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介入模拟器workshop联合案例教学法在神经介入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8
1
作者 韩冰莎 冯光 +5 位作者 李娇 栗艳茹 张磊 赵敬河 贺迎坤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模拟器workshop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综合教学模式在神经介入进修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的无神经介入手术经验的59名医师为研究对象,其中33名实验组学...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模拟器workshop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的综合教学模式在神经介入进修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至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的无神经介入手术经验的59名医师为研究对象,其中33名实验组学员采用CBL-血管介入模拟器-workshop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进行培训,26名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模式(理论授课、操作示范、教师评价)进行培训。进修结束时通过神经介入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以及培训效果与满意度问卷,评价临床带教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介入理论和技能考核的多个单项成绩和总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实验组手术决策能力、病例评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手术熟练程度、教学法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入路穿刺单项考核成绩、提高学习兴趣和锻炼临床思维测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L教学法结合模拟训练器workshop应用于神经介入带教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进修学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手术操作技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教学法 血管介入模拟器 WORKSHOP 神经介入教学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介导Parkin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2
作者 李海洋 赖生龙 +2 位作者 苗壮 李玉 梁庆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Parkin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arkin组, 模型组和Parkin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滕酮乳化液建立帕金森(PD)模型。Parkin组大鼠在建模后于左侧黑质定向注射携带...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Parkin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arkin组, 模型组和Parkin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滕酮乳化液建立帕金森(PD)模型。Parkin组大鼠在建模后于左侧黑质定向注射携带Parkin基因的腺相关病毒, 对照组和模型组经左侧黑质定向注射携带空载体的阴性腺相关病毒。在注射21 d后, 对3组大鼠进行行为学分析;并处死大鼠, 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3组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px试剂盒检测SOD和GSH-px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水平。不同处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Parkin组大鼠脑组织黑质区Parkin蛋白表达水平(1.54±0.18)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0.81±0.11、0.89±0.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57、8.014, P<0.05)。Parkin组大鼠10 min内旋转圈数[(4.87±0.85)圈]明显低于模型组[(12.25±3.21)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4, P<0.05)。Parkin组大鼠脑组织黑质区细胞凋亡指数[(10.67±4.91)%]明显低于模型组[(34.59±8.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8, P<0.05)。Parkin组大鼠外周血清SOD和GSH-px酶活性[(3.87±0.61)、(7.98±1.27) U/ml]明显高于模型组[(2.18±0.51)、(4.10±1.09) 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4、7.251, P<0.05)。Parkin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bax水平(1.12±0.08、1.23±0.06)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bax水平(1.58±0.08、1.69±0.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4、9.241, P<0.05)。Parkin组大鼠大鼠脑组织bcl-2水平(1.38±0.10)高于模型组(1.02±0.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1, P<0.05)。结论采用腺相关病毒介导Parkin蛋白在帕金森大鼠黑质表达, 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凋亡, 显著改善大鼠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 帕金森病 凋亡 腺相关病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
原文传递
联合脑血运重建术在症状型网状大脑中动脉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阳 吴瑞玉 +6 位作者 赵黎明 郭高超 张韶 梁浩 高涛 孙玉学 栗超跃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分析网状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症状型网状M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例33~52岁症状型网状MCA患者。8例患者中1例先行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行联合脑血运重建... 目的分析网状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症状型网状M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例33~52岁症状型网状MCA患者。8例患者中1例先行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7例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WI)评估术后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癫痫发作,无脑梗塞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DSA和PWI显示,7例出现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供血,脑灌注缺血情况改善。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为(0.38±0.52)分,较术前[(1.13±0.35)分]降低。术后6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改善,术后2例患者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网状MCA患者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脑灌注情况,短期随访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大脑中动脉 联合脑血运重建术 神经功能 显微神经手术
