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迪莎加药物灌肠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永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08年第15期110-111,共2页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早已被公认,但缺乏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消瘦五大特征.其病程长,疗效差.为探讨实用而有效的疗法,我院近两年来采用艾迪莎(主要成分5-氨基水扬酸)口服加中西...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早已被公认,但缺乏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消瘦五大特征.其病程长,疗效差.为探讨实用而有效的疗法,我院近两年来采用艾迪莎(主要成分5-氨基水扬酸)口服加中西药物混合灌肠门诊治疗UC20例,疗效满意,方法简便,适用于基层,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莎 中西药物 水扬酸 结肠炎 结肠疾病 粘液血便 肠镜检查
下载PDF
感染性坏死胰腺组织渐进式微创路径清除术或开放手术的治疗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凤生 赵施竹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8期1341-1342,共2页
目的:感染性坏死胰腺组织渐进式微创路径清除术(微创)或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64例患者随机化分为开放清除组和微创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并发症或死亡。结果:共有6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55~78(64.1±9.8)岁。... 目的:感染性坏死胰腺组织渐进式微创路径清除术(微创)或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64例患者随机化分为开放清除组和微创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并发症或死亡。结果:共有6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55~78(64.1±9.8)岁。开放手术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7(64.0±10.1)岁;微创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55~78(64.2±9.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开放式手术患者有22例(73.3%)达到研究终点,微创组34例患者14例(41.1%)达到研究终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4,P<0.05)。微创组患者有18例(52.4%)仅施行了经皮引流术,8例(23.5%)采取了经胃引流术,10例(24.1%)进行了微创腹膜后坏死组织清除术。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0%、15%(P=0.009),死亡率分别为33%、18%(P=0.06)。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25%、8%(P=0.04),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20%、48%(P=0.03)。结论:微侵入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比较,前者能够降低坏死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胰腺炎 微创手术 坏死组织清除术
下载PDF
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加彬 王海涛 安雷亚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12期72-73,共2页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高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高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与血肌酐的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4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与血肌酐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高龄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安全性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针刺联合乳房按摩配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苗婷 李三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乳汁淤积应用针刺联合乳房按摩配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88例产后乳汁淤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 目的:探讨产后乳汁淤积应用针刺联合乳房按摩配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88例产后乳汁淤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乳房按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乳房硬结消失时间、泌乳开始时间、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泌乳量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胀大小、乳房疼痛、乳汁分泌评分低于对照组,乳房硬结消失时间、泌乳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PRL水平、泌乳量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乳房按摩配合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效果较佳,可有效促进乳汁分泌,减轻乳房胀痛,提高哺乳期产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乳汁淤积 针刺 乳房按摩 产后康复治疗仪
下载PDF
顺铂或顺铂加多柔比星治疗肝母细胞瘤的比较
5
作者 刘桂兰 赵施竹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A02期51-52,共2页
目的比较肝母细胞瘤手术前单独应用顺铂与顺铂加多柔比星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0年12月,〈16岁肝母细胞瘤患儿70例,接受1个周期的顺铂[80mg/(m^2·24h)]后,随机分为顺铂组(36例)或顺铂加多柔比星组(34例)。结果顺铂... 目的比较肝母细胞瘤手术前单独应用顺铂与顺铂加多柔比星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0年12月,〈16岁肝母细胞瘤患儿70例,接受1个周期的顺铂[80mg/(m^2·24h)]后,随机分为顺铂组(36例)或顺铂加多柔比星组(34例)。结果顺铂组、顺铂加多柔比星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5%和93%;顺铂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剐为83%和95%,顺铂加多柔比星组分别为85%和93%;3级和4级不良反应两组分别为25%和75%。结论单独应用顺铂的缓解率和生存率并无显著降低,而顺铂加多柔比星的不良反应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顺铂 多柔比星 完全切除率
下载PDF
利福昔明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光 赵施竹 赵正焱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3期423-423,487,共2页
目的观察利福昔明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效果及完全性。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将无便秘的IBS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利福昔明550 mg,B组给予安慰剂;每天3次连续用药2周,随访时间10周。主要终点:IBS症... 目的观察利福昔明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效果及完全性。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将无便秘的IBS患者分为两组:A组给予利福昔明550 mg,B组给予安慰剂;每天3次连续用药2周,随访时间10周。主要终点:IBS症状缓解人数。次要终点:IBS相关腹胀缓解人数;腹痛、大便性质变化。结果治疗后4周,IBS症状缓解患者数A组40.8%,B组31.2%,P<0.01;腹胀缓解率A组39.5%,B组28.7%,P<0.01;IBS症状评分A组显著优于B组。两组不良事件相似。结论无便秘的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利福昔明治疗2周显著缓解IBS症状,腹胀、腹痛、水样便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易激综合征 利福昔明 腹痛 腹胀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高梅玲 宁国强 赵施竹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2期296-297,共2页
目的观察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关系。方法调查1508例正常血细胞计数,年龄61~80岁和2002例淋巴细胞增多症(>4000/mm3)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正常细胞计数组中单克隆CLL表型B细胞者75例(5... 目的观察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关系。方法调查1508例正常血细胞计数,年龄61~80岁和2002例淋巴细胞增多症(>4000/mm3)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正常细胞计数组中单克隆CLL表型B细胞者75例(5.0%),淋巴细胞增多症病例中280例(14.0%),在淋巴细胞增多的研究对象中,30%的患者进展为CLL,10%的患者需要化疗。随访5年间,35%的患者死亡,但死于CLL者仅6例。年龄68岁以上和低血红蛋白水平可预示死亡危险性增加。结论在一般人群中和在淋巴细胞增多患者中CLL表型的细胞,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有共同的特点。这一发现提示有CLL表型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者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应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增多症 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
原文传递
CD_(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易明福 马元仙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探讨CD44v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5例原发性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肺组织未见阳性表达,NSCLC组阳性表达率为6... 目的探讨CD44v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5例原发性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肺组织未见阳性表达,NSCLC组阳性表达率为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鳞癌和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和60.6%,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NSCLC中,CD44v6在病理分级I+II级和III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和75.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TNM分期I+II期和III+IV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83.3%;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和55.6%。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阳性表达与NSCLC的发生,临床进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高表达者提示伴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已进入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蛋白 临床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 阳性表达率 NSCLC 淋巴结转移 canc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