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后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移植肝脏的病变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薛飞 陈伟 +1 位作者 徐国栋 梁廷波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对比肝移植术后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移植肝脏的病变特点,为明确受体所处的免疫学状态提供鉴别方法。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同基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自发免疫耐受和肝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f... 目的对比肝移植术后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移植肝脏的病变特点,为明确受体所处的免疫学状态提供鉴别方法。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同基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自发免疫耐受和肝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LTx-aGVHD)模型,观察移植术后受体一般生存状态和大体表现,检测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受体外周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移植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在同种同基因大鼠肝脏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和LTx-aGVHD模型组,术后外周血血清ALT、AST值出现短暂升高,随之逐渐恢复,在相同时间点三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并且肝脏病理变化表现相似,汇管区及肝窦内未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在急性排斥反应组,受体的外周血血清ALT、AST值呈现渐进性升高趋势,术后8d、12d、16d的ALT、AST值均明显高于以上三组(均为P<0.05),并且其移植肝脏的汇管区、肝窦内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现象。结论通过分析移植后肝脏的病变特点和大体表现,有助于正确判断受体所处的免疫学状态,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慢性胰腺炎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传江 秦涛 +3 位作者 刘健康 唐强 王玉柱 张宏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06-1508,共3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慢性胰腺炎(CP)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20只,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物(DBTC)制作大鼠cP模型],假治疗组(20只,尾静脉注射...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慢性胰腺炎(CP)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20只,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物(DBTC)制作大鼠cP模型],假治疗组(20只,尾静脉注射DBTC制作大鼠cP模型后,输入和BMSCs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和治疗组(20只,于CP模型制作成功后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80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中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结果治疗组中IL-1(652.326±36.424)ng/L,IL-6(8.347±1.094)ng/L,IL-8(352.487±69.340)ng/L。TGF-β(0.020±0.006)μg/L,均低于假治疗组与模型组(P〈0.05),IL-10(603.799±89.374)ng/L,TNF-α(507.450±90.130)μg/L则高于假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假治疗组之间IL-1、IL-6、IL-8、IL-10、TNF-α、TGF-β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BMSCs的输入可以降低CP中促炎因子的水平,提高抗炎因子的浓度,有助于减轻CP的炎症反应,减缓甚至阻止CP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胰腺炎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氧化应激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利军 刘红梅 +2 位作者 秦涛 张罗献 吴纪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6-179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肺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和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在Transwell小室中建立共培养体系,实验分3组为A549组、香烟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肺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和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在Transwell小室中建立共培养体系,实验分3组为A549组、香烟烟雾提取物(CES)+A549组、CES十A549+MSCs共培养组。收集各组细胞和上清液,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c-JunN-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蛋白激酶(p38)的表达及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CES+A549+MSC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CES+A549组[(11.01±0.23)比(18.12±1.43),(P〈0.01)]。CES+A549+MSCs组MDA较CES+A549组明显降低[(0.512±0.132)比(1.450±0.073),(P〈0.01)1,而SOD明显增高[(12.224-0.12)比(7.21±0.31),(P〈0.01)]。A549+CSE+MSCs组P-p38、P—JNK、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A549+CSE组,分别为(1.55±0.13)比(3.41±0.01)、(3.24±0.21)比(7.22±0.25)、(2.29±0.15)比(5.27±0.17),P〈0.05,而P—ERK的表达明显增高[(1.21±0.03)比(0.22±0.02),P〈0.05]。结论MSCs可以通过抑制p-p38、p-JNK的表达,提高p-ERK的表达而降低氧化应激下的细胞凋亡,从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氧化应激 脱噬作用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慢性胰腺炎中星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传江 秦涛 +3 位作者 刘健康 唐强 王玉柱 张宏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9-1731,共3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慢性胰腺炎(CP)中星状细胞(PSC)的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20只,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酯(DBTC)制作大鼠CP模型]、治疗...