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向瓣膜式PICC在血液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国 段春梅 原小利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880-1881,共2页
目的:为血液病患者化疗建立良好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解除化疗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化疗安全性。方法:41例血液患者经肘窝外周静脉行P ICC置管给药,并采取局部护理,管道畅通的维护,出院指导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插管成... 目的:为血液病患者化疗建立良好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解除化疗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化疗安全性。方法:41例血液患者经肘窝外周静脉行P ICC置管给药,并采取局部护理,管道畅通的维护,出院指导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时间9 d^10个月。结论:P 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患者痛苦小,可以长期使用,有利于患者多次化疗的进行,并且可由护士独自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方法 人类
下载PDF
马铃薯加喜疗妥软膏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文国 段春梅 王贯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3期120-121,共2页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大多对血管刺激性强,加之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易造成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的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甚至机化、阻塞,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静脉给药治疗,且容易引起护...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大多对血管刺激性强,加之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易造成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的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甚至机化、阻塞,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静脉给药治疗,且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因此,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护理化疗患者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科2004年5月~2006年10月采用新鲜马铃薯+喜疗妥外涂皮肤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喜疗妥 化疗性静脉炎 护理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萍 葛守辈 +2 位作者 刘晓娟 舒华娥 张佳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2期111-112,115,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47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血培养阴性组和血培养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47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血培养阴性组和血培养阳性组。血培养阳性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除行常规血培养检查外,均在发热12h内行血清PCT测定。PCT测定采用快速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综合分析患者PCT的含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较G+菌感染组PCT值增高(P<0.05)。当感染得到控制后PCT浓度随之下降。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值可作为预测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动态监测血清PCT,能反映病情变化及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血清PCT检测的结果可反映抗菌药物的疗效,为抗生素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细菌感染
下载PDF
标准诱导化疗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慧平 舒华娥 +5 位作者 田杏 李军民 陈秋生 陈瑜 游建华 沈志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诱导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将接受标准诱导化疗1个疗程的AML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诱导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将接受标准诱导化疗1个疗程的AML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对照组再接受第2个疗程标准诱导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8例,年龄分别为(38.3±13.8)和(40.7±13.1)岁。治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总反应(CR+部分缓解)率分别为72%和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和50%(P=0.019和0.034)。治疗组达到CR的时间为(17.3±4.7)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0.9±3.7)d(P=0.04)。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治疗组的肺部感染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P=0.044)。对照组发生严重感染和出血并发症各1例。结论标准诱导化疗与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AML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 序贯双诱导 原发性 初治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毋艳 王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7期157-158,共2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09~2012年间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治疗方案:盐酸吉西他滨1 g/m2加生理盐水,第1、8天静...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09~2012年间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治疗方案:盐酸吉西他滨1 g/m2加生理盐水,第1、8天静脉滴注;长春瑞滨30 mg/m2加生理盐水,第1、8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 mg,第1、4天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治疗3~6个疗程。结果28例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均完成4~5个疗程,随访6~12个月,28例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0例,未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57.1%(16/28)。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9.3%(11/28)、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42.9%(12/28)、Ⅲ~Ⅳ度贫血发生率为10.7%(3/28)。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用药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长春瑞滨 地塞米松 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萍 张佳佳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4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6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126.35±15.74)×10^9/L,较对照组的(80.98±20.98)×10^9/L高,PLT开始上升时间(5.06±1.68)d、PLT≥50×10^9/L所需时间(9.65±1.57)d,均较对照组[(7.24±2.11)d、(13.14±1.25)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1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糖皮质激素 血小板水平
下载PDF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40例恶性淋巴瘤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萍 张佳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3期215-216,共2页
目的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院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 目的分析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院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化疗 恶性淋巴瘤 安全性
下载PDF
国产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萍 张佳佳 刘晓娟 《北方药学》 2017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比较国产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7例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4mg/kg,1次/12h,对照组静脉... 