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部恶性肿瘤14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鹏 田沛琦 +2 位作者 马有钊 郑文锦 张成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64-666,672,共4页
目的分析141例眼部恶性肿瘤的构成、分布情况、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2012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1例眼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首发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眼部恶性肿... 目的分析141例眼部恶性肿瘤的构成、分布情况、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2012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1例眼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首发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儿童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最常见(占儿童患者72.0%),成人以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占成人患者30.0%)。眼部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以眼部肿物/突出/结节/肿胀、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球活动受限、眼部疼痛为主。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占84.0%)和放射治疗(占52.8%)为主,以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来治疗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转移性眼部恶性肿瘤以乳腺癌转移、肺癌转移和鼻咽癌转移为主。结论原发眼部恶性肿瘤在成人中以黑色素瘤最常见,在儿童中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最常见。转移性眼部恶性肿瘤以乳腺癌转移、肺癌转移和鼻咽癌转移为主。临床上多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来治疗原发眼部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 转移性眼部恶性肿瘤 病理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楚广民 白睿华 马安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144-147,15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患者大部分为绝经后妇女(80.43%),阴道异常排液或流血是最常见的症状,盆腔包块是...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患者大部分为绝经后妇女(80.43%),阴道异常排液或流血是最常见的症状,盆腔包块是最常见的体征;病理类型主要为输卵管浆液性腺癌(93.47%),单侧发病居多(69.57%);免疫组化显示原发性输卵管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体(FR)的阳性率分别为34.88%(15/43)和23.25%(10/43),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的1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输卵管癌组织P53阳性表达率为58.13%(25/43),10例正常输卵管组织未见表达,输卵管癌与正常输卵管组织P5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恶性肿瘤多为浆液性腺癌;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ER、PR高于正常组织表达;P53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该肿瘤的发生,并可作为综合判断其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 临床病理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P53蛋白
下载PDF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明阁 于庆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10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以及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方法:对66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根据C...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以及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方法:对66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转移组HIF-1α、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转移组MVD值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HIF-1α及VEGF的表达可能相互作用并影响MVD,且均与肝癌的转移相关;肿瘤血管的形成受HIF-1α及VEGF的表达的影响与调控,可能是促进肝细胞肝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微血管密度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临床病理分析在子宫平滑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明阁 于庆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病理分析在鉴别诊断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的子宫平滑肌肿瘤标本198例,所有标本均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组织类型进行观察。结... 目的:评价临床病理分析在鉴别诊断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的子宫平滑肌肿瘤标本198例,所有标本均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组织类型进行观察。结果:子宫平滑肌肿瘤多位于肌壁间,占74.2%,其他部位占25.8%,其中,多发性肿瘤发生90例,占45.5%。普通良性平滑肌瘤占90.4%,特殊组织学类型平滑肌肿瘤占7.6%,平滑肌肉瘤仅占1.0%,其余1.0%介于良恶性之间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结论:核分裂象数目的不同、细胞学异型性和凝固性肿瘤细胞坏死是鉴别诊断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的标准,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综合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肿瘤 病理学分析 诊断
下载PDF
睾丸微囊性间质肿瘤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宏 马杰 +5 位作者 王璇 夏秋媛 鲍炜 石群立 周晓军 沈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2例睾丸微囊性间质肿瘤(microcystic stromal tumor,MCST)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分子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MCST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特征,运用免疫组化法及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MCST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结果2例患... 目的观察2例睾丸微囊性间质肿瘤(microcystic stromal tumor,MCST)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分子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MCST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特征,运用免疫组化法及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MCST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1岁和34岁,均偶然发现单侧睾丸肿大,无不适症状,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0 cm和1.7 cm。镜下见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膨胀性生长,瘤细胞呈微囊、网状、实性、漩涡状、条索状等多种形态,与玻变纤维不同比例混合。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较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β-catenin(核染色)、CD10及CD99,不表达性索-间质肿瘤标志物(α-inhibin及Calretinin)。二代基因测序示2例均发生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其中1例发生了APC基因突变。2例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术,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和29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睾丸MCST极其罕见,除具有独特的微囊结构外,还具有更宽广的形态表现。发病机制与CTNNB1或APC基因突变有关,导致β-catenin核异常表达,归属性腺肿瘤中的独立病种之一。大多数肿瘤切除后治愈,生物学行为仍需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微囊性间质肿瘤 Β-CATENIN CTNNB1 APC
