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临床应用研究及对患者血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永彪 宋贺 +1 位作者 董喜敏 王必胜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研究心搏骤停患者血中β-内啡肽(β-EP)与正常人的差异;探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作用,患者血β-EP含量的变化及纳洛酮对血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抢救和住院、留观的心搏骤停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纳洛酮组与常规复苏... 目的研究心搏骤停患者血中β-内啡肽(β-EP)与正常人的差异;探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作用,患者血β-EP含量的变化及纳洛酮对血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抢救和住院、留观的心搏骤停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纳洛酮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以常规复苏为基础,再给予纳洛酮2.0mg,并可间隔30m in多次重复使用。常规复苏仅行常规心肺脑复苏(CPCR)。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健康组与观察组对照。在经CPCR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纳洛酮组中选择13例为动态纳洛酮组;在经CPCR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常规复苏组中选取14例为动态常规组,动态观察血β-EP的变化。观察组和正常健康组均抽静脉血5m l入专用抗凝管离心取血清存放于冰箱,测定血中β-EP含量。分别测定不同时间(CPCR开始即刻应用纳洛酮前、CPCR应用纳洛酮后第2、24、48、72小时)患者血中β-EP含量。结果①心搏骤停患者血中β-EP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②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41.93%,常规组复苏成功率12.9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P<0.05)。③动态纳洛酮组血β-EP含量比动态常规组高(P<0.05)。结论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逆转β-EP所介导的心、肺、脑功能抑制,从多个环节中促进心、肺、脑诸器官复苏,因此临床应用纳洛酮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Β-内啡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C反应蛋白水平对介入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永彪 张丽 董喜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PT-CA术后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92例AM I患者发病6 h内的血浆CRP浓度,根据CRP浓度将患者分为CRP增高组(CRP浓度>5m g/L)和CRP正常组(CRP浓度<5m g/L)。所有患...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发病6 h内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PT-CA术后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92例AM I患者发病6 h内的血浆CRP浓度,根据CRP浓度将患者分为CRP增高组(CRP浓度>5m g/L)和CRP正常组(CRP浓度<5m g/L)。所有患者均予介入性治疗。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因素,观察再狭窄、再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CRP增高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和CRP峰值分别为13.11±1.02m g/L和124.11±59.64m g/L,均高于CRP正常组2.56±1.45m g/L和78.26±57.05m 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既往病史无显著性差异,CRP增高组患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多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增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冠状动脉再狭窄、再发心绞痛、心衰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CRP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 I发病6 h内CRP水平反应出冠脉损伤的易患性,可能作为预测PTCA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外科学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C反应蛋白质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异丙酚 吗啡和咪唑安定用于机械通气镇静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永彪 董喜敏 王必胜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11期30-32,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吗啡和咪唑安定用于ICU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12h以上或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患者32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异丙酚组160例,吗啡组45例,咪唑安定组115例。异丙酚组:... 目的 对比观察异丙酚、吗啡和咪唑安定用于ICU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12h以上或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患者32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异丙酚组160例,吗啡组45例,咪唑安定组115例。异丙酚组:先静注异丙酚1.5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改用输液泵持续静注异丙酚1~4mg/(kg·h)。吗啡组以0.15mg/(kg·d)计算吗啡量,老年及危重患者酌情减量,超过60mg不再追加量。将吗啡用5%葡萄糖稀释至24ml,用微量泵以1m1/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唑安定组: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mg/kg行镇静诱导,再以0.05-0.15mg/(kg·h)的剂量用输液泵持续静脉内泵入。结果 总镇静时间异丙酚组为(27.2±8.2)h,吗啡组为(23.8±6.7)h咪唑安定组为(26.5±5.5)h;药物起效时间异丙酚组为(29.3±7.6)s,吗啡组为(28.5±6.3)s,咪唑安定组为(65.1±11.3)s,异丙酚组、吗啡组和咪唑安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异丙酚组为(25±11)min,吗啡组为(8±3)min,咪唑安定组(35±17)min。停药清醒后再入睡者:异丙酚组为0例,吗啡组为0例,咪唑安定组为3例(P〈0.05)。停药后出现恶心者:异丙酚组为4例(2.50%),吗啡组为5例(11.11%),咪唑安定组为20例(17.39%),P〈0.05。异丙酚组有6例出现血压下降,4例出现心率减慢。结论 异丙酚、吗啡和咪唑安定用于ICU危重患者的镇静都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可根据不同需要来选择用药使ICU患者取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吗啡 咪唑安定 机械通气 镇静
下载PDF
稳心颗粒与乙胺碘肤酮联用治疗慢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永彪 张丽 董喜敏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乙胺碘肤酮联用治疗慢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慢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加乙胺碘肤酮组(A组)57例、乙胺碘肤酮组(B组)55例、稳心颗粒组(C组)56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乙胺碘肤酮联用治疗慢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慢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稳心颗粒加乙胺碘肤酮组(A组)57例、乙胺碘肤酮组(B组)55例、稳心颗粒组(C组)56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对比:A组总有效率为91.22%(52例),B组总有效率为69.09%(38例),C组总有效率为69.64%(39例)。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与C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与C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B级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稳心颗粒与乙胺碘肤酮联用治疗慢性房颤明显优于各自单用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乙胺碘肤酮 慢性房颤 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麦全冬定 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5
作者 朱永彪 张丽 董喜敏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10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麦全冬定与心先安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吸氧、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控制感染和对症支持疗法],... 目的探讨麦全冬定与心先安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吸氧、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控制感染和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麦全冬定1.5g加入5%葡萄糖250m l,心先安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 l静脉点滴,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及心脏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全冬定与心先安联合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全冬定 心先安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