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穆立新 杨路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5期46-47,68,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院治愈的消化性溃疡101例中29例复发,分别从愈后继续服药情况、吸烟、饮酒、服用NSAID、复发季节、幽门螺杆菌等进行调查。结果(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后59例中,继续服药者38例...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院治愈的消化性溃疡101例中29例复发,分别从愈后继续服药情况、吸烟、饮酒、服用NSAID、复发季节、幽门螺杆菌等进行调查。结果(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后59例中,继续服药者38例,复发6例(15.8%);未继续服药21例,复发10例(47.6%),P<0.01。胃溃疡(GU)愈后32例中,继续服药19例,复发3例(15.8%);未继续服药者13例,复发6例(46.2%),P<0.05。(2)DU愈后不吸烟者44例,7例复发(15.9%);未戒烟者15例,9例复发(60%),P<0.01。GU愈后不吸烟者23例,4例复发(17.4%);未戒烟者9例,有5例复发(55.6%),P<0.05。(3)DU愈后不饮酒者51例,复发13例(25.5%);未戒酒者8例,复发3例(37.5%),P>0.05。GU愈后不饮酒者23例,复发2例(8.7%);未戒酒者9例,复发7例(77.8%),P<0.01。(4)DU愈后未服用NSAID类药物者38例,复发7例(18.4%);服用者21例,复发9例(42.9%),P<0.05。GU愈后未服用NSAID类药物者17例,复发2例(11.8%);服用者15例,复发7例(46.7%),P<0.05。(5)PU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中以12、1、2、4、5、9、10月份发病率高。(6)DU愈后59例中HP阳性者13例,其溃疡复发12例(92.3%);4例为HP阴性溃疡复发者(8.7%),P<0.01。GU愈后的32例中,HP阳性7例,复发6例(85.7%);3例为HP阴性溃疡复发者(12%),P<0.01。结论为防止溃疡病复发,建议:(1)PU愈后应坚持维持治疗。(2)戒烟酒及禁服NSAID药物。(3)根除HP。(4)天气寒冷、温差变化大的季节应注意预防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复发 原因
下载PDF
2种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袁铮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5期203-203,共1页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与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2种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对其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2012年8月我科收入的16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口...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与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2种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对其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7月~2012年8月我科收入的16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甲硝唑,治疗组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均连续治疗2周,停药4周后门诊复查胃镜及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84.5%、92.9%,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66.7%、85.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2%、15.5%,且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三联疗法
下载PDF
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泮托拉唑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彭津津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采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其对患者胃动力及不良发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 目的采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其对患者胃动力及不良发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动力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H低于对照组,MTL、LEP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胃动力,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复方消化酶胶囊 泮托拉唑 胃动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对比
4
作者 陈关领 《江西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为寻求更好的上消化道止血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内镜下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液)注射...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为寻求更好的上消化道止血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内镜下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液)注射止血的28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内镜下喷洒凝血酶进行止血的28例患者纳入B组,将采用内镜下放置金属钛夹止血的28例患者纳入C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下药物注射、药物喷洒止血,内镜下放置金属钛夹止血效果较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药物注射 药物喷洒 金属钛夹止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CA724、TPS对胃癌与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及意义
5
作者 董士海 张刚 陈关领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究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E-NBI)联合糖类抗原724(CA724)、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检测应用于胃癌与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临床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疑似胃癌患者,按内镜及病理确诊分... 