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庆福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1年第7期53-55,共3页
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它实质上是一场教育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 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它实质上是一场教育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批判性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其善于独立思考;四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避免思维的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教学改革 转变观念 独立思考
下载PDF
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测度及动态演化分析
2
作者 张亚军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改进距离协同模型,全方位测度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并就其动态演化和收敛性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改进距离协同模型,全方位测度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并就其动态演化和收敛性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四大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势头最强,中部、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增幅最小;各省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表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呈现出波浪式特点;全国及四大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水平均具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基于此,提出完善“双链协同”服务体系、打造资源要素共享平台、建立区域利益联结机制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产业链 创新链 空间收敛
下载PDF
课程思政重在协同育人——寓价值观引导于微观经济学教学
3
作者 金帆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既有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的问题,又有因“贪多求全”“用力过猛”模糊课程属性的问题。为更好地实...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既有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的问题,又有因“贪多求全”“用力过猛”模糊课程属性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微观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基于课程思政实施逻辑、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要寓价值观引导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同时,需要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合作交流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路径与方法,健全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价值观 微观经济学 协同育人
下载PDF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刍议
4
作者 李明英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4期83-85,共3页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针对河南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需求供应不足、结构质量不...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针对河南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需求供应不足、结构质量不合理等问题,应做大做强优势高校,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大力引进拔尖人才,优化人才扎根环境,让河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匹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国家中心城市 河南高等教育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汉飞 吴童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6,共11页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各个收入水平点的农村家庭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即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各个收入水平点的农村家庭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即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金融素养存在调节效应。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投入,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同时要加强数字基础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普及工作,化解他们由于不了解而不敢使用或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现实尴尬困境,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民收入 异质性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及其超越 被引量:4
6
作者 宋爱忠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87,共12页
悬置现实生产关系,抽象地或静态地从教育功用、知识类型和教育地位等维度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知识论意义上的区分,很难揭示其真相。在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矛盾并非源于知识本身具有的内在对抗或断裂,而是劳... 悬置现实生产关系,抽象地或静态地从教育功用、知识类型和教育地位等维度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知识论意义上的区分,很难揭示其真相。在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矛盾并非源于知识本身具有的内在对抗或断裂,而是劳动异化及其症候在教育部门呈现的结果。通识教育旨在巩固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具有的自由劳动的本质属性,呈现出强烈的“为我”性;专业教育受到教育者之外的他者的利益和力量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为他”性。两种教育对立的实质,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这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环节的体现。两者对立的最终超越,只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那时“为我”的劳动直接等于“为他”的劳动,从而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的“为我”性与专业教育的“为他”性的对立也随之消亡,人类会在自己教育旗帜上写下“自由全面教育”的动人篇章。当然,专业教育的扬弃与专业教育的发展本身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当下阶段,处理好两种教育的关系,重点在于创设逐步消除异化的社会客观环境,并不断增加受教育者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而非主要为受教育者构建某种“普遍性知识+特殊性知识”的课程体系,虽然这一构建也是值得选择的常见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异化 自由全面教育
下载PDF
中西古代平等观之比较——以平等思想的两次发展高潮为线索
7
作者 张辉 高景柱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126-135,147,共11页
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对平等的追求,针对“何为平等”以及“如何平等”的探讨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西古代平等思想在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明清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两次发展高潮,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基于对“道”... 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对平等的追求,针对“何为平等”以及“如何平等”的探讨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西古代平等思想在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明清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两次发展高潮,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基于对“道”与“质料”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一种相对朴素的同等观;因这种同等观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思想家转而将目光聚焦在理想的均等观上,并在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整体平等观与个人至上的程序平等观的理论分野。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平等思想只是一种精神层面难以实现的社会期待,而忽略了其对人类平等思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也有人主张古代西方平等观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平等观对促进人性、伦理、经济、权利等方面的现实平等做出了更大贡献。实际上一旦将研究视野困于文艺复兴之后全面变革的西方社会体系与东方古国较为稳定的封建体系的背景之中,对中西古代平等观的评价就难以展现问题全貌。本文尝试跳出以西方为主的平等话语体系和固化思维模式,从朴素的同等观、理想的均等观和早期的平等观三个方面对中西古代平等观进行再认识,并提出古代中国平等观并非脱离现实的精神诉求,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独具中国哲学智慧的完整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平等观 地域特征 中西比较 发展高潮
下载PDF
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探析
8
作者 杨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41期161-164,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极易产生价值错位或价值偏移等问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为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因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极易产生价值错位或价值偏移等问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为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下,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整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养
下载PDF
浅谈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创新创富的心理认知训练
9
作者 杨翠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2期72-74,共3页
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要想跟上这一崭新时代的发展,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富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创新创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高层次价值需求的过程。创新... 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要想跟上这一崭新时代的发展,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富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创新创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高层次价值需求的过程。创新创富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心理认知训练,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富实践活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更是个体不断追求真理、正义、善和美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大学生 创新 创富 心理认知
下载PDF
大学生嫉妒心理及其自我干预探析
10
