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粮食单产的相关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1
作者 樊鹏 杨青伟 +3 位作者 高超 李迪 王磊 杨喜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2期77-84,共8页
通过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耕地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有机质含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粮食生产中的降本增效提供相关建议。以兰考县为例,用3种方式对样点进行处理,分别采用趋势分析法,在散点图中添加拟... 通过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耕地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有机质含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粮食生产中的降本增效提供相关建议。以兰考县为例,用3种方式对样点进行处理,分别采用趋势分析法,在散点图中添加拟合曲线,系统研究了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和当年203个行政村粮食单产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单产不会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二者的关系在图形上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态,理论上存在一个能让粮食单产达到最大值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临界值。根据3种拟合曲线,计算出兰考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临界值在12.50~13.00 g/kg之间。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中的相关要求,经过验算和分析,将兰考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临界值确定为15.00 g/kg。建议不同的地区要根据自身情况严格论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临界值,当有机质含量达到临界值后,可以适当减少有机质方面的投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也不会因过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别 土壤有机质含量 粮食产量 相关性 临界值 趋势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的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2
作者 樊鹏 王自威 +3 位作者 邵红旗 杨青伟 王磊 杨喜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0期83-88,共6页
为突出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兰考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分析土壤监测样点不同年份的土壤条件变化对当地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土壤pH在合理范围内的增... 为突出土壤条件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兰考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分析土壤监测样点不同年份的土壤条件变化对当地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和土壤pH在合理范围内的增加都能够提升粮食产量。建议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针对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物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土壤pH的措施,以提升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监测 土壤条件 变化 粮食产量 影响
下载PDF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3
作者 翟海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 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调研工作实践,将传统村落视为由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乡村地域系统。在此基础上,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层次分析法、五级记分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4项准则和25个评价指标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评价体系,对河南省黄河流域15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检验,对部分传统村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数据易得、计算简便等特点,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良好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 评价体系 实证检验 黄河流域 河南省
下载PDF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中四个土壤条件指标变化——对比河南省巩义市2017年和2021年数据
4
作者 杨青伟 李迪 +2 位作者 樊鹏 杨喜会 王磊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10-115,共6页
为了分析一定时间段内耕地的土壤条件变化情况,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河南省巩义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用不同年份土壤监测样点的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 4个土壤条件指标,分析各指标值的变化趋... 为了分析一定时间段内耕地的土壤条件变化情况,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河南省巩义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监测工作为例,用不同年份土壤监测样点的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 4个土壤条件指标,分析各指标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个土壤条件指标中,最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指标是土壤质地,其他3个指标都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且各自的变化都有特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监测 土壤条件 变化 河南省巩义市
下载PDF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评价及推进策略
5
作者 陈丛笑 康洋鸣 +2 位作者 左慧慧 万斯斯 李世杰 《河南科学》 2024年第6期915-926,共12页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文章突破聚焦于东部省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成果,针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状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共分4组24个评价指标构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文章突破聚焦于东部省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成果,针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现状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共分4组24个评价指标构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5—2019年河南省内13个国家级、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南省地域发展特征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降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从层级上来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较为平稳,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空间上呈现动态集聚;(3)从发展类型来看,城镇型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正逐渐降低;粮食主产区内实验区经济发展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分级管控、分类施策,同时,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够更充分发挥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引领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发展水平评价 策略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城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分析
6
作者 郭兰博 孙婷婷 +2 位作者 赵冬 尤清田 滕飞 《河南科学》 2024年第9期1356-1364,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河南省沿黄城市区县为研究单元,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分布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分标准.利用ArcGIS 10.7空间分析工具识别各区县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和变...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河南省沿黄城市区县为研究单元,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分布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分标准.利用ArcGIS 10.7空间分析工具识别各区县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引入耦合度评估模型计算各区县“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河南省沿黄城市“三生空间”一级空间数量呈现“两减一降”特征,二级空间中城乡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面积变化最为明显.②河南省沿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功能稳步上升,生态空间功能呈现下降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存在明显的集聚趋势,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聚集和低聚集区与“三生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东西分布格局较为明显.③耦合度区域与耦合协调度区域保持一致,由高值逐渐向外层扩散,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部分区县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河南省沿黄城市
下载PDF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动态评价研究
7
作者 王业宁 张小磊 +3 位作者 赵永江 裴颖春 李雅 李春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39,共7页
在系统梳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准则层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5—2020年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 在系统梳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准则层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5—2020年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0.08增至2020年的0.94。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郑州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度,洛阳、三门峡、济源为第二梯度,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度,在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城市协调维度的发展指数(0.07~0.15)最大,创新维度的发展指数(0~0.04)最小。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准则层上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异质性,大部分城市为结构性欠协调状态。经济产出与结构、投资与政策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指标体系 时空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城市韧性与城市网络耦合协调研究
8
作者 周园 曹威威 孟晶晶 《河南科学》 2023年第8期1220-1229,共10页