下载PDF
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大鹏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4期586-587,共2页
目的探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科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诊治的肿瘤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经穿刺活检诊断,随后将所采集组织以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予以诊断,分析特殊染色+免疫组... 目的探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科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诊治的肿瘤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经穿刺活检诊断,随后将所采集组织以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予以诊断,分析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阳性率。结果在本组肿瘤患者经三种特殊染色技术诊断,结果显示Masson染色检测阳性率、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检测阳性率、VG染色检测阳性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经免疫组化技术、特殊染色技术检验,三种特殊染色检验阳性率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肿瘤患者经特殊染色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技术检验的阳性率是100.00%,高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特殊染色检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染色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肿瘤 阳性率 病理鉴别
下载PDF
肺转移性肿瘤113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建波 宋魏 +1 位作者 王媛媛 孙淼淼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979-982,987,共5页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间,113例肺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En 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13例中男性48例(42.5%),女性65例(57.5%),年...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6年间,113例肺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En 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13例中男性48例(42.5%),女性65例(57.5%),年龄9~77岁,平均年龄55岁。胸部CT示,肺内多发结节61例(54%)、单发性结节52例(46%)。原发瘤为乳腺癌31例(27.4%),结直肠癌23例(20.4%),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5例(13.3%),宫颈鳞癌13例(11.5%),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9例(8%),甲状腺癌7例(6.2%),其余15例为尿路上皮癌、胸腺癌,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性肿瘤多表现原发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与原发肿瘤一致。结论:肺是其他器官肿瘤较常见的转移部位,多表现原发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有时易误诊为原发肺肿瘤。结合临床病史、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肺原发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疾病 转移性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真真 张恒伟 +1 位作者 魏冰 崔树德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42-1345,共4页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类裂解硫酸乙酰肝素的糖苷内切酶,通过降解肿瘤细胞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肿瘤扩散和转移。本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应用...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类裂解硫酸乙酰肝素的糖苷内切酶,通过降解肿瘤细胞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肿瘤扩散和转移。本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应用乙酰肝素酶抗体及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12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并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阳性率为65%,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织中MVD值为53.84±13.4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32±8.55)(P<0.01)。②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③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有关,乙酰肝素酶高表达组MVD值大于低表达组(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组化 乙酰肝素酶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下载PDF
肺癌手术方式的临床病理学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许金良 于庆凯 +3 位作者 夏庆欣 务森 刘先本 龙志强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 3 98例肺癌根除性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①癌直接沿近侧支气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侵袭蔓延 ,分别占 9.3 %、2 1.8%与 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 3 98例肺癌根除性肺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①癌直接沿近侧支气管壁粘膜层、粘膜下层或多层面侵袭蔓延 ,分别占 9.3 %、2 1.8%与 68.9%。 96.4%的癌侵袭是发生在距瘤缘 1.5cm以内的管壁上。其侵袭距离与肺癌病理类型、侵袭方式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②癌细胞经转移淋巴结间接侵袭近侧支气管壁外膜或软骨层 2 2例 ,其中N1者侵袭叶支气管壁 3例 ,N2 者侵袭主支气管壁 19例 ,以腺癌为突出 ,尤其低分化腺癌N2 转移率与侵袭率均显著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合理选择肺癌手术方式的病理学原则是确保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 >1.5cm ;即使是周围型肺腺癌 ,也应重视淋巴结转移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并主动清除同侧肺门及上、下纵隔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手术方式 病理学 手术治疗 病理类型 侵袭方式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金良 于庆凯 +3 位作者 务森 高宗人 龙志强 乔思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3 98例肺癌患者施行根除性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 ,对其中 160例N2 肺癌的 3 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肺癌N2 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 ,...