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板体积骨密度在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沉降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王文举 孔凡国 +1 位作者 潘其鹏 张昌盛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终板体积骨密度(endplate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EP-vBMD)对侧方入路腰椎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术后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LLIF手术治疗的151例患者进行回... 目的探讨终板体积骨密度(endplate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EP-vBMD)对侧方入路腰椎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术后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LLIF手术治疗的1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EP-vBMD、椎体体积骨密度(vertebral body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vBMD)、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医学共病(糖尿病等)、吸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手术节段、手术椎体和是否使用后路螺钉固定等资料。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发生Cage沉降,将患者分为Cage沉降组和非沉降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观察EP-vBMD对终板沉陷的影响。结果Cage沉降患者的VB-vBMD和EP-vBMD水平均低于非Cage沉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e沉降组患者年龄高于非Cage沉降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e沉降组和非Cage沉降组患者性别、吸烟、糖尿病、后路螺钉固定等资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P-vBMD和应用后路螺钉固定均是Cage沉降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低EP-vBMD是LLIF术后Cage沉降的风险因素,对患者进行LLIF时,应考虑术前EP-vBMD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侧方入路腰椎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沉降 体积骨密度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孔凡国 王晓博 +4 位作者 周全 张昌盛 潘其鹏 王文举 高天豪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3期2387-2390,共4页
目的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5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SS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分析患者SS... 目的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5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SS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分析患者SSI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0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中,1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性别、出血量、术前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围手术期输血、血清白蛋白、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患者相比,感染组患者年龄更大,手术时间>3 h的占比更高,存在脑脊液漏液情况的占比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0.113,95%CI:0.029~0.442)、手术时间>3 h(OR=0.310,95%CI:0.091~1.056)、有脑脊液漏(OR=0.237,95%CI:0.069~0.821)是脊柱内固定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引起术后SSI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间及脑脊液漏,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并采取对应控制手段,加强围手术期的预防以减少术后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感染 脊柱内固定术 临床资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后路内镜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昌盛 潘其鹏 +1 位作者 王文举 孔凡国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6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4月该科采用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术后2~5 d复查颈椎CT...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4月该科采用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术后2~5 d复查颈椎CT/MRI评估减压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87±26.7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3±0.74)d;1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87±2.62)个月,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7.00±1.20)、(1.07±0.80)、(0.93±0.80)、(0.87±0.64)、(0.73±0.70)和(0.80±0.77)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47±1.36)和(16.40±0.63)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6.00±0.58)和(5.93±0.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无一例患者颈椎手术节段不稳定。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后路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远期疗效和对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孔镜 后路髓核摘除术 钥匙孔 全身麻醉
下载PDF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利娟 郝洋 +2 位作者 罗亚鸽 马言 李记天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病情严重及晚期的患者可因广泛关节强直而残疾。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也尚缺乏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病情严重及晚期的患者可因广泛关节强直而残疾。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也尚缺乏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较为深入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通过MMP-3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及有效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血清MMP-3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诊断 进展 应用
下载PDF
基于敏感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警干预在老年骨折住院患者VTE发生中的预防作用
5
作者 王文举 林玲 +3 位作者 孔凡国 张昌盛 潘其鹏 乔杨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72-973,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敏感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警干预在预防老年骨折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in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34... 目的:探讨基于敏感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警干预在预防老年骨折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in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敏感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警干预,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及干预4 w后VTE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明显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TE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敏感风险指标评估的预警干预可减少术后VTE发生,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风险指标评估 老年骨折住院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6
作者 孔凡国 周全 +4 位作者 乔杨 王文举 张昌盛 潘其鹏 朱卉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2-599,共8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微创通道下TLIF(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TLIF,MT-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微创通道下TLIF(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TLIF,MT-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8月—2020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7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UBE-TLIF组35例、MT-TLIF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及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MT-TLIF组相比,UBE-TLIF组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失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P<0.05)。术后1 d两组Hb均有下降,但组间手术前后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UBE-TLIF组随访时间为(14.7±2.5)个月,MTTLIF组为(15.0±3.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6)。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UBE-TLIF组ODI优于MT-TLIF组(P<0.05)。影像学评价指标:两组术后1个月IDH、Cobb角及LL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维持至末次随访时(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IDH、Cobb角、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TLIF组33例(89.2%)、MT-TLIF组35例(87.5%)达植骨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901)。