通过分别构建城市韧性和城市网络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熵权法、自然断裂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等研究方法,测算河南省沿黄11市从2016—2020年间的城市引力值、城市韧性值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据此进行空间... 通过分别构建城市韧性和城市网络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熵权法、自然断裂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等研究方法,测算河南省沿黄11市从2016—2020年间的城市引力值、城市韧性值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据此进行空间类型划分.结果表明:河南省沿黄城市的城市韧性与城市网络之间关联紧密,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好,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内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逐步形成了“以郑洛新为核心,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格局;依据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将2020年河南省沿黄11市划分为6种类型,即耦合-高级协调、耦合-初级协调、耦合-轻度失调、磨合-轻度失调、拮抗-轻度失调和分离-严重失调.由此可知,城市韧性和城市网络两系统密切相关,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两系统耦合协调,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城市韧性 耦合协调 空间类型 河南省沿黄城市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艳华 王自威 +1 位作者 袁晨光 杨建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48,180,共7页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总体呈现碳汇。(2)河南省耕地碳存储能力与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耕地质量为9.24等时耕地碳吸收和碳排放达到平衡,固碳量为0,等别优于9.24等时,耕地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反之,表现为碳源。(3)耕地质量的高低和不同质量等别耕地面积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耕地碳存储量。(4)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与农田碳吸收、碳排放和固碳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固碳能力 河南省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49
10
作者 赵永江 董建国 张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2,共4页
确定指标体系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依据,指标确定的适宜性是划分主体功能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深入研究全国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确定的15项指标基础上,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出了确定河南省划定... 确定指标体系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依据,指标确定的适宜性是划分主体功能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深入研究全国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确定的15项指标基础上,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出了确定河南省划定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初步提出了适合河南省省情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同时就构建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指标体系 规划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冯德显 张莉 +1 位作者 杨瑞霞 赵永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历史剖析,探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规划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实践价值。结合河南人地关系发展现状,以构建和谐的人...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历史剖析,探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规划的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实践价值。结合河南人地关系发展现状,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研究,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构思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目前进行的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主体功能区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 动态变化 河南省
下载PDF
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与方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国强 张蕾娜 宋艳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3,共4页
为了探讨农用地产能的概念、核算的基础和方法,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明确了农用地产能的概念和层次;探讨了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关系,指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农用地产能核算是农用地分等成果的... 为了探讨农用地产能的概念、核算的基础和方法,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明确了农用地产能的概念和层次;探讨了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关系,指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农用地产能核算是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与继续;可以依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核算农用地理论产能,依据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核算可实现产能,依据农业统计数据核算实际产能,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以不同层次的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核算不同层次的产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分等 产能 核算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震宇 王超 范青凤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1-63,共3页
边界地区经济学是一片尚未开恳耕耘的“处女地”,特别是省际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就更少。文章从河南省边界经济发展态势着手 ,研究其经济发展迟滞的原因 ,提出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边界地区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 河南
下载PDF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莉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4,共5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划分 主导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冯德显 乔旭宁 杨永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8,共6页
文章论述了区域经济联系的一般关系,进而用经济联系的观点,通过对河南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变化实际模拟结果比较,探讨了由经济联系方向、强度变化而引起的新时期河南产业布局的新变化,并对产业轴发展... 文章论述了区域经济联系的一般关系,进而用经济联系的观点,通过对河南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变化实际模拟结果比较,探讨了由经济联系方向、强度变化而引起的新时期河南产业布局的新变化,并对产业轴发展趋势及动力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产业布局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杨迅周 谢燕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0,131,共5页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创新型的旅游产业形态,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对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意义重大。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旅游产业集群既关系密切又有所不同。"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重点发展和培育十大旅游产业集聚区...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创新型的旅游产业形态,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对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意义重大。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旅游产业集群既关系密切又有所不同。"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重点发展和培育十大旅游产业集聚区,其发展条件主要包括:有良好的发展依托,有较好的投资条件,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及有独特的空间结构。未来其数量将有所增加,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对区域的影响逐步彰显,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发挥作用逐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区 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条件 发展趋势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阎官法 魏艳 陈一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4,共5页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科技政策的基本导向,建立符合本地区价值观念、制度框架、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有力地推动新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际经济...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科技政策的基本导向,建立符合本地区价值观念、制度框架、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有力地推动新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文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区域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论述了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又从组织结构、功能结构、技术结构、地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干旱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武洪涛 郭佳伟 郑朋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0-175,共6页
以河南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干旱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入手,利用熵权法确定反映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的权重,构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计算冬小麦的干旱脆弱性,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 以河南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干旱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入手,利用熵权法确定反映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的权重,构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计算冬小麦的干旱脆弱性,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东北部的干旱脆弱性最高,山区、平原区零星分布有重度脆弱区域,北部、西部山区和信阳所辖市县有中度脆弱区,豫东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及豫西部和北部山区的部分地区属于一般脆弱区,河南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度脆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脆弱性 暴露性 敏感性 适应性 河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艳华 罗丽丽 王国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128,共5页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指标对不同质量区产能的贡献率差别显著,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高产田区农业科技条件对产...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指标对不同质量区产能的贡献率差别显著,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高产田区农业科技条件对产能的贡献低于中低产田区,而中低产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粮食生产水平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对产能的贡献均远低于高产田区。高产田区影响产能的主要问题为农业科技对产能的贡献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中低产田区产能的问题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耕地质量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等。因此,各区在制定提高产能相关措施时应有所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 不同质量耕地区 影响因素 评价体系 河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