作者 杨翠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6期69-71,共3页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嫉妒心理感知的强弱程度通常与一个人所处的成长背景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以及自我的“三观”认知、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等主观因素有关。嫉妒心理因形式和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其消极因素往往产生危...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嫉妒心理感知的强弱程度通常与一个人所处的成长背景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以及自我的“三观”认知、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等主观因素有关。嫉妒心理因形式和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其消极因素往往产生危害性后果。大学生针对自身嫉妒心理必须进行自我干预,遏制嫉妒心理的恶性膨胀,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嫉妒心理 自我干预
下载PDF
创新要素市场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亚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47,共7页
文章采用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考察创新要素市场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要素市场化不仅可直接促进乡村振兴,还可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19.2%;新型... 文章采用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考察创新要素市场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要素市场化不仅可直接促进乡村振兴,还可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19.2%;新型城镇化的中介作用存在明显门槛效应,当某地区新型城镇化率超过门槛值时,创新要素市场化的“牵引效应”占据主导位置,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显著增强;创新要素市场化驱动乡村振兴作用效果随时间渐趋增强,具有长期性。为此,要全面激活创新要素市场,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引导城镇服务延伸乡村,统筹推进城乡互促共荣;发挥数字经济动能,助推数字乡村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要素市场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要素流动
下载PDF
亚文化视阈下当代青年的情感价值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笠萍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7-124,共8页
青年是任何一个国家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那部分,是国家未来的创造者、建设者和领导者。以青年为主体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交互、碰撞中如何避免沦为消费娱乐的符码,又保持其自身独特的创造性和先锋性,这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 青年是任何一个国家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那部分,是国家未来的创造者、建设者和领导者。以青年为主体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交互、碰撞中如何避免沦为消费娱乐的符码,又保持其自身独特的创造性和先锋性,这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思政课要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创新,合理吸收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增强与青年的共情体验,引导青年建构国家认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文化 青年 情感 认同 思政课
下载PDF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问题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晨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程、专业课堂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政主体意识淡薄,思政教育能力和动力不足,限制了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高校应着力转变专业课... 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程、专业课堂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思政主体意识淡薄,思政教育能力和动力不足,限制了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高校应着力转变专业课教师思想观念,增强教师的思政主体意识;健全培训与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课教师 提升 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能力
下载PDF
构建农民美好生活的社会资本路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娇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2,共6页
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农村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更包含精神需要。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构建农民美好生活、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可能路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中的线上社会参与、制度信任和... 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农村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更包含精神需要。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构建农民美好生活、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可能路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中的线上社会参与、制度信任和特殊信任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制度信任、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显著降低农民主观生活压力。总体看来,社会资本的增长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美好生活。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培育社会资本构建农民美好生活的政策建议,包括:丰富社会网络、引导公共参与、提升社会信任、增强互惠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美好生活 生活质量 社会资本 构建路径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创新、贸易开放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亚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60,共6页
文章选取2010-2020年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创新、贸易开放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度在高技... 文章选取2010-2020年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创新、贸易开放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度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进出口开放度存在显著负向部分中介效应,引进外资开放度存在显著正向部分中介效应;贸易开放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当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较高时,进出口开放度和引进外资开放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达到最佳状态。据此,文章提出加强高技术产业创新顶层发展规划设计、制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长效引导机制、逐步放开进出口与外资引进限制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创新 贸易开放度 中介效应 门槛模型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多治理主体价值和利益冲突解决的整合思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笠萍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9-51,共3页
多治理主体之间不同价值和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治理主体的价值目标不同,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导向不同,不同治理主体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同。解决多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应通过理念的建构达成价值共识,通过资源的协调达成利益共识,通过信... 多治理主体之间不同价值和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治理主体的价值目标不同,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导向不同,不同治理主体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同。解决多治理主体之间的冲突,应通过理念的建构达成价值共识,通过资源的协调达成利益共识,通过信息的公开达成制度共识,通过行动的合作达成发展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治理主体 价值 利益 冲突 整合 政府 市场 社会
下载PDF
现代治理工具的类型及运用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笠萍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4-56,共3页
现代治理工具根据强制性程度不同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根据工具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我国政府机关在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从治理工具的使用方式看,有的政府部门... 现代治理工具根据强制性程度不同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根据工具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我国政府机关在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从治理工具的使用方式看,有的政府部门过分依赖强制性工具;从治理工具的使用目的看,一度以GDP为导向;从治理工具的使用主体看,治理主体相对单一。运用好现代治理工具,要了解各治理工具的优缺点,综合协调搭配运用不同工具;要始终坚持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放在首要位置;要把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发挥公民表达机制的作用;要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并且采用多元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现代治理工具 强制性工具 社会化手段 公共利益 伦理道德
下载PDF
单位员工心理距离产生的诱因及化解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于华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76-78,共3页
单位员工产生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多样化,心理认知差异化;单位文化发展滞后,信任文化建设不足;单位人际环境复杂,各方需求不一。构建良好单位氛围,缩短员工间心理距离,具体而言,应重视信任培育,创建良好社会信任环境;用互联... 单位员工产生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多样化,心理认知差异化;单位文化发展滞后,信任文化建设不足;单位人际环境复杂,各方需求不一。构建良好单位氛围,缩短员工间心理距离,具体而言,应重视信任培育,创建良好社会信任环境;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单位信任文化建设,构建单位命运共同体;用区块链思维重塑信任关系,改善单位人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员工 心理距离 解释水平 心理优势 信任习惯
下载PDF
影响单位人际信任的组织亚文化及其管控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如娟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6,共3页
组织亚文化容易引发单位人际信任危机,主要有漫天许诺、敷衍搪塞、夸赞吹捧、滋事造谣等表征,会引发人际信任危机,削弱单位整体软实力。领导者应当塑造积极健康的组织主流文化,建立健全各项约束奖惩举措,推进组织信任修复机制建设,以有... 组织亚文化容易引发单位人际信任危机,主要有漫天许诺、敷衍搪塞、夸赞吹捧、滋事造谣等表征,会引发人际信任危机,削弱单位整体软实力。领导者应当塑造积极健康的组织主流文化,建立健全各项约束奖惩举措,推进组织信任修复机制建设,以有效管控组织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单位人际信任 组织亚文化 管控
下载PDF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保红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第6期63-66,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本文也将目光集中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阐释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因,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应当秉承的原则,并分析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工作 策略分析 方案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