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镇企业研究与社会学的学术自觉
1
作者 黄玉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8-102,共5页
社会学在乡镇企业研究中经历了三次进入的过程, 每一次退出既是一次无奈, 又是一次对本学科的学术意识反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为它的下一次重新进入积聚了能量,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者 经济学 亲缘关系 研究范式 企业研究 中国社会学 小城镇研究 研究对象
下载PDF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2
作者 黄玉捷 《理论与现代化》 2000年第8期45-46,共2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住房、医疗、就业、养老和教育五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社会成员对未来的风险预期感到不确定和不安全,从而导致消费不畅。据此,刺激消费应多从社会学角度来考虑五大保障制度改革政策出台的有序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住房、医疗、就业、养老和教育五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社会成员对未来的风险预期感到不确定和不安全,从而导致消费不畅。据此,刺激消费应多从社会学角度来考虑五大保障制度改革政策出台的有序性、社会效应以及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若此,消费与供给的循环会顺畅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五大制度改革 政策
下载PDF
农村老年妇女精神贫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南省岗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学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农村老年妇女在初步解决温饱后,面临着许多精神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思维单纯、价值守旧;社会隔离、代沟加剧;精神空虚、盲目信仰;情感孤单与再婚障碍等。解决老年妇女的精神贫困,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的教育投... 农村老年妇女在初步解决温饱后,面临着许多精神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思维单纯、价值守旧;社会隔离、代沟加剧;精神空虚、盲目信仰;情感孤单与再婚障碍等。解决老年妇女的精神贫困,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的教育投入,提高老年妇女的文化资本;需要家庭、社会和养老院的支持,提高老年妇女的社会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妇女 精神贫困 贫困文化
下载PDF
网络舆情事件的最新特点及其治理路径——以2016年河南省网络舆情事件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殷辂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5-30,共6页
近年来网络舆情具有鲜明的特点:舆情趋于"平静"、爆发力度与持续性减弱、"舆论倒逼"现象减少、不满情绪的表达转向私人圈。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出现舆论麻木、舆论力量弱化、涉官舆情增多等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是社... 近年来网络舆情具有鲜明的特点:舆情趋于"平静"、爆发力度与持续性减弱、"舆论倒逼"现象减少、不满情绪的表达转向私人圈。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出现舆论麻木、舆论力量弱化、涉官舆情增多等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其本质不是官对民的管制,而是官民共治。舆情回归理性需要舆论共同体的共同努力,相信人的良知和理性,回归官民平等一体的理念,激发网络活力,在互为主体的前提下互相监督、互动沟通,彰显是非曲直,防止政府形象被少数人劫持,民意被网络炒手操纵,这是舆情治理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麻木 舆情治理 河南省
下载PDF
社会知识的时限与背景——从《“雷格瑞事件”引出的知识论问题》谈起
5
作者 殷辂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22,共5页
知识的背后往往对应着特定的认识方法。就社会知识而言,无论是理解阐释还是经验实证,都无法真正把握"真实",它们的对立是时代框架内的对立。社会知识是现实和时代的确认者而不是超越者。从知识走向智慧,是破解社会学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知识 方法论 价值中立 智慧
下载PDF
网络舆情事件折射出的问题及舆情疏导理路探析——以2015年河南省网络舆情事件为例
6
作者 殷辂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0-106,共7页
网络舆情事件是网民意见、情绪和态度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背景是社会矛盾凸显,风险引爆点是特殊事件,形成和发展的助缘是网络聚焦。网络舆情事件除了具备网络新闻事件的一般性特征之外,还折... 网络舆情事件是网民意见、情绪和态度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背景是社会矛盾凸显,风险引爆点是特殊事件,形成和发展的助缘是网络聚焦。网络舆情事件除了具备网络新闻事件的一般性特征之外,还折射出一些新问题,其中官民隔阂、基层治理危机、舆论麻木等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舆情疏导是网络治理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打破风险发作的惯性力和连锁反应,消除附着在事件上的私利、情绪、先入之见和预设立场,彰显本来的是非曲直。这不但是舆情治理的正路,也是平息事件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疏导 理路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河南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学华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04-107,共4页
城镇化进程带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呈现整体萎缩现象。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具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等深刻根源。构建新型... 城镇化进程带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呈现整体萎缩现象。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具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市场因素等深刻根源。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的路径选择要解放思想,全面优化农村老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编制问题,倡导"人民教育社会办"的办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河南农村教育 教育资源 人民教育社会办
下载PDF
《盐铁论》刑、德之争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盐铁论》刑、德之争不是法治和人治之争 ,而是术治和德治之争 ,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术”为本。应以“治道”理解法治。德治与法治是“治”的两种表述方式 。
关键词 《盐铁论》 以德为本 术治 德治 法治 治国方式 法律制度 道德建设 西汉时期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人治与法治之争及其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93-196,共4页
在建设法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反对以人、以言代法 ,另一方面又要反对“以术治国”、以“治法”为法治 ,这就是人治与法治之争的启示。
关键词 人治 法治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儒家 法家 中国
下载PDF
互联网下的农村社区——对桑坡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行红芳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9-191,共3页
桑坡是全国第一个利用互联网的农村社区 ,探讨其利用互联网的前提条件、互联网对农村及农民生活的影响以及目前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 社区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学术之弊 被引量:4
11
作者 殷辂 《学术界》 2003年第6期157-163,共7页
关键词 中国 学术理论 传统文化 学术状况
下载PDF
中原农耕文明的人伦日用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全德 海文卫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7,共6页
