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后前间隔和后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子瑞 陈同峰 +5 位作者 韩宇 江继承 蒋亚鹏 张静 高传玉 刘煜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3-748,共6页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3.05(1.40)cm^(2)vs.3.09(1.60)cm^(2)]、三尖瓣反流面积[4.05(3.50)cm^(2)vs.6.60(2.80)cm^(2)]更大,血压更低[收缩压(:108.86±14.93)mmHg vs.(97.04±11.23)mmHg;舒张压(:68.80±9.46)mmHg vs.(56.09±6.4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4例。其中,前间隔组2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2例,1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63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7例。前间隔组6例死亡,其中4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3.10(2.40)cm^(2)vs.2.17(1.28)cm^(2),P=0.002]。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解剖学特点,后间隔穿孔患者较前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的远期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术 前间隔 后间隔 穿孔
下载PDF
新型肺动脉带瓣支架Venus P植入围术期的监测与治疗
2
作者 吴开元 张戈军 +7 位作者 李斌 宋书波 韩宇 刘琳 梁栋 赵力运 范太兵 潘湘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31-834,共4页
目的:探讨Venus P自膨胀瓣膜系统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围术期观察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共13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行PPVI的患者,探讨围术期的具体管理方法,并分析手... 目的:探讨Venus P自膨胀瓣膜系统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围术期观察与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共13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行PPVI的患者,探讨围术期的具体管理方法,并分析手术前后肺动脉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心室前后径、右心室流出道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脑钠肽(BNP)值、QRS波宽度的变化、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enus P瓣膜支架,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瓣均为无反流或者微量反流,肺动脉瓣反流面积术后为0.30(0.00,0.85) cm2,与术前8.20(7.75,9.80) 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3,P<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围术期手术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Venus P自膨胀瓣膜系统可安全有效解决法洛四联症跨瓣环补片矫治术后的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的问题,临床需要不断积累围术期观察与处理策略的经验,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us P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肺动脉瓣反流 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基于Markov模型的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子影 陈同峰 +2 位作者 郭蕊 柴茂 李君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评价中国医疗环境下肺动脉高压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的成本-效果。方法:从支付者角度,根据肺动脉高压的自然转归和现有的医疗成本构建Markov模型。结果指标包括人均总成本、总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应用一元敏感度和概率敏... 目的:评价中国医疗环境下肺动脉高压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的成本-效果。方法:从支付者角度,根据肺动脉高压的自然转归和现有的医疗成本构建Markov模型。结果指标包括人均总成本、总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应用一元敏感度和概率敏感度分析验证模型稳定性。结果:基线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过程中安立生坦、马昔腾坦、波生坦、他达拉非、西地那非和姑息治疗的人均医疗成本分别为363406.14,481387.69,323264.71,167531.23,41700.08和24507.12元,人均可获得5.61,6.14,5.23,5.88,4.64和2.33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姑息治疗作为对照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03410.74,120034.97,103079.80,40351.36和7438.14元/质量调整生命年,小于预设的意愿支付阈值,敏感度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在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使用安立生坦、马昔腾坦、波生坦、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具有成本-效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靶向治疗 成本效果 增量成本-效果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