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南支新浏河沙的演变过程 被引量:4
1
作者 茅志昌 郭建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 根据长江口南支下段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宝山南、北水道的形成发育过程分析,落潮流北偏,河道放宽率较大、沉积物抗冲性差以及丰富的物质来源是形成浏河口外主槽内浅滩沙洲的主要原因。在落潮流控制下,新浏河沙、新浏河沙包以125°方向朝下游移动。自2004年以来,新浏河沙包北冲南淤趋势加剧,增加了南、北港分流口河段的不稳定性,为确保宝山南、北水道10m以上水深,对新浏河沙包实施动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新浏河沙 河床演变
下载PDF
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宁 贾建军 +3 位作者 蔡廷禄 刘毅飞 彭欣 汪亚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第12期76-81,共6页
海洋功能区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回顾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结合笔者编制浙江省市县级(区域性)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实践,发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现行《省... 海洋功能区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回顾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结合笔者编制浙江省市县级(区域性)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实践,发现《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现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和《浙江省市县级(区域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的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存在不一致和模糊之处,其编码方式也有改进和优化的空间。据此提出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体系及其编码的优化建议,希冀为下一轮海洋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编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功能区划 海域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物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晁海娟 高建华 +3 位作者 贾建军 张晨晨 郭俊丽 薛成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7-242,共6页
2013~2015年,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采集表层底质样品112个,进行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测定,得到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2006年的数据对比,观察TOC、TN和有机碳δ... 2013~2015年,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区采集表层底质样品112个,进行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有机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测定,得到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2006年的数据对比,观察TOC、TN和有机碳δ^(13)C的空间变化。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的长江水下三角洲和南部的浙闽内陆架沉积区两部分,结果表明:TOC和TN在北部由陆向海先升高后降低,在浙闽内陆架沉积区表现为向海增加,并在122°~123°E范围内的29°N附近出现高值;有机碳δ^(13)C由陆向海变轻,且在长江水下三角洲比浙闽内陆架沉积区要低,变化较南部慢;2006年和2015年的数据对比表明,近年来,TOC和TN降低,有机碳δ^(13)C变轻,碳氮元素的空间分布更加均一,这些变化在123.5°E以西的长江口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TOC 有机碳δ^13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