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
1
作者 蒋乐文 曹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54眼)PDRⅤ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54眼)正常志愿者作为... 目的观察和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54眼)PDRⅤ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54眼)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应用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两组均行裂隙灯、验光、眼压、眼底等常规眼部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同时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P1波、N1波5环、4个象限(鼻上象限、鼻下象限、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等。结果观察组患眼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2.9±127.6)μm和(263.8±27.3)μm,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37.6±18.5)μm,观察组患眼术后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的1环、2环、鼻上象限、鼻下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3环、4环、5环、颞下象限、颞上象限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术前和术后5环和颞上象限的P1波振幅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1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环、4环、5环的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鼻下象限、颞下象限P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1环的N1波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N1波振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N1波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患者可显著改善视网膜的感光和传导功能,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而达到部分改善视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多焦视网膜电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