目的:探究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E-NBI)联合糖类抗原724(CA724)、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检测应用于胃癌与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临床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疑似胃癌患者,按内镜及病理确诊分为癌前病变组(74例)、胃癌组(32例),均进行ME-NBI检查,另以1∶2比例选取2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对比各组血清CA724、TPS水平,对比ME-NBI检查中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征象,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胃癌组血清CA724、TPS水平的关系,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胃癌组有边界线、腺间距增大、不规则表层腺管、不规则黏膜微血管的比例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血清CA724、TPS水平比较: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对照组(P<0.05);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清CA724、TPS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检查及血清CA724、TPS检测联合诊断出胃癌34例,癌前病变73例,ME-NBI检查及血清CA724、TPS检测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高于两种检查方式单一诊断,漏诊率低于两种检查方式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NBI联合CA724、TPS检测筛查胃癌与癌前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二者联合应用可结合影像学征象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血清学变化,进一步提高胃癌与癌前病变筛查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糖类抗原724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胃癌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6
作者 潘琳琳 余强 袁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析,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案分析SFTS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且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54例)、预后不良组(n=115例),收集两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结果869例SFTS病例中2021年收治412例(47.41%)、2022年收治457例(52.59%);男376例,女493例,男女比例1:1.31;发病年龄中位数61岁,60~69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35.44%(308/869);发病时间分布于4~11月,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尤以5月发病率最高,达24.28%(211/869);信阳市下辖8县2区中以商城县、光山县发病率居1、2位,占比依次为28.65%(249/869)、22.90%(199/869),固始县最低,占比为1.96%(17/869);发病人群中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达94.02%(817/869),其他职业5.98%(52/869);852例(98.04%)于发病2周内存在户外活动或劳作史,302例(34.75%)明确有蜱叮咬史;869例SFTS病例均因急性发作前来就诊,就诊时间1-18d,平均(5.45±2.10)d,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占比99.54%(865/869),其次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及淋巴结肿大等,部分病例存在腹泻、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及皮疹。若病情严重者,还可引发早期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869例SFTS病例中WBC下降857例(98.62%),PLT下降854例(98.27%),HGB下降157例(18.07%);尿蛋白阳性532例(61.22%);尿潜血阳性72例(8.29%);LDH升高843例(95.74%)、CK升高627例(72.15%)、AST升高857例(98.62%),ALT升高561例(64.56%),ALB下降415例(47.76%),Tn I上升316例(36.36%)、Scr上升165例(18.99%)、BUN上升184例(21.17%);PT延长89例(10.24%),APTT延长406例(46.72%),FIB降低149例(17.15%)、D-D升高431例(49.60%);PaO_(2)降低167例(19.22%)、PaCO_(2)升高152例(17.49%);高SFTSV载量278例(31.99%);869例SFTS病例中重症例数214例,重症率24.63%,经救治后死亡115例,死亡率13.23%;除性别、WBC、HGB、尿蛋白、尿潜血及FIB外,两组年龄、合并症、就诊时间、早期出血、神经系统症状、PLT、AST、ALT、ALB、LDH、CK、Tn I、Scr、BUN、PT、APTT、D-D、PaO_(2)、PaCO_(2)及SFTSV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为年龄、就诊时间、早期出血、神经系统症状、AST、ALT、LDH、CK、APTT、D-D、PaO_(2)、PaCO_(2)及SFTSV载量。结论SFTS流行特征明显,且临床特征典型,尤需对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出现早期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生化,凝血,血气分析指标异常及SFTSV高载量患者诊治引起重视,有利于降低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穆立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方法 10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52例用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肝功...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方法 10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52例用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面的改变。结果治疗组肝功能(ALT、AST、GGT)、血清纤维化指标(LN、CIV)、腹部超声(PV、SPV、脾厚)和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50/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7/5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烯磷脂酰胆碱 还原型谷胱甘肽 肝病 酒精性 治疗 甘草酸二胺
下载PDF
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穆立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1578-1579,共2页
目的评价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Hp根除和溃疡愈合情况。方法将107例Hp阳性的胃溃疡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54例)给予泮托拉唑40 mg,阿莫西林1 g连续口服5 d后再给予泮托拉唑40 mg,克拉霉素500... 目的评价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Hp根除和溃疡愈合情况。方法将107例Hp阳性的胃溃疡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54例)给予泮托拉唑40 mg,阿莫西林1 g连续口服5 d后再给予泮托拉唑40 mg,克拉霉素500 mg和替硝唑400 mg,均2次/d,连用10 d。标准三联组(53例)给予泮托拉唑40 mg,克拉霉素500 mg和替硝唑400 mg,均2次/d,连用7 d。所有患者在根治Hp后继续服用泮托拉唑40 mg,1次/d,合计总疗程均为4周。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并检测Hp。结果序贯治疗组Hp根除率88.9%(48/54),标准三联组Hp根除率69.8%(37/53),Hp根除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序贯治疗组溃疡愈合率85.2%(46/54),标准三联组溃疡愈合率79.2%(42/53),溃疡愈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Hp根除率高于标准三联疗法,溃疡愈合率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抗菌药
