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王永杰 李闪闪 +3 位作者 吴宗耀 慕文理 魏雨润 魏丹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5-2173,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检索栀子大黄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栀子大黄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平台检索栀子大黄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通路。通过采用灌胃五水合硫酸铜构建铜负荷WD大鼠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共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霉胺组、栀子大黄低、中、高剂量组。检测WD大鼠相关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栀子大黄汤潜在活性成分68个,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30个,涉及TNF、IL10、IGF1、IL1B、TP53、CASP3、PPARG、IL6、CXCL8、IL1A、TGFB1等关键靶点,主要与MAPK、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等信号通路相关。体内实验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尿铜、肝铜、血铜、肝脏系数以及血清和肝脏ALT、AST、TNF-α、CASP3、P53均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肿大,胞质疏松呈丝网状,出现羽毛状变性及网状坏死等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组、栀子大黄汤各组大鼠的尿铜、肝铜、血铜、肝脏系数以及血清和肝脏ALT、AST、TNF-α、CASP3、P53均明显降低(P<0.05),青霉胺组和栀子大黄汤组各组大鼠的肝细胞网状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栀子大黄汤具有调节铜代谢及减轻肝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逆转细胞凋亡,下调MAPK信号通路TNF-α、CASP3、P53等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大黄汤 肝豆状核变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