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像做课题一样研究教学——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微研究”实践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常立钢 《基础教育课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3,共6页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教研活动中存在“教学缺研究,课题缺实效”的问题。如何让课题服务于教学?如何让教学走向研究?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将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有效结合的路径。通过对教育科学课题申报书和结题报告的有效整合,可以探索出一种...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教研活动中存在“教学缺研究,课题缺实效”的问题。如何让课题服务于教学?如何让教学走向研究?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将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有效结合的路径。通过对教育科学课题申报书和结题报告的有效整合,可以探索出一种运用课题思路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样式——课堂教学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研究结构 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 教研
下载PDF
如何在“平铺直叙”中增加课的深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课反思
2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2年第1期61-62,共2页
教学片段A:[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出示一道判断题:"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师:谁来判断一下,这道题是对还是错?(学生比较安静)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出判断?(学生还是比较安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 教学片段A:[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出示一道判断题:"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师:谁来判断一下,这道题是对还是错?(学生比较安静)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出判断?(学生还是比较安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能不能把4x看成两个外项的积?(老师边写边板书:4∶=∶x)那么,3y就是两个——生:内项的积(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课 判断题 老师 教学片段 想一想 平铺直叙 练习环节 安静
下载PDF
数学老师的仁爱之心
3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第12期1-1,共1页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有”之一就是要“有仁爱之心”。所谓“仁爱”,百度百科上说是“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数学老师素来给人的感觉是“脸绷得紧紧的”“很严肃”“不...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有”之一就是要“有仁爱之心”。所谓“仁爱”,百度百科上说是“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数学老师素来给人的感觉是“脸绷得紧紧的”“很严肃”“不是对就是错”,好像不太爱谈“感情”。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具有仁爱之心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老师 仁爱 北京师范大学 “四有” 总书记 习近平 感情 教师
下载PDF
激发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在“应用”能力维度上的表现——“相遇问题”一课观课反思
4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第12期67-69,共3页
师:认真观察图中的信息(如图1),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生:相向而行。生:相遇。师:两个人都是在9:00出发的,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关键词“同时”。对这三个关键词,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我现在让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学生演示:两个学生站在... 师:认真观察图中的信息(如图1),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生:相向而行。生:相遇。师:两个人都是在9:00出发的,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关键词“同时”。对这三个关键词,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我现在让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学生演示: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边,分别代表小林和小云从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师:他们演示得怎么样?生:(齐)好!师:(追问)此时如果小林走了2分钟的话,小云会走多长时间?生:也是2分钟。师:对,“同时”的意思,就是他们俩用的时间相同。师:这个总路程是两个人共同走完的,这里面有什么等量关系?生:两人路程相加就是总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认知 “相遇问题” 激发 观课 维度 能力 应用 关键词
下载PDF
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发言——“比例的基本性质”观课反思
5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第3期53-54,共2页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在喋喋不休,而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原因何在呢?我们借下面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教学片段: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同学们,请你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关键词 比例 性质 学生 课堂 观课 教学片段 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
下载PDF
《小学教学》助我成长——我的成长之路
6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第12期61-62,共2页
当我敲下这个题目时,不禁心生感慨,眼角湿润。《小学教学》会给数以万计的教师以启发和帮助,但是,没有哪个读者能比我更受益、感受更深刻。2006年,我通过招教考试来到省城郑州教学。虽然之前已经从教11年,但我对组织教学还是懵懵懂懂,... 当我敲下这个题目时,不禁心生感慨,眼角湿润。《小学教学》会给数以万计的教师以启发和帮助,但是,没有哪个读者能比我更受益、感受更深刻。2006年,我通过招教考试来到省城郑州教学。虽然之前已经从教11年,但我对组织教学还是懵懵懂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我想改变一下课堂的活力,但苦于没有方法。突然有一天,我在翻阅《小学教学》(当时叫《小学青年教师》)时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已经忘记了,但是内容至今记忆犹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学 成长之路 《小学青年教师》 课堂气氛 组织教学 学生参与 考试 文章
下载PDF
是“齐头并进”,还是“各有发展”——“搭配中的学问”一课观课反思
7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2年第6期54-55,共2页
课堂片段A:(出示: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2页例2。如图1)师:如果1件上装搭配1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大家猜猜看。生1:6种。师: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吗?生2:6种,因为2乘3得6……师:(打断生2发言)先别慌着说,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 课堂片段A:(出示: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2页例2。如图1)师:如果1件上装搭配1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大家猜猜看。生1:6种。师: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吗?生2:6种,因为2乘3得6……师:(打断生2发言)先别慌着说,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好不好?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上装和下装的图片,动手摆一摆、搭一搭,看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搭配方法 观课 下装 课堂片段 齐头并进 摆一摆 上装
下载PDF
书上题目巧“变脸” 评价内涵自然“丰”
8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第2期22-23,共2页
对于教材上司空见惯的题目,命题时是否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改变,从而增加评价的内涵呢?带着这个想法,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有效引导审题一部分学生解题时倾向于模仿课本,见到讲过的题就会做,见到陌生的题就放弃,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没... 对于教材上司空见惯的题目,命题时是否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改变,从而增加评价的内涵呢?带着这个想法,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有效引导审题一部分学生解题时倾向于模仿课本,见到讲过的题就会做,见到陌生的题就放弃,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不会主动地整理信息,不会从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信息。因此,针对教材(指人教版教材,下同)中一些信息量大的题目,为避免学生背题、记题,养成固定的思维习惯,同时对学生的审题有一定的引导,可以做如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脸” 评价 人教版教材 整理信息 解决问题 思维习惯 学生 信息量
下载PDF
夯实编制过程 增进意义理解——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观课反思
9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第12期55-56,共2页
教学片段:师:(出示图1)同学们,图中是不是有9条龙舟?(生:是)每条龙舟上是不是有9个人?(生:是)9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图2)小袋鼠跳1格,表示一条龙舟上的9个人;跳2格,就表示两条龙舟上的人数,... 教学片段:师:(出示图1)同学们,图中是不是有9条龙舟?(生:是)每条龙舟上是不是有9个人?(生:是)9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图2)小袋鼠跳1格,表示一条龙舟上的9个人;跳2格,就表示两条龙舟上的人数,谁知道是多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龙舟 意义理解 观课 教学片段 编制过程 二年级上册
下载PDF
从“统得过死”到“放得过开”,再到“收放自如”——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为例
10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第12期63-66,共4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请看(出示例1),这道题已知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如何列式?
关键词 整数 分数 教学 同学 板书 学习
下载PDF
“拨钟表看看”,可以吗——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练习课教学有感
11
作者 常立钢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第11期35-36,共2页
教师出示:某小学节目表演从8:30开始,到9:20结束,一共进行了()。(1)1时50分(2)1时10分(3)50分师:想一想,算一算,你选几?生:我选(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我用9时减去8时等于1时……(学生说不清楚,吞吞吐吐)师:我来说,你是不是这样... 教师出示:某小学节目表演从8:30开始,到9:20结束,一共进行了()。(1)1时50分(2)1时10分(3)50分师:想一想,算一算,你选几?生:我选(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我用9时减去8时等于1时……(学生说不清楚,吞吞吐吐)师:我来说,你是不是这样想的?先用9时-8时=1时,再用30分-20分=10分,最后用1时+10分=1时10分,是吗?师:大家看,能这样倒过来减吗?生:不能(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师:好,有学生说能,它们不够减就倒过来减,比如,2-5不够减,能用5-2吗?生:(齐)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节目表演 三年级上册 想一想 练习课教学 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