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图谱和预后影响
1
作者 朱元增 张秀磊 +4 位作者 王剑南 张倩 杨志煜 鲁迪 孙培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32-538,共7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作用及关键的LR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深入理解ESCC的预后机制。方法基于TCGA-ESCC数据集,通过对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作用及关键的LR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深入理解ESCC的预后机制。方法基于TCGA-ESCC数据集,通过对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的分析,研究了ESCC样本中的关键基因表达和细胞类型相互作用。研究基于16种LR的表达,将79个ESCC样本分为两组,并通过Lasso分析识别出关键基因。进一步,本研究通过分析GSE154763数据集,揭示了ESCC的细胞类型和相互作用。结果通过Lasso分析,识别出IL1A、LAMA3、TMEM45A和IGF2BP2四个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对ESCC生存有显著影响,并据此构建了有效的预后模型。通过进一步分析GSE154763数据集,鉴定出19个簇和10种细胞类型,发现4种细胞群体在ESCC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单细胞RNA和TCGA-ESCC数据,揭示了ESCC中关键的LR和细胞亚群。我们构建的基于四个基因的预后模型显示出优异的预测能力,为ES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配体 受体 单细胞RNA测序 细胞通讯 预后
下载PDF
腹腔镜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亚彩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683-1684,1697,共3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GI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各42例。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切... 目的分析腹腔镜切除术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4例GI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各42例。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观察至术后3d。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术前两组CD4^(+)、CD8^(+)、CD4^(+)/CD8^(+)及PT、APTT、FIB、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CD4^(+)、CD4^(+)/CD8^(+)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术后腹腔镜组FIB、D-D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IST患者中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腹腔镜切除术 开腹手术 T淋巴细胞亚群 凝血指标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耻骨上切口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伟 张超 +4 位作者 梁鸿 王志凯 白军伟 王旺河 张辉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腹膜前补片置入技术在腹腔镜耻骨上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耻骨上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右侧腹股沟疝。结果:36例均完成腹腔镜下耻骨上...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腹膜前补片置入技术在腹腔镜耻骨上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耻骨上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右侧腹股沟疝。结果:36例均完成腹腔镜下耻骨上切口疝修补术,35例经腹腹膜前补片置入术修补耻骨上切口疝,游离腹膜前间隙至耻骨弓下方2 cm,全层关闭腹壁缺损,放置补片,连续缝合关闭腹膜;1例加行腹腔镜右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例患者因游离腹膜瓣破损无法覆盖补片,改行部分腹膜前补片修补术,无一例中转开腹。腹壁缺损3.0~11.0 cm,平均(8.5±1.0)cm;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90±15)min。术区血清肿3例,1个月后自行吸收;术后慢性疼痛2例,未特殊处理2周后逐渐缓解;无肠梗阻、补片排异反应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9~45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腹腹膜前补片置入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耻骨上切口疝修补术中安全、可靠,可降低医疗成本,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切口疝 疝修补术 腹腔镜检查 腹膜前修补
下载PDF
腹腔镜下双离断-双吻合器技术联合直肠外翻体外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鸿 吴凯强 +6 位作者 范青文 郑伟 张辉 白军伟 李俊蒙 陈嘉琦 张超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离断-双吻合器技术联合直肠外翻体外切除术(LDE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LDER法适应证:(1)年龄18~70岁;(2)肿瘤下缘距离肛缘4~5 cm;(3)原发肿瘤直径≤3 cm;(4)cTNM分期T1~2N1~2M0;(5)“困难骨盆”(...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离断-双吻合器技术联合直肠外翻体外切除术(LDE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LDER法适应证:(1)年龄18~70岁;(2)肿瘤下缘距离肛缘4~5 cm;(3)原发肿瘤直径≤3 cm;(4)cTNM分期T1~2N1~2M0;(5)“困难骨盆”(坐骨结节间径<10 cm或体质指数>25 kg/m^(2));(6)患者保留肛门括约肌意愿强烈;(7)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或免疫及靶向治疗;(8)术前影像资料未发现侧方淋巴结肿大;(9)既往无肛肠手术史;(10)基础情况良好、可耐受手术的患者。禁忌证:(1)既往曾罹患消化道恶性肿瘤或现罹患非消化道恶性肿瘤;(2)术前肛门功能差(Wexner评分≥10分)、排便失禁者。其手术关键步骤如下:内外括约肌间游离直肠远端,腹腔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离断肿瘤之近端直肠,再将远端直肠经肛门翻转拖出,离断肿瘤之远端直肠,手工全层缝合加固残端,残端回纳入盆腔后,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行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本文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采用LDER治疗的12例T1~2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中术后资料和随访数据,观察其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DER,均保留肛门,无中转开腹或手术方式变更。中位手术时间272(155~320)min,中位出血量100(50~200)ml,手术中肛门括约肌保留率100%,均未行预防性造口,所有患者均进行R0切除,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9(7~15)d,3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Clavien-DindoⅠ级),无术后吻合口漏或围手术期死亡者。12例患者中位随访12(6~36)个月,术后6个月中位Wexner评分8(5~14)分,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双离断-双吻合器技术联合直肠外翻体外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消化道重建