目的:比较国产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7例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4mg/kg,1次/12h,对照组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从5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为1mg/kg,1次/d,两组均于用药2周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8.57%和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57%、69.23%,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伏立康唑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较两性霉素B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B 急性白血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萍 张佳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3期1940-1941,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巩固治疗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巩固治疗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巩固治疗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巩固治疗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生存质量评分、血小板下降时间、白细胞下降时间及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巩固治疗组患者1年无病生存率和常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巩固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血小板下降时间、白细胞下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治疗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但其毒副作用较大,可出现明显骨髓抑制现象,需加强治疗过程的用药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大剂量阿糖胞苷 巩固治疗 效果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萍 张佳佳 《实用医技杂志》 2017年第4期400-402,共3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诊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抽取55例作研究对象,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标本,使用单克隆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诊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抽取55例作研究对象,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标本,使用单克隆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评估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T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45RO的阳性率是90%,CD3阳性率是85%,CD30的阳性率是67%;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20阳性率是90%;(2)骨髓细胞形态学:淋巴细胞骨髓侵犯为18%,进展成淋巴瘤-白血病期为12%。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有助于明确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则可确定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免疫组织化学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萍 《海峡药学》 2018年第6期164-165,共2页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更高,补体C4、C3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略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可降低补体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有轻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CHOP 血清免疫球蛋白 补体
下载PDF
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8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究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0例。给予甲组患者亚砷酸联... 目的探究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0例。给予甲组患者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给予乙组患者亚砷酸单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完全缓解、死亡患者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完全缓解时间短于乙组(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且能有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24例多发性骨髓瘤综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守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对我科2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25.0%),部分缓解15例(62.5%),无效3例(12.5),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对我科2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25.0%),部分缓解15例(62.5%),无效3例(12.5),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浸润广泛,应早期诊断,综合应用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特征 诊治措施
下载PDF
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守辈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期148-148,共1页
目的探讨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58例ITP患者分为三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5)。Ⅱ组、Ⅲ组治疗结果各方面比较差异无... 目的探讨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158例ITP患者分为三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5)。Ⅱ组、Ⅲ组治疗结果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亚标准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应用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标准剂量 人血丙种球蛋白 ITP 疗效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64例再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守辈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1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再障临床分析。方法将124例再障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雄激素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各等级疗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联...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再障临床分析。方法将124例再障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雄激素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各等级疗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再障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雄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慧 《实用医技杂志》 2020年第9期1175-1176,共2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高危MDS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0例高危MDS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PD-1、CTLA-4的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上PD-1(40.2±5.1)%、CTLA-4(15.1±1.9)%均高于对照组的(5.1±1.8)%、(2.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调节性T细胞上PD-1(7.8±1.8)%、CTLA-4(6.4±1.9)%均远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可降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上PD-1、CTLA-4的表达,进而改善T细胞的免疫功能,激活抗肿瘤基因,抑制肿瘤分子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沙利度胺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17
作者 舒华娥 刘晓娟 葛守辈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743-1744,共2页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螺杆菌感染/并发症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并发症
下载PDF
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8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葛守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5期153-153,共1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22.2%),部分缓解12例(66.6%),无效2例(11.2%),总有效率为88.8%。结论...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22.2%),部分缓解12例(66.6%),无效2例(11.2%),总有效率为88.8%。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联合化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
19
作者 葛守辈 《中外医疗》 2008年第32期70-70,共1页
目的探讨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2例MDS分型中RA29例占46.7%,RAEB22例占35.48%,RAEB-T9例占14.51%,RAS1例占1.6%,CMML1例占1.6%。结论骨髓增生异常... 目的探讨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2例MDS分型中RA29例占46.7%,RAEB22例占35.48%,RAEB-T9例占14.51%,RAS1例占1.6%,CMML1例占1.6%。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卫兰 刘晓娟 葛守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20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MD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HAG方案,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MD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HAG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清指标、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低于对照组的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DS患者中采用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利于改善血清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短期内未发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HAG方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