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慢性胰腺炎(CP)中星状细胞(PSC)的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20只,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酯(DBTC)制作大鼠CP模型]、治疗组(20只,于CP模型制作成功后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GFP-MSCs)、假治疗组(20只,于CP模型制作成功后尾静脉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取大鼠胰腺检测PSC活化表达的Desm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水平,组织中Ⅰ、Ⅲ胶原含量及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PSC表达的Desmin、GFAP、α-SMA,组织中Ⅰ(0.135±0.030)ng/g、Ⅲ胶原含量(0.029±0.008)ng/g,TGF-β1(0.020±0.006)μg/L浓度均低于假治疗组(P〈0.05),但IL-10(603.799±89.374)g/ml,TNF-α(507.45±90.13)μg/L均高于假治疗组(P〈0.05),后者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BMSCs可以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减少PSC的活化,抑制其增殖及分化,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胰腺炎 星状细胞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肺内核因子-KB介导的炎性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红梅 秦涛 +2 位作者 马利军 李玉光 马芸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78-3081,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A:对照组,B:COPD组,C:COPD+MSCs组,D:COPD+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小干扰RNA(siRNA)MSCs组,E:COPD+siRNAMSCs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A:对照组,B:COPD组,C:COPD+MSCs组,D:COPD+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小干扰RNA(siRNA)MSCs组,E:COPD+siRNAMSCs组。检测肺平均内衬间隔(MLI)、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束0激基因-6(TSG-6)、核因子-KB(NF-κB)p65。结果与A组比较,B组MLI增高[(56.14±2.52)μm比(29.41±2.03)μm,P〈0.01],NF-κBp65增高(0.705±0.170比0.205±0.060,P〈0.01),炎性因子增高。与B组比较,c组TSG-6增高(0.778±0.120比0.435±0.080,P〈0.01),NFκκBp65减少(0.463+O.080比0.705±0.170,P〈0.01),炎性因子减少,MLI降低[(38.78±2.13)μm比(56.14±2.52)μm,P〈0.01]。结论MSCs分泌TSG-6抑制NF-KB信号通路而抑制肺内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
原文传递
小剂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对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CD41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林洪启 孟凡民 +2 位作者 张加强 秦涛 张宏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7-828,共2页
目的 观察术中高渗氯化钠羟乙摹淀粉40注射液(HSS40)对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分子CD41影响.方法 将7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输血组(A组)38例、HSS40组(B组)38例.于麻醉前1 h、术后1、3、7 d抽取外... 目的 观察术中高渗氯化钠羟乙摹淀粉40注射液(HSS40)对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分子CD41影响.方法 将7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输血组(A组)38例、HSS40组(B组)38例.于麻醉前1 h、术后1、3、7 d抽取外周血,细胞检测仪检测CD56和CD41含量;以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结果 组间比较:CD56术后第3、7天B组高于A组,差异显著(25.560±11.026比15.648±6.729;29.040±10.221比15.035±6.758,P〈0.01),NK细胞活性术后第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39±6.994比15.307±5.107,P〈0.05);CD4,术后l d B组明显低于A组(7.740 4-4.101比10.752 4-5.493,P〈0.01).组内比较:A组术后第3天NK细胞活性下降(P〈0.05),术后第7天下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第7天NK细胞活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6术后第3天有所上升(P〈0.05),术后第7天上升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D41术后1~7 d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结论 手术和输血可导致术后NK细胞活性降低,血小板CD41含量明显升高,术中输注HSS40,术后NK细胞活性及数目不同程度升高,且降低血小板CD41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氯化钠 羟乙基淀粉 血小板 自然杀伤细胞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减少香烟烟雾提取物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
7
作者 刘红梅 马利军 +1 位作者 秦涛 张罗献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64-2766,共3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抗炎机制.方法 A:RAW264.7对照组,B:RAW264.7+CSE组,C: RAW264.7+CSE+MSCs组,D:RAW264.7+CSE+TSG-6小干扰RNA (siRNA) MSCs组,E:RAW26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抗炎机制.方法 A:RAW264.7对照组,B:RAW264.7+CSE组,C: RAW264.7+CSE+MSCs组,D:RAW264.7+CSE+TSG-6小干扰RNA (siRNA) MSCs组,E:RAW264.7+CSE+ siRNA MSCs组.测定MSC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细胞因子、M2巨噬细胞标志CD206、核因子-κB(NF-κB) p65水平.结果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MSCs分泌高水平TSG-6.与A组比较,B组NF-κB p65增高[(0.442±0.080)比(0.127±0.020),P<0.01],促炎因子增高.与B组比较,C组CD206增高[(0.242 ±0.010)比(0.096±0.002),P<0.01],NF-κB p65减少[(0.265±0.030)比(0.442±0.080),P<0.01],促炎因子减少.结论 MSCs分泌TSG-6促使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CSE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和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香烟烟雾提取物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
原文传递
胆管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影响
8
作者 胡明星 刘振文 +2 位作者 秦涛 王玉柱 张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结构改变及术后移植肝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胆管二次热缺血时间差异分为A,B组,分别于吻合供肝前和肝动脉吻合完成开放血流30 min取供肝肝外胆管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 目的:探讨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结构改变及术后移植肝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胆管二次热缺血时间差异分为A,B组,分别于吻合供肝前和肝动脉吻合完成开放血流30 min取供肝肝外胆管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胆管上皮细胞的变化,记录胆管二次热缺血时间;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吻合供肝前,2组所取胆管标本胆管上皮病理形态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吻合30 min后所取胆管标本中,B组胆管上皮受损较A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二次热缺血可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加重,但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时,胆管上皮受损为可逆性的,不增加患者术后胆管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细胞 热缺血 原位肝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