皮瓣中段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64.17±2.82)%、(11.52±1.09)个/高倍视野,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73.66±3.24)%、(13.63±1.78)个/高倍视野,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相应皮瓣成活率及皮下平均血管数目[(41.92±3.59)%、(4.30±0.86)个/高倍视野,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成活率、皮瓣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均显著高于维生素E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较维生素E更能有效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作用机制与保护循环血管结构与功能并最终改善皮瓣远端血液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维生素E 扩张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
原文传递
维生素E、依达拉奉对转移术后扩张皮瓣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栋益 康深松 +1 位作者 张正文 吴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8-1530,共3页
目的观察维生素E、依达拉奉对大鼠转移术后扩张皮瓣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8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ml软组织扩张器1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ml。再次手术取... 目的观察维生素E、依达拉奉对大鼠转移术后扩张皮瓣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8只。于各组大鼠背部均埋入30ml软组织扩张器1只,术后定期注水扩张至32ml。再次手术取出软组织扩张器,并于背部扩张区形成蒂部位于尾侧的2.0cm×6.0cm的任意皮瓣。皮瓣形成后即刻,维生素E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对照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100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10mg/kg)、生理盐水1ml;术后24h分别取材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结构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计数多核炎性细胞数。结果皮瓣的MDA含量、MPO活性、多核炎性细胞数在维生素E治疗组分别为:(9.25±0.33)nmol/mg prot、(0.47±0.05)U/mgprot、(5.36±0.29)个/高倍视野,在依达拉奉治疗组分别为:(6.12±0.53)nmol/mgprot、(0.35±0.03)U/mg prot、(3.71±0.33)个/高倍视野,结果均显著低于IR组[(11.74±0.29)nmol/mg prot、(0.61±0.02)U/mg prot、(7.43±0.62)个/高倍视野,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的MDA含量、MPO活性、多核炎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维生素E治疗组。皮瓣的SOD活性在维生素E治疗组为(25.36±2.01)U/mg prot,在依达拉奉治疗组为(28.23±1.82)U/mg prot,结果均显著高于IR组[(18.61±1.32)U/mg prot,P〈0.05];且依达拉奉治疗组皮瓣的SOD活性显著高于维生素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维生素E均能清除转移后扩张皮瓣组织内的氧自由基并减轻炎性反应,且依达拉奉的作用效果优于维生素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皮瓣 氧自由基 依达拉奉 维生素E
原文传递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意义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蕊珂 杨丽红 徐金义 《医药论坛杂志》 2019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无晕厥史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阳性率及各型(血管抑... 目的探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0例无晕厥史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阳性率及各型(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和型)占比;BHUT和SNHUT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反应者基础状态、晕厥即刻血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心率;BHUT和SNHUT阳性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BHUT阳性率、SNHUT阳性率、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抑制型占比高于心脏抑制型、混和型(P<0.05);观察组SNHUT阳性高于BHUT阳性率(P<0.05);SNHUT敏感性(70.11%)高于BHUT(23.13%)(P<0.05);阳性反应者晕厥即刻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低于基础状态(P<0.05);SNHUT阳性反应时间短于BHUT阳性反应时间(P<0.05)。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阳性反应率较高,舌下含服硝酸甘油HUT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可提高阳性率、敏感性,缩短出现阳性反应时间,且特异性高,同时阳性反应中血管抑制型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