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千层纸素A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刘明阳 赵翔 +2 位作者 张宇 张锴广 高延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千层纸素A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harmMapper、SwissTarget Prediction和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数据库获取千层纸素A的药物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千层纸素A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harmMapper、SwissTarget Prediction和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数据库获取千层纸素A的药物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搜索椎间盘退变疾病相关靶点。在此基础上,将千层纸素A的作用靶点与椎间盘退变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千层纸素A对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治疗靶点。运用在线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运用R语言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千层纸素A与关键靶点进行虚拟对接。结果通过筛选共得到35个千层纸素A对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治疗靶点。靶点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4个核心靶点,与千层纸素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亲和力均小于-5 kcal·mol-1,分子对接结果良好。结论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揭示出千层纸素A可能通过抑制髓核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抗炎和抗血管生成发挥多靶点和多通路的抗椎间盘退变作用,为后续研究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千层纸素A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根锋 廖文胜 +2 位作者 高延征 朱忠培 吴研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 目的:分析枕颈融合术后Takami枕颈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与下颈椎曲度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术中枕颈固定合适的TOCA范围。方法:收集50例无颈部畸形、颈椎退变、颈部外伤史及手术史的成人(对照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TOCA及C2-C7 Cobb角。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枕颈融合手术并成功获得随访的17例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患者(BI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TOCA及C2-C7 Cobb角,并以术后即刻TOCA为依据,参考正常组TOCA大小,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TOCA<83°;B组TOCA为83°~89°;C组TOCA>89°),收集A、B、C三组中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TOCA与C2-C7 Cobb角大小,以及正常组中TOCA与C2-C7Cobb角大小,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TOCA平均为86.2°±2.7°,C2-C7 Cobb角平均为17.4°±3.9°;对照组及BI组术前、末次随访时TOCA与C2-C7 Cobb角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中C2-C7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但A组中C2-C7 Cobb角均值由术前15.4°±3.5°减至末次随访时11.7°±2.6°;B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0.0°±4.5°)与末次随访时(21.8°±4.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中术前C2-C7 Cobb角(21.6°±2.3°)与末次随访时(30.0°±4.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底凹陷症患者行枕颈融合术中TOCA固定在83°~89°能够减少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Takami枕颈角 C2-C7 Cobb角 下颈椎曲度 枕颈融合
下载PDF
隧道成型技术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亮 陈书连 +4 位作者 高延征 张锴 曹臣 纪海续 邢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125-1132,共8页
目的总结隧道成型法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的技术要点,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共41例胸腰段陈旧性椎体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22例;年龄37~67岁,平均(60.1±12... 目的总结隧道成型法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的技术要点,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共41例胸腰段陈旧性椎体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22例;年龄37~67岁,平均(60.1±12.7)岁。致伤原因:外伤后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后失败13例,骨质疏松症13例。损伤节段:T11节段9例、T12 22例、L1 8例、L2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传统PSO治疗组(传统组,21例)和改良PSO治疗组(改良组,20例)。传统组术中采用"蛋壳"技术,改良组术中采用隧道成型技术,将手术分成显露、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矫形与植骨共四个步骤。组间对比各步骤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表评价临床疗效,测量脊柱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总手术时间(273.3±21.1)min,改良组(178.1±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1,P=0.019);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手术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置钉= 4.614,P置钉=0.036;t截骨=9.089,P截骨=0.020)。传统组总出血量(1540.3±38.3)ml,改良组(754.4±10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9,P=0.011)。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出血量组间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置钉= 11.933,P置钉=0.016;t截骨= 6.972,P截骨=0.013)。传统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半年Cobb角分别为40.2°±8.9°、12.5°±6.8°和10.4°±2.5°,改良组为39.5°±6.3°、10.4°±3.5°和9.5°±1.9°,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改良组=189.573,P改良组=0.021;F传统组=194.699,P传统组=0.029)。截骨区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个月。传统组术后半年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1±0.3)分和(34.1±4.3)分,改良组为(2.2±1.1)分和(28.3±6.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VAS=0.218,PVAS=0.050;tODI=0.749,PODI=0.062)。改良组术中出现超挖和超欠挖各1例(2/20),术中及时纠正;传统组术中出现硬膜撕裂4例(4/21),术中及时修补。结论隧道成型技术在改良PSO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治疗此类疾病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脊柱骨折
原文传递
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在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高坤 高延征 +2 位作者 邵佳 毛克政 张修儒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9-794,共6页
目的探讨上颈椎手术中应用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7例患者单侧椎弓根狭窄(... 目的探讨上颈椎手术中应用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7例患者单侧椎弓根狭窄(优势椎动脉15例,单侧椎动脉2例),于该侧置入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另一侧置入常规枢椎椎弓根螺钉;14例患者双侧椎弓根狭窄(优势椎动脉13例,单侧椎动脉1例),于优势或单侧椎动脉侧置入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另一侧置入内侧或外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前及术后5 d、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行X线、CT、MRI等检查,对比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收集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对比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4.2±28.3)min(136~224 min),术中出血量为(283.6±74.5)mL(180~560 mL),且均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延迟至8 d拔出引流管,伤口一期愈合;1例术中螺钉远端未进入椎体,远端攻丝后再次拧入螺钉进入椎体。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9~25个月),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植骨融合;术后7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56±0.98)分、(1.13±1.01)分、(1.11±0.86)分及(1.09±0.91)分,均较术前[(3.52±1.97)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8±2.1)分、(12.3±1.9)分、(12.5±2.2)分及(12.6±1.8)分,均较术前[(8.2±1.7)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颈椎手术中应用内侧"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狭窄 枢椎椎弓根螺钉 椎动脉 上颈椎固定