原文传递
MMR与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5
作者 谢雅 孙培春 +2 位作者 张建成 闫文锋 夏晓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5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究错配修复基因MMR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过标准化疗且有完整资料的10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 目的探究错配修复基因MMR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过标准化疗且有完整资料的10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组织MLH1、PSM2、MSH2、MSH6蛋白表达情况,并分为pMMR及dMMR组,比较两组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R蛋白阳性染色表达定位于细胞核,部分可伴有胞质微弱着色;其中14例(14.0%)患者判读为MMR蛋白表达缺失即dMMR;其余86例(86%)患者为pMMR。MMR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肿瘤远期转移位置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血清CEA等无关(均P>0.05)。根据随访及治疗效果评价,dMMR组治疗敏感率为57.14%,pMMR组治疗敏感率为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MR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pMM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6595%CI 0.2443~0.8158 P<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显示,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位置及MMR蛋白表达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分化程度及血清CEA与生存期无密切关系(P>0.05)。结论肿瘤标记物MMR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续免疫治疗尤为重要,微卫星状态的不同使其具有个体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微卫星状态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存在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晚期结直肠癌 化疗敏感性 预后
原文传递
PD-1抑制剂联合SOX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王涛 张璐璐 +4 位作者 马龙飞 张涵 杜书祥 吴刚 孙培春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5-645,共11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protein-1,PD-1)抑制剂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SOX)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2例局部进展期(Ⅲ期...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protein-1,PD-1)抑制剂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SOX)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2例局部进展期(Ⅲ期)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SOX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PD-1抑制剂联合SOX方案,2组患者均化疗3个周期,休息3~4周后重新评估,疾病无进展且可耐受手术的患者行胃癌D2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R0切除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pCR率、ORR值和DCR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R率:25%(9/36)vs 5.6%(2/36),χ^(2)=5.258,P=0.022;ORR值:58.33%(21/36)vs 25.00%(9/36),χ^(2)=8.229,P=0.004;DCR值:88.89%(32/36)vs 69.44%(25/36),χ^(2)=4.126,P=0.042]。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升高和手足综合征,这3种不良反应在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期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2组患者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2组患者均无新辅助化疗相关的死亡事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97.22%(35/36)和91.67%(33/36)(χ^(2)=1.059,P=0.303)。72例患者总体的中位OS与中位PFS分别为36个月和1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2年OS率分别为82.2%和71.5%,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观察组的OS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40,P=0.039);观察组的中位PFS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个月和11个月(χ^(2)=4.173,P=0.04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结论:PD-1抑制剂联合SOX化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治疗 PD-1抑制剂 SOX
原文传递
NORAD在氯胺酮诱发小鼠海马神经元毒性中的作用: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7
作者 张琳 陈文超 王静瑞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4-818,共5页
目的评价长链非编码RNA NORAD在氯胺酮诱发小鼠海马神经元毒性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分离并培养原代小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pcDNA3.1-NORAD质粒组(K+NORAD组... 目的评价长链非编码RNA NORAD在氯胺酮诱发小鼠海马神经元毒性中的作用及其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方法分离并培养原代小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pcDNA3.1-NORAD质粒组(K+NORAD组)、氯胺酮+对照质粒组(K+NC组)和氯胺酮+NORAD+衣霉素组(K+NORAD+TM组)。C组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K组加入40μmol/L氯胺酮孵育24 h;K+NORAD组先转染pcDNA3.1-NORAD质粒至神经元中,48 h后加入氯胺酮40μmol/L孵育24 h;K+NC组先转染pcDNA3.1(+)质粒至神经元中,48 h后加入氯胺酮40μmol/L孵育24 h;K+NORAD+TM组先转染pcDNA3.1-NORAD质粒,24 h后加入内质网应激激活剂衣霉素1μg/ml孵育24 h,然后再加入氯胺酮40μmol/L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法测定NORAD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和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K组神经元活力降低,LDH释放量增加,凋亡神经元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升高,NORAD表达下调,CHOP表达上调,p-PERK/PERK升高(P<0.05);与K组相比,K+NORAD组神经元活力升高,LDH释放量减少,凋亡神经元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降低,NORAD表达上调,CHOP表达下调,p-PERK/PERK降低(P<0.05),K+NC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NORAD组相比,K+NORAD+TM组神经元活力降低,LDH释放量增加,凋亡神经元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升高,CHOP表达上调,p-PERK/PERK升高(P<0.05),NORA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NORAD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氯胺酮诱发的小鼠海马神经元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长链非编码 氯胺酮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神经元 内质网应激
