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形成后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研究
1
作者 李世凯 梁佳 +9 位作者 何艳艳 丁乾昊 李晨卿 刘阳 冯英璞 赵文利 黄宇梦 索莉娜 李天晓 贺迎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3-443,共11页
目的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 目的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点时间分为5组;术后24 h组及术后1、4、8、12周组,每组3只。术后24 h,使用DSA检查ACTO模型建立情况。到达实验时间终点时对该组3只兔进行血栓栓塞段动脉取材并用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休黄猩红蓝(MSB)对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分析血栓形态和血栓组成(包括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变化,使用Orbit Imaging Analysis软件对血栓组成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血栓中M0和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总结ACTO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栓的形态、组成及血栓中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术后24 h DSA结果显示,所有的实验兔均成功建立了ACTO模型。(1)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24 h至1周的时间段内,血栓呈持续增大趋势;术后4周时,血栓开始出现溶解现象;术后8周时,血栓内部观察到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术后12周时,血栓开始呈现出纤维化的迹象。(2)MSB染色结果显示,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术后24 h内),红细胞为主要成分;在此之后,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3)M0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0型巨噬细胞并未均匀分布于整个血栓中,而主要聚集于血栓边缘;术后1周时,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41.7±27.0)%比(24.6±16.7)%,血栓核心:(35.7±19.6)%比(11.1±10.4)%,均P<0.001],且均匀分布于血栓内;术后4周时,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7±6.1)%比(41.7±27.0)%,血栓核心:(12.1±8.5)%比(35.7±19.6)%,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血栓内M0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7±6.1)%、(8.0±7.7)%、(8.9±5.3)%;血栓核心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2.1±8.5)%、(9.5±4.2)%、(15.7±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术后12周血栓边缘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少于血栓核心处[(8.9±5.3)%比(15.7±11.0)%,P<0.01)]。M2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2型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血栓内;术后1周时,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22.1±11.3)%比(11.4±8.7)%,P<0.001;血栓核心:(24.5±9.8)%比(7.6±6.0)%,P<0.001];术后4周,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6±3.7)%比(22.1±11.3)%,P<0.001;血栓核心:(9.2±4.3)%比(24.5±9.8)%,P<0.001];术后8周血栓核心处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4周时又增加[(17.9±8.8)%比(9.2±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8周至12周血栓内M2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9.4±6.3)%比(8.5±5.3)%,P>0.05;血栓核心:(17.9±8.8)%比(14.4±10.0)%,P>0.05]。此外,术后8、12周时血栓核心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均多于血栓边缘处[术后8周:(17.9±8.8)%比(9.4±6.3)%,P<0.001;术后12周:(14.4±10.0)%比(8.5±5.3)%,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CTO动物模型,首次展示了血栓形成后12周内巨噬细胞的动态演变规律。巨噬细胞在血栓形成和血栓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促进了血栓溶解和血栓内新生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闭塞血管自发再灌注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动脉血栓 血栓栓塞 巨噬细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贺迎坤 唐垚 +6 位作者 刘文波 朱良付 王子亮 赵文利 何艳艳 赵耀 李天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 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 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 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 30%), 技术成功率91.8%(45/49), 11例(22.4%, 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 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 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 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 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 2例(4.1%, 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 1例(2.0%, 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 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 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 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 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 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 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 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 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颅内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