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肺癌纵隔淋巴结 (N2 )转移的特点。方法 为 3 98例肺癌患者施行根除性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 ,对其中 160例N2 肺癌的 3 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肺癌N2 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 ,分别占 41.2 %、5 8.8%和 2 9.3 %。N2 转移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第 7组淋巴结 ,占 48.8% ,其次是第 4、3、5组淋巴结 ,分别占 45 .6%、3 1.3 %和 2 5 .6% ;而且N2转移分布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主支气管壁的侵袭是N2转移的又一特点 ,尤以腺癌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除切除 ,必须主动、系统地清除同侧胸腔肺门及上、下纵隔淋巴结 ,并应重视转移淋巴结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 转移 清除术 病理
下载PDF
食管癌DNA倍体及增殖活性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玉光 张瑞祥 +2 位作者 巴玉峰 赵婷茹 许金良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DNA含量(DI)、合成期细胞比例(SPF)、增殖指数(PI)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98例新鲜食管癌组织细胞的DI、SPF、PI值,研究其和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1)异倍体率、DI、SPF、PI等指标在以...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DNA含量(DI)、合成期细胞比例(SPF)、增殖指数(PI)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98例新鲜食管癌组织细胞的DI、SPF、PI值,研究其和食管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1)异倍体率、DI、SPF、PI等指标在以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等病理特征为分组对象的各组间没有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食管组织淋巴结阳性组的SPF明显大于淋巴结阴性组(P=0.03)。结论(1)食管组织一旦癌变后其细胞DNA的改变和临床分期等病理指标没有明显关系;(2)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食管癌组织合成期细胞比例(SP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流式细胞术 DNA倍体 增殖活性 病理
下载PDF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原发性腺癌组织病理学研究Ⅰ.食管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永幸 乔思杰 +5 位作者 沈琼 裘宋良 宋明清 阎爱华 任秀花 傅怀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4年第4期295-299,共5页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近15年(1980~1994)病理确诊的7364例食管癌中,其中食管原发性腺癌(PEA)239例,占3.25%。通过对239例PEA手术标本(包括早期癌20例,其余为中、晚期癌)切片系统观察,指...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近15年(1980~1994)病理确诊的7364例食管癌中,其中食管原发性腺癌(PEA)239例,占3.25%。通过对239例PEA手术标本(包括早期癌20例,其余为中、晚期癌)切片系统观察,指出中国食管癌高发区PEA主要起源于食管固有腺体的各级导管部分。PEA的病理组织学可分6型:腺导管癌(109例)、腺鳞癌(54例)、腺样囊性癌(29例)、粘液表皮样癌(20例)、基底细胞样癌(15例)、胃型腺癌(12例)。每型的组织图象及预后均各有特点,提示PEA组织学再分型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原发性 腺癌 病理组织学 组织类型
下载PDF
肺癌经支气管壁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金良 于庆凯 +3 位作者 夏庆欣 务森 刘先本 龙志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1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向近侧支气管壁侵袭与向纵隔内侵袭的规律。方法 :对 15 1例中心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与 16 0例N2 肺癌的 3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癌细胞沿管壁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索不同组织类型肺癌向近侧支气管壁侵袭与向纵隔内侵袭的规律。方法 :对 15 1例中心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近侧支气管与 16 0例N2 肺癌的 35 2组纵隔转移淋巴结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癌细胞沿管壁粘膜下层或多层面直接侵袭是肺癌扩延的主要方式 ,96 6 %的癌侵袭发生在距瘤缘 1 5cm以内的管壁上 ,其侵袭距离与病理类型、侵袭方式及TNM分期因子相关。肺癌N2 转移可呈现单组、多组和跳跃式转移 ,其分布最密集的部位依次是第 7、4、3、5组淋巴结 ,N2 转移率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转移淋巴结对支气管壁的侵袭也是癌扩延不容忽视的形式 ,尤以腺癌为突出。结论 :为获得根除性切除 ,支气管切端距瘤缘的安全界限原则上应超过 1 5cm ;并应重视转移淋巴结对支气管壁的侵袭性 ,必须主动、系统清除同侧胸腔肺门及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支气管 侵袭 纵隔淋巴结 病理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春苗 黎海亮 付怀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7期741-742,共2页
关键词 胰腺 假乳头状瘤 实性 计算机体层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明阁 李旭 +2 位作者 冯稳 宋魏 于庆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9期40-42,共3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不同的分子亚型的病理学特征表现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分子亚型分为Luminal B、Luminal A、三阴性型、HER-2过表达型4组,对比分析4组临床特征与预后治疗效果情况... 目的探究乳腺癌不同的分子亚型的病理学特征表现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分子亚型分为Luminal B、Luminal A、三阴性型、HER-2过表达型4组,对比分析4组临床特征与预后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4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对比均存在差异;且三阴性型、HER-2过表达型淋巴结转移现象明显(P<0.05)。4组患者在手术1年后的生存率对比,Luminal B、Luminal A生存率较高(P<0.05)。结论乳腺癌不同的分子亚型的病理学特征表现存在明显区别,且治疗预后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亚型 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真菌性角膜溃疡21例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怀平 王印其 王俊英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146-147,共2页