原文传递
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管状吻合器抵钉座的置入与固定技术的现状
8
作者 梁鸿 张辉 张超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进行消化道重建时,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如何将吻合器抵钉座置入近端肠管并进行固定。各国学者在遵循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对抵钉座的置入和固定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 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进行消化道重建时,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如何将吻合器抵钉座置入近端肠管并进行固定。各国学者在遵循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对抵钉座的置入和固定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对结直肠肿瘤NOSES术中管状吻合器应用时抵钉座的置入和固定方法予以综述,希望能对临床规范化开展NOSES技术有所启发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抵钉座 管状吻合器
原文传递
合并上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68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梁鸿 张辉 +5 位作者 张超 田鹏 郑伟 谢毅 王志凯 白军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7-348,共2页
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对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传统的治疗为开腹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胆管结石日趋成熟。现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68例... 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对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传统的治疗为开腹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胆管结石日趋成熟。现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68例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切开取石 上腹部手术史 腹腔镜技术 一期缝合术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临床常见疾病 胆管切开取石 微创治疗
原文传递
3D-CT模拟影像描述胃周动脉变异对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闫文锋 孙培春 +1 位作者 吴刚 张建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遇到胃周血管解剖变异时,常会影响术者判断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造成误伤引起手术并发症,而无法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本研究术前利用3D模拟软件重建多排CT(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和脾动脉的变异情况,分析... 目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遇到胃周血管解剖变异时,常会影响术者判断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造成误伤引起手术并发症,而无法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本研究术前利用3D模拟软件重建多排CT(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和脾动脉的变异情况,分析其描述的不同血管变异情况对腹腔镜全胃切除加D2淋巴清扫术(LTG+D_(2)LD)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胃癌为进展期,术前均行消化内镜、64排增强CT扫描等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胃腺癌;(2)重建了3D-CT模拟影像以指导手术;(3)均为同一组手术团队施行LTG+D_(2)LD手术;(4)临床资料齐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4年至2018年间98例胃癌患者入组。腹腔干的变异按Adachi的6个分类归纳为常见型(AdachiⅠ型)和罕见型(AdachiⅡ-Ⅵ型);脾动脉根据Natsume分类被分为"平坦型"和"弯曲型"。根据3D CT模拟影像,描述患者的腹腔干和脾动脉变异情况,比较不同动脉变异类型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检出淋巴结数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腹腔干常见型84例(86%),罕见型14例,其中Ⅱ型6例(6%),Ⅲ型2例(2%),Ⅳ型2例(2%),Ⅴ型3例(3%),Ⅵ型1例(1%);未发现其他类型。腹腔干常见型与罕见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中淋巴结检出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腹腔干常见型患者比较,罕见型患者的LTG+D_(2)LD手术时间长[(321.1±29.0)min比(295.1±46.5)min,t=2.081,P=0.040],术中出血量多(中位数:66.0 ml比32.0 ml,Z=-4.97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动脉平坦型患者41例(42%),弯曲型患者57例(58%),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特征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检出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 CT模拟影像描述胃周血管变异的方法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腹腔干变异时,LTG+D_(2)LD手术时间会延长并可能增加出血量;而脾动脉是否变异对LTG+D_(2)LD手术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胃周动脉变异 3D-CT模拟影像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培明 高慧洁 +2 位作者 李俊蒙 张鹏 李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750-1755,共6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未加为对照组),检测miR-223表达量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分别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未加为对照组),检测miR-223表达量并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巨噬细胞转染miR-223拮抗剂,分离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transwell、划痕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转移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EN)及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253.2±6.3(对照组)、451.8±12.8、453.4±14.4,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98.4±5.1(对照组)、276.5±10.3、257.3±8.5,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miR-223(1.00±0.00、8.83±0.91、9.57±1.