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察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
1
作者 贾景铎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2期118-118,共1页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方法:选取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利用单纯的药物进行治疗,...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方法:选取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利用单纯的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除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之外,还采用亚低温治疗,临床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瘫痪肢体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采用评分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76.70%,同时,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组各项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亚低温对治疗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很低,有利于促进患者各方面的治疗实施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脑梗死患者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
下载PDF
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凡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23期25-27,共3页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亚组(n=33)和无出血性转化亚组(n=64),比较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NHISS评分、血糖、溶栓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房颤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7 d静脉溶栓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HISS评分、既往房颤病史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溶栓前血糖较高、NIHSS评分较高、既往房颤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选择性颞叶、额叶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被引量:1
3
作者 袁虎 张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0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更加合理微创手术入路方式。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5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选择性行微创颞叶、额叶入路术清除血肿。结果 33例患者4-5 d引流任务完成拔出引流管,17例5-7 d引流任务...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更加合理微创手术入路方式。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5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选择性行微创颞叶、额叶入路术清除血肿。结果 33例患者4-5 d引流任务完成拔出引流管,17例5-7 d引流任务完成拔出引流管。结论 在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均可以采用选择额叶或颞叶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引流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微创 经颞叶、额叶入路
下载PDF
加味四逆汤治疗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30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袁虎 张俊 《光明中医》 2017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采用加味四逆汤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6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西医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与加用加味四逆汤治疗(观察组30例)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目的探讨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采用加味四逆汤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6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西医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与加用加味四逆汤治疗(观察组30例)效果展开对比。结果本次选取的观察组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水肿体积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病例,采用加味四逆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减少水肿体积,对保障患者预后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加味四逆汤 脑出血 血管源性脑水肿
下载PDF
地西泮及咪达唑仑应用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比较
5
作者 袁虎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2期154-155,共2页
目的比较地西泮、咪达唑仑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临床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入选标准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5例,随机分为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两组;地西泮组手术开始静脉注射地西泮针10mg,根据情况可以再次给... 目的比较地西泮、咪达唑仑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临床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入选标准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75例,随机分为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两组;地西泮组手术开始静脉注射地西泮针10mg,根据情况可以再次给予,最大量<50mg;咪达唑仑组具体方法为:咪达唑仑针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0ml,手术开始即缓慢静注3ml,剩余药物静脉泵泵入,速度为每小时1~3ml;检测并记录两组注药前、注药后1、5、15min及操作结束后SBP、SPO2、HR、R,记录两组肢动情况,手术结束后意识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以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操作中后1、5、15minSBP、SPO2、HR、R,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动发生率咪达唑仑组5%,明显低于地西泮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SPO2<90%)咪达唑仑组5%明显低于地西泮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在保证微创手术顺利进行方面较地西泮疗效好、安全性高,咪达唑仑更适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中应用。使患者较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咪达唑仑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