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1
作者 宋书波 范太兵 +4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 目的:总结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01至2015-07采用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共122例,男54例,女68例,年龄0.5~9.7(2.7±2.2)岁,体重6.1~38.0(13.9±6.0)kg,缺损大小2.5~7.0(3.8±0.8)mm,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122例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97.5%);封堵失败的3例(2.4%)术中直接经原切口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封堵器大小为4~10(4.9±1.1)mm,均为对称伞。围手术期间:12例(10.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6例(13.4%)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3.4%)术后发生残余漏,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1个月和3个月时自行闭合。定期随访1.0~19.8(8.3±5.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及封堵器脱落。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和更美观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右腋下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13
2
作者 范太兵 宋书波 +5 位作者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李斌 刘琳 彭帮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38-54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在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ASD患者,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全麻成功后,放置食管超声探头...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在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筛选后适合封堵的ASD患者,共30例.男12例,女18例.全麻成功后,放置食管超声探头,取左侧卧位,沿腋中线在第3肋间与第5肋间之间做垂直小切口,经第4肋间入胸,在食管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关闭ASD.结果 28例患者封堵成功,有2例因房间隔缺损较大和下缘短而封堵失败,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手术.1例首次安放不牢固,术中更换大号封堵器;2例双孔ASD采取大号封堵器经大孔一次性封堵成功.心内操作时间3-20(5.0±3.5) min.封堵成功患者均于术后5-9d痊愈出院.随访1-14个月,效果良好,无封堵器脱落、新增瓣膜反流、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微创封堵是一种治疗ASD的新术式,该术式创伤更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若封堵不成功,可经原切口改为体外循环手术,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微创 封堵器 右腋下
原文传递
经右侧腋下途径小切口外科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8
3
作者 梁维杰 范太兵 +3 位作者 李斌 董好举 宋书波 刘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037-1038,共2页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结果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经食道超声引导,中空探条辅助下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封堵治疗。结果40例右侧腋下切口外科封堵患者中37例封堵成功,在前期手术中有2例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因探条设计不合理未能进入室间隔缺损,1例术中封堵器释放后出现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例均改行原切口适当延长后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手术顺利。封堵成功的37例患儿均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分别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提示心电图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封堵器无脱落及移位,无新发三尖瓣反流病例,2例术后1周复查彩超提示1mm残余分流(术毕即刻经食道超声未提示),但在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消失,其余35例术后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开展经右侧腋下切口-右心房途径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更隐蔽,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若封堵不成功,可适当延长切口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术,避免正中开胸手术,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的新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右侧腋下切口 外科封堵术 小切口 直视修补术 经食道超声 室性期前收缩 心脏彩超
原文传递
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近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8
4
作者 宋书波 范太兵 +5 位作者 李斌 梁维杰 董好举 吴开元 韩宇 刘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680-682,共3页
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和内科介入封堵术,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治疗方法 中期随访结果 微创封堵术 腋下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