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胸痛患者总冠状动脉钙化和局部钙化的差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主要病变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华 赵施竹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2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总冠状动脉钙化(CAC)负荷和局部CAC与主要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例ACS患者及223例对照患者进行计算机CAC检查和CT血管造影评估显著狭窄和高风险斑块的表现,测量总评分和节段Agatston评分。对ACS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总冠状动脉钙化(CAC)负荷和局部CAC与主要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7例ACS患者及223例对照患者进行计算机CAC检查和CT血管造影评估显著狭窄和高风险斑块的表现,测量总评分和节段Agatston评分。对ACS患者的主要病变进行评价。结果 37例ACS患者的CAC总评分较非ACS患者高[229(75,517)和27(0,99),P<0.01],具有更高的狭窄发生率(78.4%和7.2%,P<0.01)和高风险斑块(94.6%和58.7%,P<0.01)。在ACS患者中,罪犯血管(41例)与非罪犯血管(200例),具有相似的节段CAC评分[22.3(3.6,70.8)和14.1(0.3,51.1),P=0.372],但是前者具有更高的狭窄发生率(81.5%和10.5%,P<0.01)和高风险斑块(75.6%和51.0%,P=0.005);显著狭窄[OR(95%CI):32.0(9.6,106.1),P<0.01]和高风险斑块[OR(95%CI):3.3(1.3,9.1),P=0.02)]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罪魁祸首病变相关,但节段性冠心病评分[OR (95%CI):1.0(1.0.1.0),P=0.4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罪魁祸首病变无相关。结论总CAC负荷与ACS相关,但节段性CAC与罪犯病变无关。总的而非局部的CAC是ACS风险的标志,支持广泛的局部的CAC是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钙化 冠状血管造影术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新生滋养血管节段异质性及其对钙化出血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辉 赵施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4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新生血管(Vasa vasorum,VV)在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15例患者尸解心脏用Microfil TM灌注后进行微型计算机断层(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2cm节段(n=50)血管的组织学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新生血管(Vasa vasorum,VV)在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及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15例患者尸解心脏用Microfil TM灌注后进行微型计算机断层(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2cm节段(n=50)血管的组织学分类为正常(n=12)、非狭窄斑块(狭窄<50%,n=18)、钙化(n=10)、非钙化斑块(n=10)。Micro-CT成像分析VV密度(#/mm 2)、VV血管面积分数(mm 2/mm 2)和VV内膜表面分数(mm 2/mm 3)。组织学切片进行Mallory’s(铁)、von Kossa(钙)染色、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A,红细胞碎片,erythrocyte fragments)及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查。结果:非狭窄、非钙化狭窄斑块节段VV密度高于正常节段(P<0.01)。钙化狭窄斑块VV空间密度最低,与非狭窄和非钙化狭窄斑块比较,P<0.05。与正常节段比较,非狭窄和狭窄斑块的铁与血型糖蛋白A显著增高,与VV密度相关联(Kendall-Tau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58,P<0.01)。此外,钙化斑块的铁和血型糖蛋白A相当高。组织化学分析示VV呈eNOS和TNF-α阳性,而VEGF阴性。结论:VV新生血管形成、VV破裂和斑块内出血可在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并发症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养血管 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微型CT 钙化 斑块内出血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二级预防的理想药物治疗
3
作者 杜丽杰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0期67-70,共4页
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动脉粥样斑块侵蚀或破裂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对于ACS建议联合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 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动脉粥样斑块侵蚀或破裂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对于ACS建议联合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ACS出院后治疗以降低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ACS出院后患者的二级预防的处方模式,评价患者是否18个月持续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出院后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结果研究期间共3676例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有494例患者进入最终分析。出院患者的处方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他汀者374例(75.7l%),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77例(69.69%),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4例(70.9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3例(85.96%)。与出院应用全部5种药物的ACS患者数比较,12个月应用这些药物者169例(34.21%)、18个月时为105例(21.26%),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本研究中的ACS患者绝大多数在出院时接受临床指南建议的5种药物,但是与出院时比较,出院后3、6、12、18个月时完全应用这些药物者逐渐减少,认真监测ACS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有助于改善这类患者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二级预防 心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