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捷足先登且兴旺发达;建基于内陆型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五伦"观念乃是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其最为根本的伦理精神属性。尽管这种伦理意识曾遭致从古代先哲到近、现代思想家从未间断过的质疑和抨... 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捷足先登且兴旺发达;建基于内陆型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五伦"观念乃是其赖以形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其最为根本的伦理精神属性。尽管这种伦理意识曾遭致从古代先哲到近、现代思想家从未间断过的质疑和抨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依然是人们在应对实际生活时所可能采取的最好的伦理安排和道德选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原人民应当结合现代化的要求,对这份精神遗产加以改造,使之能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活中的有益思想成分,在塑造中原新文明中继续发挥其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农耕文明 人伦日用效应
下载PDF
司法保障人权机制推进路径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旭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6-30,共5页
创新现行司法保障人权机制是“人权入宪”提出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司法审判应该推动宪法人权条款的司法化,加大公民基本权利全面保障力度,在刑事司法中改变人权保障现状。任何公民在整个司法过程均享有... 创新现行司法保障人权机制是“人权入宪”提出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司法审判应该推动宪法人权条款的司法化,加大公民基本权利全面保障力度,在刑事司法中改变人权保障现状。任何公民在整个司法过程均享有接近司法正义的权利、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以及正当程序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人权 推进 路径
下载PDF
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少女情结”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全德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6-107,共2页
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少女情结”主要是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日本现代化过程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而非他本人个体心理变异的产物。川端康成唯美的天性与悲哀的体验的矛盾和统一 ,只有被放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背景的... 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少女情结”主要是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日本现代化过程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而非他本人个体心理变异的产物。川端康成唯美的天性与悲哀的体验的矛盾和统一 ,只有被放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少女情结 作品
下载PDF
不可缺失的大学生人格教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运慧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161-162,共2页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大学生人格教育应当树立明确的目标,规范其内容,建成有机长效的机制,用法律和制度加以保障,以人格教育促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推动全面...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大学生人格教育应当树立明确的目标,规范其内容,建成有机长效的机制,用法律和制度加以保障,以人格教育促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推动全面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在健全和健康的人格基础上成为21世纪真正的栋梁之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教育 和谐
下载PDF
对产后大出血产妇未及时切除子宫止血导致产妇死亡案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新河 《中国社区医师》 2007年第4期7-7,共1页
产妇郑某(化名),26岁,以“足月待产、臀位”住入某医院分娩,产前检查无异常。上午11时30分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中以臀牵引术娩出一女活婴。医院病历记载:宫体注射缩宫素10单位,发现胎盘附着于右侧宫... 产妇郑某(化名),26岁,以“足月待产、臀位”住入某医院分娩,产前检查无异常。上午11时30分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中以臀牵引术娩出一女活婴。医院病历记载:宫体注射缩宫素10单位,发现胎盘附着于右侧宫角,该处肌壁薄弱,宫缩乏力,胎盘不能剥离,10余分钟后徒手剥离胎盘,剥离后胎盘附着部位收缩不佳,软,有多量出血,给予按摩子宫、宫角处注射缩宫素、口服米索前列醇,效果不佳。告知产妇家属,家属表示:产妇年轻,尽量保留子宫。故采取局部填塞纱布止血。手术中发现产妇是纵隔子宫,再次告诉家属后行纵隔切除,手术中掏出填塞纱布时仍有出血,再次向家属讲明:若切除子宫,将不能再生育,若保留子宫,继续行宫腔填塞,有再次手术切除子宫的可能,且继续出血会危及产妇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大出血 产妇死亡 切除子宫 止血 徒手剥离胎盘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 口服米索前列醇
下载PDF
和平崛起:中华复兴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
17
作者 殷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23,共6页
和平崛起不是当今主导文化及其对应秩序中内含的论题,而是对它的超越。其本质不是单纯的民族崛起,而是“中华”的复兴;不是霸权的崛起,而是和平力量的崛起。和平崛起是中华复兴的内在逻辑,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和平崛起 中华复兴 王道 霸道
下载PDF
论新中国农村生活保障模式三次变迁
18
作者 刘俊哲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65-168,共4页
本文扼要评介了家庭保障实力增强后一些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探索 ,由这些变迁并借鉴国外经验悟出 ,未来农村将是“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 农村 集体保障 社会保障
下载PDF
刍论生育心理的民族文化差异
19
作者 周全德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2期153-154,共2页
中国文化的中心在于生命 ,西方文化的中心在于自然 ,故此 ,对于家族繁盛和人丁兴旺的兴趣 ,西方人在文化心理上比中国人弱一些。由于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两歧式思维的文化传统 ,所以 ,政府有关节制生育的各种政策举措和文化努力不会导... 中国文化的中心在于生命 ,西方文化的中心在于自然 ,故此 ,对于家族繁盛和人丁兴旺的兴趣 ,西方人在文化心理上比中国人弱一些。由于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两歧式思维的文化传统 ,所以 ,政府有关节制生育的各种政策举措和文化努力不会导致不育行为的普遍出现和不育文化的兴盛。中和的思维方式和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人只能接受节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心理 民族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溯源——中华学统下的文化软实力
20
作者 殷辂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98-102,共5页
在中华学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人文化成,是人心灵明不昧、通而不隔的根本标志,是对野蛮与物化的扬弃,其本质应该从人与禽兽的几希之别中去体认。回归人心之同然,以文德之教化除野蛮,这是文化软实力的真正来源。文化软实力不是制造出来的形... 在中华学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人文化成,是人心灵明不昧、通而不隔的根本标志,是对野蛮与物化的扬弃,其本质应该从人与禽兽的几希之别中去体认。回归人心之同然,以文德之教化除野蛮,这是文化软实力的真正来源。文化软实力不是制造出来的形象力或吸引力,而是本于道义和人文的自然力,只有返至人文之元,才能应时代之变,形成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不可能在时代的牢笼之中得到提升,它不是争权夺利和文明冲突的工具,而是与解决文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软实力 人文 返本开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