UBE-TLIF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MT-TLIF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4,P=1.000)。结论与MT-TLIF相比,UBE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除能获得相似椎间融合效果外,还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血塞通注射液与利伐沙班分别联合LMWH对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的疗效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孔凡国 王晓博 +4 位作者 周全 张昌盛 潘其鹏 王文举 高天豪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2期23-26,30,共5页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与利伐沙班联合LMWH对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的疗效差异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与利伐沙班联合LMWH对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的疗效差异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基础组,每组55例,基础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LMWH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利伐沙班联合LMWH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流变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高切黏度(RBV高切)、全血中切黏度(RBV中切)、全血低切黏度(RBV低切)、血小板聚集率(PAR)与基础组相比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PT、TT与基础组相比更高,RBV高切、RBV中切、RBV低切、PAR与基础组相比更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APTT、FIB与基础组相比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治疗优良率为95.56%,与基础组的93.33%相比差异不明显,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22%,与基础组的4.44%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LMWH与利伐沙班联合LMWH对行PCS椎弓根螺钉术的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利伐沙班联合LMWH在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流变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注射液 利伐沙班 LMWH PCS椎弓根螺钉术 脊柱创伤 疗效
原文传递
经皮锁定钢板固定联合正骨手法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Meta分析
8
作者 孔凡国 段卫峰 王春喜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6期38-43,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基于肱骨近端骨折、正骨手法等主题,对知网(CNKI)、万方等知名资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篇文献,文献中观察组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正骨手法治疗,...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正骨手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基于肱骨近端骨折、正骨手法等主题,对知网(CNKI)、万方等知名资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篇文献,文献中观察组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提取出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Constant Murley总评分5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D=0.31,95%CI:-0.57~1.20,Z=0.70,P=0.49>0.05);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D=2.17,95%CI:1.31~3.04,Z=4.91,P<0.00001),关节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D=4.65,95%CI:3.40~5.90,Z=7.27,P<0.00001);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D=1.53,95%CI:0.49~2.58,Z=2.87,P<0.00001);Constant murley明显高于对照组(MD=9.90,95%CI:7.97~11.83,Z=10.05,P<0.00001)。结论 相较于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经皮锁定钢板固定与正骨手法联合方式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利于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经皮锁定钢板固定 正骨手法 疼痛 日常活动能力 关节活动度 肌力 Constant Murley
原文传递
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Ⅲ期Kümmell病 被引量:1
9
作者 孔凡国 周全 +4 位作者 乔杨 王文举 张昌盛 潘其鹏 朱卉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介绍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Ⅲ期Kümmell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采用上述技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20例。透视定位病椎,并做体表标记,于病椎上下各经皮置入1对,病椎一侧1枚... [目的]介绍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Ⅲ期Kümmell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采用上述技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20例。透视定位病椎,并做体表标记,于病椎上下各经皮置入1对,病椎一侧1枚空心骨水泥椎弓钉。首先于上下邻椎注入骨水泥,侍固化后,经皮穿入双侧连接棒,撑开复位病椎,保留病椎非置钉侧棒,维持复位。于病椎未置入椎弓钉一侧置入穿刺针,经病椎空心椎弓钉和穿刺针注入骨水泥,在病椎椎体内形成完全相融的骨水泥块,待病椎椎体内水泥凝固后,撤出穿刺针,连接棒并锁紧尾塞;缝合5个小切口。[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著改善。影像方面,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手术节段Cobb角及伤椎楔形角显著减少(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矫正后凸,防止病变椎体再次塌陷,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Kümmell病 骨水泥强化 椎弓钉固定
原文传递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
10
作者 张锴 高延征 +4 位作者 王红强 朱卉敏 邢帅 张广泉 胡巍然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5,共9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21~62岁[(35.4±13.0)岁]。创伤性后凸4例,先天性后凸4例,结核性后凸3例。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背部疼痛。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技术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_(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的距离(C_(7)‑CSVL)和矢状面上C_(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84个月[(47.5±16.2)个月]。手术时间为100~220 min[(149.4±37.6)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50 ml[(246.3±64.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6.1±1.1)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18.5±3.2)°、(19.3±2.9)°,侧凸Cobb角为(11.8±2.2)°、(11.1±2.2)°,分别较术前的(60.4±6.3)°、(21.7±5.5)°有明显改善(P均<0.01),平均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9.4%和45.6%;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_(7)‑CSVL由术前(21.2±4.3)mm矫正至术后1周(15.7±2.4)mm、末次随访(15.9±2.2)mm;SVA由术前(51.0±6.8)mm矫正至术后1周(16.6±3.6)mm、末次随访(15.3±3.9)mm(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为(2.5±0.9)分、(1.9±0.9)分,ODI为20.1±5.4、18.4±5.2,SRS‑22亚总分为(83.4±5.8)分、(85.0±4.1)分,分别较术前的(6.0±1.4)分、57.2±8.7、(62.0±9.1)分有明显改善(P均<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例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胸椎 腰椎 脊柱后凸 翻修术
原文传递
Kümmell病囊壁与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比较
11
作者 孔凡国 王晓博 +4 位作者 潘其鹏 张昌盛 王文举 乔杨 朱卉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943-1948,共6页
[目的]比较单侧囊壁穿刺与囊内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I、II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行PVP治疗的56例I、II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 [目的]比较单侧囊壁穿刺与囊内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I、II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行PVP治疗的56例I、II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经囊壁穿刺治疗(囊壁组),26例采用囊内穿刺治疗(囊内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组术中透视次数[(12.4±1.6)次vs(9.2±1.7)次,P<0.05]和骨水泥注入量[(4.7±0.2)ml vs(4.3±0.2)ml,P<0.05]均显著多于囊内组。随访时间平均(17.4±2.4)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患者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3 d(20.5±1.9)mm vs(19.5±1.7)mm,P<0.05;末次随访时(20.1±1.9)mm vs(18.0±2.0)mm,P<0.05]、伤椎中线高度[术后3d(18.0±1.4)mm vs(17.2±1.2)mm,P<0.05;末次随访时(17.5±1.4)mm vs(16.6±1.2)mm,P<0.05]和局部后凸角[术后3 d(13.9±4.2)°vs(16.5±5.4)°,P<0.05;末次随访时(14.4±4.6)°vs(17.9±5.7)°,P<0.05]均显著优于囊内组。[结论]对于I期和II期Kümmell病,单侧囊壁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恢复和维持病变椎体形态方面的效果明显好于囊内穿刺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经皮椎体成形术 囊壁穿刺 囊内穿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