近年来,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明显增多,受到眼科界的重视。本文对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角膜形态学改变较为典型标本取自穿... 近年来,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明显增多,受到眼科界的重视。本文对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角膜形态学改变较为典型标本取自穿透角膜移植术中。将病变角膜组织贴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 真菌性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河南省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布及基因分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庆欣 魏冰 +1 位作者 卢红梅 冯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49-1751,共3页
目的探讨河南省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分布及其基因分型。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导流杂交法检测河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2 273例就诊患者HPV DNA,并对其亚型感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 273例女性患者共检出HPV阳性951... 目的探讨河南省宫颈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分布及其基因分型。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导流杂交法检测河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2 273例就诊患者HPV DNA,并对其亚型感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 273例女性患者共检出HPV阳性951例,阳性率为41.84%(951/2 273);HPV-16阳性率29.17%(663/2 273),感染类型在各年龄组间呈单峰分布,感染率与宫颈病变的危险度呈正比。结论河南省HPV感染亚型主要是HPV 16型,高危型HPV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的级别增高呈上升趋势,在25~50岁间呈高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分布
下载PDF
9例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燕 赵明 +2 位作者 姚志华 杨树军 马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5期34-36,3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中枢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现形态均一的小圆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部... 目的探讨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中枢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现形态均一的小圆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部分病例可见典型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CD99、Syn、NSE、GFAP呈高表达状态。结果9例患者中2例因侵犯脑室造成脑积水,术后即出现死亡;5例患者仅采取单纯手术切除,患者均在半年内死亡;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复发,后应用放射治疗,存活时间10个月;1例发生在椎管内,术后1个月复发,加用化疗5周期,随访2年,至今存活。结论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具有一定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展迅速,预后极差,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下载PDF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并发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惠 李秀荣 马安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1-202,205,共3页
To study factors relative to complications in internal ilia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is metho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Seldinge... To study factors relative to complications in internal ilia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is metho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Seldinger′s catheterization method was used in 61 cases carrying on catheterization via internal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RESULTS 8 cases suffered from complications in 61 patients.The percentage of complications was 8.5% in this series,including 2 cases of breech dermonecrosis,1 case of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1 case of large hematoma and 4 cases of vulva,breech and lower extremity edema.CONCL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 with internal ilia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controlling some relative fact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髂内动脉 栓塞疗法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氟达拉滨联合瘤苗抗肿瘤生物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柴晓菲 高全立 +1 位作者 许林平 买玲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6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对小鼠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同时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方法氟达拉滨或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10只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相对量。氟达拉滨或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10只小鼠,4d后用丝裂霉素灭活的肿瘤...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对小鼠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同时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方法氟达拉滨或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10只小鼠,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相对量。氟达拉滨或生理盐水分别腹腔注射10只小鼠,4d后用丝裂霉素灭活的肿瘤细胞免疫小鼠,观察小鼠抗肿瘤的能力(观察肿瘤发生率和出瘤时间);用乳酸脱氢酶杀伤实验进一步验证氟达拉滨可增强CTL的杀伤活性。结果氟达拉滨组CD4+CD25+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150±0.256)%,对照组为(1.488±0.270)%,氟达拉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氟达拉滨+接种瘤苗组、生理盐水+接种瘤苗组、氟达拉滨+未接种瘤苗组和生理盐水+未接种瘤苗组小鼠第13天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30%、50%和70%,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达拉滨+接种瘤苗组、生理盐水+接种瘤苗组、氟达拉滨+未接种瘤苗组和生理盐水+未接种瘤苗组小鼠分别在接种后第13天、第10天、第8天和第5天发现出瘤现象;对照组的肿瘤生长曲线较为陡直,氟达拉滨组的生长曲线较为平缓。氟达拉滨联合瘤苗接种组和单纯瘤苗接种CTL的活性分别为24.425±13.544和17.575±10.26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氟达拉滨降低CD4+CD25+Treg细胞,使其抗肿瘤免疫作用增强,联合接种灭活瘤苗进一步增强抵抗肿瘤攻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疫苗 生物疗法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