原文传递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坤 高延征 +3 位作者 邵佳 毛克政 冯航 余正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2-977,共6页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2、C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mm,与术前[(2.91±0.68)、(3.11±0.50)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枢椎 骨排列不齐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Phli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周果 曹臣 +1 位作者 宋善新 范洪伟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5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Philos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Multi... 目的:探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Philos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7 d、3个月、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6个月健康指数量表(EQ-5D)指数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6个月EQ-5D健康指数高于A组(P<0.05)。B组肩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97.06%,33/34)高于A组(76.47%,26/34),P<0.05。结论: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近期效果与Phlios钢板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Phlios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Philos钢板 Multiloc髓内钉
原文传递
弹性成像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疼痛区域组织评定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俊红 赵亮 +2 位作者 陈书连 王志伟 纪海续 《医药论坛杂志》 2020年第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疼痛区域组织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郑州市中心医院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8~12周仍遗留肩疼患者67例:男31例,女36例;左侧19例,右侧41例,双侧7例;肱骨近端骨...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疼痛区域组织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郑州市中心医院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8~12周仍遗留肩疼患者67例:男31例,女36例;左侧19例,右侧41例,双侧7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II型48例,III型19例;年龄21岁~41岁,平均年龄(31.19±5.45)岁。术后切口均I/甲愈合,不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排除继发因素损伤(糖尿病、甲亢、甲减、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综合症等系统性疾病)实时给予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MRI检查,随访期间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加强患者肩关节内外旋转训练、肌肉等长训练主动抗阻力训练。指导患者屈肘90°,以健侧手作阻力,行患肩关节内外旋转训练,一日两循环,一次100次;行卧位和立位抗重力主动伸臂等训练,一日两循环,一次100次。整个康复训练为期4周。对比物理干预后组织结构改善和VAS评分变化。结果①高频超声UE对人体肌骨病损检查和MRI吻合度高(Kappa=0.74,P=0.000);②弹性成像评分与VAS正相关(相关系数0.996,P=0.004;③。结论肌骨超声UE技术能精确、动态观测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周组织变化,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骨超声 内固定 弹性成像 物理干预
原文传递
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的临床应用及超声监测价值初探
8
作者 王俊红 赵亮 +2 位作者 陈书连 王志伟 纪海续 《医药论坛杂志》 2020年第3期9-14,18,共7页
目的探讨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疗效及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47例。随机分成... 目的探讨小功率正、反向交替踏车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疗效及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47例。随机分成3组:①零干预组10人接受常规药物抗凝治疗;②干预组(37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功率踏车运动干预[A组(18人)接受正向干预,B组(19人)接受正、反向交替干预)]。8周后,比较三组不同时段Villatal改善率(临床疗效指标)、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病变血管形态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作相关性分析。采用QOL评价干预后效果。结果均获6~8个月随访。三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8周后,与干预前组内对照,零干预组Villatal score改善不显著(P>0.05),A、B组存在明显改善(P<0.05);与A组对照,B组改善显著(P<0.01)。半年随访:与8周对照,零干预组有加重趋势(P<0.05),A组改善不显著(P>0.05),B组则仍有继续改善趋势(P<0.05)。8周多普勒追踪对比:零干预组时相性动态监测形态学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A、B组出现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瓣膜功能不全率明显变化(P<0.05),B组出现血管内膜、管腔内异常率也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内径、血流速度与患者病情存在正相关:r病变部位血管内径=0.791,P<0.001;r血流速度=0.802,P<0.001。瓣膜功能不全率、血管内膜异常率及管腔内回声异常率与患者病情存在负相关:r瓣膜功能不全率=-0.758,P<0.001;r血管内膜异常率=-0.799,P<0.01;r管腔内回声异常率=-0.819,P<0.01。8周后,零干预组QOL改善不明显(P>0.05),A、B组均得到改善(P<0.05);6月后随访,与干预8周对照,0干预组、A组无继续改善(P>0.05),B组仍存在继续改善(P<0.05)。零干预组随访期间,新增DVT1例,病情轻度恶化2例;A组出现肌筋膜炎(MPS)、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2例,B组1例,无新增DVT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小功率双向交替踏车训练能系统化、集束化改善PTS患肢静脉回流障碍;CDUS动态监测对PTS病情转归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车运动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负压梯度 肌内压训练 CDUS动态监测
原文传递
CHCHD7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的生物信息分析
9
作者 王红新 刘震东 +4 位作者 韩志斌 程兴博 张梦君 赵尧烨 刘明阳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第24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CHCHD7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从而揭示CHCHD7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预测出潜在的治疗AML的小分子药物。方法该研究从TARGET数据库获取下载130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 目的探讨CHCHD7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从而揭示CHCHD7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预测出潜在的治疗AML的小分子药物。方法该研究从TARGET数据库获取下载130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CHCHD7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随后利用功能富集分析来阐明CHCHD7在AML发病过程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CMap分析找出潜在的治疗AML的药物。结果生存分析显示CHCHD7低表达组相对于CHCHD7高表达组的预后明显更好。单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CHCHD7可以作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HCHD7位于膜筏、细胞膜微结构域等亚细胞定位并参与白细胞迁移等生物学功能。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筛选与CHCHD7具有共表达关系的10个基因。最后,CMap分析结果显示酮舍林和苯氧苄胺可作为治疗AML的潜在药物。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了CHCHD7的高表达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可以作为AML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CHD7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生物信息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