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
1
作者 范雪伟 《魅力中国》 2013年第7期130-130,共1页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能力 学习积极性 课外语文活动 发展性原则
下载PDF
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2
作者 邵燕 《魅力中国》 2013年第7期126-126,共1页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学生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他们的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因此,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人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一幅霍金的坐在轮椅上的相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都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相片究竟什么人。二要巧妙的引入课题。导入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习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向命运挑战》 小学 教学活动 年龄特征
下载PDF
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梅 《教育界(综合教育)》 2014年第2期121-121,共1页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主体 兴趣 课堂气氛
下载PDF
阅读与能力可以双赢
4
作者 杜利平 《魅力中国》 2013年第10期161-161,共1页
基于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学校确立的实验大课题之下,我深思熟虑了一段时间,确定了自己的小课题一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课题确定好了后,我便广泛地查阅资料,深入研究有关理论,努力地尝试将有关理论... 基于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学校确立的实验大课题之下,我深思熟虑了一段时间,确定了自己的小课题一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课题确定好了后,我便广泛地查阅资料,深入研究有关理论,努力地尝试将有关理论运用于实践。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但在教研组的不断研究交流中,实验在良好地进展,不断地完善着。现将自己在实验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 实验过程 课题确定 查阅资料 小课题 教研组 学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