下载PDF
复方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穆立新 《中国医药》 2009年第8期581-582,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灌肠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普鲁卡因、锡类散、云南白药、甲硝唑及生理盐水组... 目的探讨复方灌肠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普鲁卡因、锡类散、云南白药、甲硝唑及生理盐水组成的复方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2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47例,好转14例,5例无效,有效率为92.4%;对照组临床治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8%(26/33),2组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因副作用明显而需要停止用药者。结论复方灌肠液为安全而有效的局部治疗药物,具有保护肠黏膜及促进糜烂溃疡修复之作用。特别对轻、中度患者及病变范围累及直肠或直一乙状结肠者,疗效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复方灌肠液
下载PDF
miR-1915-3p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娟 张婕 纪孝联 《安徽医学》 2020年第8期876-879,共4页
目的检测miR-1915-3p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MKN-45和永生化胃上皮细胞GES-1中miR-1915-3p的相对表达水平;转染实验将miR-1915-3... 目的检测miR-1915-3p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MKN-45和永生化胃上皮细胞GES-1中miR-1915-3p的相对表达水平;转染实验将miR-1915-3p质粒和对照质粒(miR-NC)转染至MGC-803和SGC-7901中,分别设置MGC-803细胞miR-1915-3p组和miR-NC组及SGC-7901细胞miR-1915-3p组和miR-NC组;细胞增殖实验和凋亡实验分别检测miR-1915-3p组和miR-NC组细胞的光密度(OD)值和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1915-3p组和miR-NC组细胞的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GC-803、SGC-7901、MKN-45细胞中miR-1915-3p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6±0.06)、(0.42±0.05)、(0.33±0.04),均低于GES-1细胞中miR-1915-3p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MGC-803细胞中,miR-1915-3p组与miR-NC组相比,OD值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弱(P均<0.05);SGC-7901细胞中,miR-1915-3p组与miR-NC组相比,OD值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弱(P均<0.05)。结论 miR-1915-3p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上调miR-1915-3p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减弱Bcl-2蛋白表达以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小RNA-1915-3p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爱华 杨琳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1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7例。常规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 目的:探究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7例。常规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疗,实验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积分、胃镜积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胃镜积分、症状积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铝碳酸镁 艾司奥美拉唑 多潘立酮
下载PDF
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鑫 杨路 《临床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泮托拉唑钠治疗,研究组患者...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泮托拉唑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泮托拉唑钠与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缩短症状缓解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 生长抑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刚 《临床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信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4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信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4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腹痛腹胀、肠道功能、腹腔积液)、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过敏、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65.96%(31/47)]高(P<0.05)。I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PC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1/47)]较对照组[17.02%(8/47)]低(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钠治疗AP患者可提高疗效,降低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加快康复,减少不良发生,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生长抑素 不良反应 疗效 泮托拉唑钠
原文传递
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穆立新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方法77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随访组)病例均经内镜并活检诊断。不典型增生轻度者51例,中度19例,重度7例,患者每月门诊1次,每6个月至12个月内镜检查和活检1次,对照组83例,为同期... 目的观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方法77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随访组)病例均经内镜并活检诊断。不典型增生轻度者51例,中度19例,重度7例,患者每月门诊1次,每6个月至12个月内镜检查和活检1次,对照组83例,为同期内地方医院癌前病变患者,平时不进行主动内镜随访。结果①不典型增生的动态变化,在随访5年内,轻度不典型增生由66.2%(第1年)降至50%左右(第4~5年),中度不典型增生由22.7%升至35%左右,重度不典型增生由9.1%增达14%左右(第4~5年);②癌变问题:随访组总的胃癌发生率11.7%(9/77),早期胃癌(EGC)发生率9.1%(7/77),占胃癌总数的77.8%(7/9);进展期胃癌(AGC)发生率为2.6%(2/77),占胃癌总数的22.2(2/9)。对照组总的胃病发生率为8.4%(7/83).EGC占胃癌总数的14.3%(1/7),AGC占胃癌总数的85.7%(6/7)。随访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9例恶变患者中6例系中至重度萎缩性胃炎。3例为溃疡愈合后患者,不典型增生为Ⅱ°及Ⅲ°。结论高危人群密切内镜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内镜检查 不典型增生 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
