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8”字交叉橡皮膏止血法与气囊加压式止血器止血法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志强 张芙成 +5 位作者 吴晓 张靖瑜 王志方 苏淑红 张海召 李石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9期47-49,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TRI)术后"8"字交叉橡皮膏止血法和气囊加压式止血器止血法两种方法在止血效果、预防穿刺血管并发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行TRI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8&qu...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与治疗(TRI)术后"8"字交叉橡皮膏止血法和气囊加压式止血器止血法两种方法在止血效果、预防穿刺血管并发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行TRI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8"字交叉橡皮膏止血组和气囊加压式止血器组,观察指标为止血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疗费用。结果:与气囊加压式止血器组比较,"8"字交叉橡皮膏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P=0.047),止血时间较长(P<0.001),术后穿刺部位纤维硬结发生率较高(P<0.001),但总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vs 10.9%,P=0.259),医疗费用明显减少(P<0.001)。结论:"8"字交叉橡皮膏止血法较气囊加压式止血器止血法个别并发症发生率高,止血时间较长,但同样安全有效,更能节约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介入术 “8”字交叉橡皮膏 止血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志强 张芙成 张海召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6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及皮质醇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24hβ-EP及皮质醇水平。结果 AMI患者由于负性应激导致血清β-EP、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及皮质醇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AMI患者应用固相免疫放射分析方法测定发病后24hβ-EP及皮质醇水平。结果 AMI患者由于负性应激导致血清β-EP、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心理干预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负性情绪,可提高患者原发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Β-内啡肽 皮质醇
下载PDF
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奕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9期252-253,共2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一反应蛋白及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8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通心络;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安慰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一反应蛋白及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8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通心络;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安慰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高敏C一反应蛋白和斑块指数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高敏C一反应蛋白较前下降(2.20mg/L±1.9mg/L VS1.83mg/L士1.69mg/L,P<0.05)、斑块指数较前减少(2.93±1.68V S2.65±1.29,P<0.05),且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具有抗炎作用,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 通心络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分布情况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志强 张芙成 +2 位作者 苏淑红 王奕 刘玲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4779-4780,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分布情况。方法入选健康体检人员,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较老年组、老年组,对比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除HDL-C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高血压、高血糖...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分布情况。方法入选健康体检人员,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较老年组、老年组,对比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除HDL-C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在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在老年组达到高峰(P<0.05),高甘油三酯血症在中年组即达到高峰(P<0.05)。结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在青年时即开始升高,到中年或老年时达到高峰;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具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者,为其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