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阻断巨噬细胞miR-223表达后,其来源外泌体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明显降低(215.6±9.2、402.5±11.6、253.7±10.4,均P<0.01;91.5±8.2、263.4±9.3、105.8±9.3,均P<0.01)。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后PTEN mRNA表达下降(1.00±0.00比0.26±0.03),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3K/AKT通路激活,细胞骨架重塑。阻断miR-223传递后这一激活作用减弱。结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靶向PTEN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胃癌 外泌体 miR-223 转移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与Toll样受体mRNA和核因子κB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文锋 侯环荣 +2 位作者 谢雅 夏晓博 张建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73-1377,共5页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Toll样受体(TLR)mRNA、核因子κB(NF-κB)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21例作为感染性腹泻组,同期选取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Toll样受体(TLR)mRNA、核因子κB(NF-κB)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21例作为感染性腹泻组,同期选取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PCT、NF-κB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分析在感染性腹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性腹泻组PCT、NF-κB水平及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升高(t=15.930、18.240、12.930、13.480,P均<0.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感染性腹泻患者PCT、NF-κB水平及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升高,表现为慢性期高于持续性期、持续性期高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00、17.175、14.664、7.196,P均<0.001)。PCT、NF-κB水平及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与感染性腹泻组患者疾病类型无关;与病毒性腹泻相比,细菌性腹泻患者PCT、NF-κB水平、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544、10.151、5.505、6.626,P均<0.001)。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存在PCT、NF-κB水平及TLR2 mRNA、TLR4 mRNA表达量升高现象,与病程、感染源相关,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TOLL样受体 核因子ΚB 感染性腹泻
原文传递
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冰醋酸诱导小鼠急性腹膜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笑飞 宋玉成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2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应用冰醋酸诱导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探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小鼠急性腹膜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5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以200、100 mg/kg柳氮磺胺吡啶灌胃3 d... 目的应用冰醋酸诱导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探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小鼠急性腹膜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5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以200、100 mg/kg柳氮磺胺吡啶灌胃3 d后,高、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使用体积分数1%冰醋酸腹腔注射诱导小鼠产生急性腹膜炎模型,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高、低剂量治疗组继续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1周,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周;记录分析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肠道结构变化并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回肠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和IL-1β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回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通路中相关蛋白p-p65、p65、p-IκB、IκB相对表达量。结果实验1~7 d,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小鼠DAI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高剂量治疗组小鼠DAI均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2~7 d,高剂量治疗组小鼠DAI低于低剂量治疗组(P<0.05)。模型组小鼠肠黏膜损伤严重,高、低剂量治疗组小鼠肠道结构基本完整;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小鼠回肠组织组织学评分、肝脏和回肠组织MDA含量及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高于低、高剂量治疗组(P<0.05),低剂量治疗组高于高剂量治疗组(P<0.05);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肝脏和回肠组织GSH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低于低、高剂量治疗组(P<0.05),低剂量治疗组低于高剂量治疗组(P<0.05);回肠组织p-p65、p65、p-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模型组(0.78±0.13、0.74±0.09、0.89±0.16)、低剂量治疗组(0.63±0.07、0.57±0.11、0.62±0.15)、高剂量治疗组(0.42±0.10、0.25±0.08、0.50±0.02)均高于空白对照组(0.35±0.04、0.19±0.05、0.45±0.03)(P<0.05),模型组高于低、高剂量治疗组(P<0.05),低剂量治疗组高于高剂量治疗组(P<0.05);回肠组织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模型组(0.28±0.04)、低剂量治疗组(0.49±0.06)、高剂量治疗组(0.65±0.02)均低于空白对照组(0.73±0.14)(P<0.05),模型组低于低、高剂量治疗组(P<0.05),低剂量治疗组低于高剂量治疗组(P<0.05)。结论柳氮磺胺吡啶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小鼠机体炎症水平,有效缓解小鼠急性腹膜炎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腹膜炎 柳氮磺胺吡啶 核转录因子-ΚB 炎症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