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5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液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罗新萍 罗新华 赵荣坡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7-308,共2页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正常精液标本在60min内液化,且此过程常在15min内完成;若精液超过60min不能完全液化,则称为精液液化异常。近年来男性不育已占已婚不育夫妇的40%,精液液化异常作为一个导致不育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正常精液标本在60min内液化,且此过程常在15min内完成;若精液超过60min不能完全液化,则称为精液液化异常。近年来男性不育已占已婚不育夫妇的40%,精液液化异常作为一个导致不育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了精液液化异常对男性不育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可能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液化异常 男性不育症 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 精液标本 不育夫妇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佳音 裴克 +2 位作者 朱晶晶 谢琦莲 郭志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7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效果和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肾内科收治的94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单独采用厄贝沙坦治疗...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效果和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肾内科收治的94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单独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联合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血压、肾功能、尿蛋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舒张压及收缩压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舒张压及收缩压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胱抑素C、SCr、BUN、NAG、α1-MG、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胱抑素C、SCr、BUN、NAG、α1-MG、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肾脏功能得到恢复,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厄贝沙坦 高血压肾病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洛阳市城区居民心脑血管病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建云 尚学兰 +1 位作者 闫云燕 李爱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在干预下的变化趋势 ,评价干预实施效果 ,调整干预策略。方法 按照三阶段随机抽样原则 ,每月抽取常住居民 2 0 0人 ,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吸烟者成功戒烟率呈上升趋势 ,居民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 目的 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在干预下的变化趋势 ,评价干预实施效果 ,调整干预策略。方法 按照三阶段随机抽样原则 ,每月抽取常住居民 2 0 0人 ,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吸烟者成功戒烟率呈上升趋势 ,居民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 (P <0 0 0 1) ;居民有关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血压、血脂检测率均呈上升趋势 (P<0 0 0 1) ,高血压病人每月定期测压率呈上升趋势 ,而从未采取措施呈下降趋势 (P <0 0 5 ) ,高血脂病人半年内规律测脂率无变化趋势 (P >0 0 5 ) ;居民正确认识食用高胆固醇、高盐食品后果率呈上升趋势 (P <0 0 1) ,正确认知高胆固醇食品率呈下降趋势 (P <0 0 0 1) ;体育锻炼方面仅居民静坐生活方式率呈下降趋势 (P <0 0 0 1) ;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女性超重率呈上升趋势 (P <0 0 5 ) ,女性肥胖率无变化趋势。结论 创造良好社会支持性环境、开展重点人群戒烟竞赛及学校预防青少年吸烟是控烟的重要策略 ;在社区医院推行《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的同时 ,应对高血压病人实施分级管理 ;平衡膳食、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的有效策略及社区综合干预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市 城区 居民 心脑血管病 干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川崎病71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左富凤 王志 崔旭红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9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及早期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儿科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KD中典型43例,不典型28例。男41例,女3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及早期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儿科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KD中典型43例,不典型28例。男41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37∶1。年龄9个月至13岁,<1岁3例,~3岁38例,~5岁17例,>5岁13例。平均发病年龄3岁9个月。早期误诊22例。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均为冠脉扩张。结论典型KD早期易诊断,预后好,不易发生冠脉损害。不典型KD早期易误诊,易发生冠脉损害。KD发病10d内用丙种球蛋白(1g/kg)单次给药效果好,大部分患儿24h内热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典型 不典型 冠状动脉损害 丙种球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