原文传递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与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立 吴桥伟 +5 位作者 张鸿运 邵秋季 贺迎坤 常凯涛 张倩倩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5-121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血流导向装置(FD)与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FD)或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37例中型(直径为5~15 mm)未破裂...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血流导向装置(FD)与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FD)或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37例中型(直径为5~15 mm)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55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FD组(96例)与FD+弹簧圈组(41例)。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预后(以≤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以C级和D级为满意闭塞)。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并发症、出院时mRS及随访时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7例患者的155个动脉瘤共置入161枚FD。FD+弹簧圈组中, 弹簧圈填塞率[M(Q1, Q3)]为11.5%(10.2%, 15.5%)。FD组与FD+弹簧圈组比较, 出院时mRS 0~2分者占比[99.0%(95/96)对比97.6%(4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4/96)对比7.3%(3/4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时, 127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 两组患者预后良好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9%(88/89)对比100%(38/38), P=0.999]。98例患者的109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与FD组比较, FD+弹簧圈组的满意闭塞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1%(32/34)对比74.7%(56/75),χ^(2)=5.69, P=0.017]。结论 FD联合弹簧圈治疗中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较单纯FD治疗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 且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疗效比较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黎明 梁浩 +6 位作者 张韶 高涛 刘阳 孙玉学 郭高超 李天晓 栗超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对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烟雾病诊疗中心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联合脑血流重建烟雾病患者2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稳定型组和不稳定型组的临床变量,总... 目的对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烟雾病诊疗中心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联合脑血流重建烟雾病患者2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稳定型组和不稳定型组的临床变量,总结不稳定型烟雾病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不稳定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OR=3.439,P=0.023)、收缩压(OR=1.097,P<0.001)是患者发生不稳定型烟雾病的危险因素。不稳定组术后新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为42.31%(11/26),较稳定型烟雾病的3.40%(8/235),表现出了更高的术后再发卒中事件(χ2=39.133,P<0.001)。结论不稳定型烟雾病在影像学上具有颅内双侧血管的不对称性改变,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前TIA频繁发作和更高的难控性血压。在行联合脑血流重建术后更易出现新发卒中事件。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评估管理、制定详实的手术方案、完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降低烟雾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联合脑血流重建术 不稳定型烟雾病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终丝动静脉瘘1例
6
作者 蔡栋阳 杨博文 +3 位作者 许岗勤 赵同源 薛绛宇 李天晓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196,共3页
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是少见的脊髓血管畸形,起病隐匿,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最终确诊需要脊髓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可采取单纯血管内栓塞或外科结扎。本文报道1例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复合手术切除动静脉瘘,术后患者症状明显... 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是少见的脊髓血管畸形,起病隐匿,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最终确诊需要脊髓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可采取单纯血管内栓塞或外科结扎。本文报道1例脊髓终丝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复合手术切除动静脉瘘,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复查MRI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脊髓血管畸形 血管内栓塞 复合手术 脊髓血管造影 脊髓终丝 特异性 手术切除
原文传递
甘珀酸治疗胶原酶诱导的大鼠丘脑出血性卒中后疼痛的相关机制
7
作者 李海洋 赖生龙 +2 位作者 苗壮 梁庆华 李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65-2269,共5页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将SD大鼠采用随机...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将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5只)和实验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5只)。实验组脑立体定位注射Ⅳ胶原酶0.125 U/0.5μl,术后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Von-Frey丝、红外线热痛仪检测大鼠痛觉的变化。为检测甘珀酸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3只);CPSP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13只)、CPSP+甘珀酸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第7天侧脑室注射甘氨酸,每组13只);其中各5只检测行为学,各5只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各3只检测免疫荧光。取大鼠的丘脑检测GFAP的表达变化。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20μg(浓度2 g/L),观察甘珀酸对CPSP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丘脑腹后区注射胶原酶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于胶原酶注射后第7天从(23.65±3.03)g降低到(6.45±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10,P<0.05),持续28 d,热痛阈值从(12.50±0.75)s降低到(6.71±0.8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2,P<0.05),但大鼠的运动功能不受影响。通过脑室注射给予甘珀酸后第2天,CPSP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回升到(16.65±3.24)g,热痛阈值回升到(9.63±1.6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61,P<0.05)。CPSP组大鼠术后第7天背侧丘脑GFAP表达升高(3.20±0.89)倍,给予甘珀酸后背侧丘脑GFAP表达下降到正常值的(1.40±0.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80,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后的肢体疼痛可能与出血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给予星形胶质细胞的抑制剂甘珀酸后可以缓解C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卒中后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甘珀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