原文传递
白术芍药散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平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0年第8期31-32,共2页
为探讨白术芍药散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科收治的106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白术芍药散煎... 为探讨白术芍药散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科收治的106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白术芍药散煎剂。治疗8周后,比较2组临床总体疗效及疾病活动性(Mayo评分)。结果显示,1)临床总体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23%,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77.36%,41/53),P<0.05。2)疾病活动性:2组患者治疗前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yo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Mayo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与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相比,联合白术芍药散煎剂口服治疗UC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白术芍药散 美沙拉嗪肠溶片 疗效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球部变异与反流性胃炎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穆立新 杨路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1期91-92,共2页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胃粘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65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行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分析其胃粘膜炎症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的关系。结果本组HP感染率21.8%(36/165),... 目的 分析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胃粘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65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异患者行胃镜及胃粘膜活检,分析其胃粘膜炎症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的关系。结果本组HP感染率21.8%(36/165),而同期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为41.8%(2750/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HP感染与胃内胆汁反流缺乏必然联系。Ⅲ度反流组肠化生和萎缩检出率显著高于Ⅰ度反流组,分别为39.6%(21/53)、14.3%(5/35)及43.4%(23/53)、17.1%(6/35),(P〈0.01)。十二指肠球部变异及幽门口开放越显著,胃窦部粘膜炎症程度越严重。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变异及幽门括约肌弛缓导致的胃窦粘膜损伤主要因素为胆汁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幽门螺杆菌 胆汁反流 胃炎 胃粘膜
原文传递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17
作者 穆立新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5期99-101,共3页
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发生次数的增加,治疗难度增大,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分为好转组(94例)与死亡组(39... 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发生次数的增加,治疗难度增大,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分为好转组(94例)与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Child-pugh分级、并发症、腹水穿刺生化检查等指标。结果两组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白细胞计数及多形核粒细胞计数是确诊不典型SBP较好的方法。结论并发症及肝功能分级均影响肝硬化并SBP患者的转归,可作为评价该病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及时足量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并SBP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腹膜炎 细菌感染 预后
原文传递
西沙比利及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18
作者 穆立新 杨路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0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95例经内镜证实的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以西沙比利10mg,3次/d及铝碳酸镁1.0g,3次/d。对照组47例,予以西沙比利10mg,3次/d及法莫替丁片20mg,2次/...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95例经内镜证实的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以西沙比利10mg,3次/d及铝碳酸镁1.0g,3次/d。对照组47例,予以西沙比利10mg,3次/d及法莫替丁片20mg,2次/d,口服,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烧心、反酸等症状变化及烧心、反酸消失率;内镜复查观察镜下食管炎痊愈率。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烧心痛有33例症状消失,有效13例,痊愈率为68.75%;对照组有17例症状消失,有效24例,痊愈率为36.17%。治疗组对反酸症状有34例治愈,有效12例,痊愈率70.83%;对照组有18例治愈,有效24例,痊愈率38.29%。两组在症状消失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食管炎内镜下愈合34例,有效12例,愈合率为70.83%;对照组愈合18例,有效24例,愈合率为38.29%。两组在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沙比利可减少胆汁反流,铝碳酸镁能结合反流至食管内的胆酸,二者合用,对治疗RE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比利 铝碳酸镁 食管炎 法莫替丁 胆汁反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