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近新课标 领悟新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认识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覃觅 《河池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62-64,共3页
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思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 评价体系 课程理念
下载PDF
论“五四”以来中国散文观念的形成与嬗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韦器閎 《河池师专学报》 1995年第1期1-15,共15页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现当代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当代...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现当代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文学性散文)观念的形成与膻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简要归纳,力图从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现当代散文观念和散文理论的得失,并进而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本质、审美功能和艺术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散文观念 形成 嬗变 "五四"运动 本质 审美功能 艺术特征 散文理论
下载PDF
论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原罪与赎罪意识 被引量:3
3
作者 席战强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36-38,46,共4页
贵族地主阶级的荒淫、冷酷、不人道,是19世纪俄国社会之原罪,而贵族地主通过自身道德完善、爱人如己,则可赎回自身及本阶级的罪恶,这是托尔斯泰的原罪与赎罪意识,也是他一生痛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内省的结果,并且贯穿其整个创作。... 贵族地主阶级的荒淫、冷酷、不人道,是19世纪俄国社会之原罪,而贵族地主通过自身道德完善、爱人如己,则可赎回自身及本阶级的罪恶,这是托尔斯泰的原罪与赎罪意识,也是他一生痛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内省的结果,并且贯穿其整个创作。原罪意识使他在创作中清醒、真实、不加粉饰地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赎罪意识则是他对消除社会丑恶,实现理想社会的探索,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可简单地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原罪意识 赎罪意识 文学创作 俄国 十九世纪 贵族地主阶级
下载PDF
论东西小说的创作技巧 被引量:3
4
作者 温存超 《河池师专学报》 1994年第4期67-71,53,共6页
关键词 东西方 小说 创作技巧 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生存体验的隐喻话语──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之惊鸿一瞥 被引量:2
5
作者 廖学新 《河池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生存体验 隐喻 东西 《没有语言的生活》 小说
下载PDF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对汉族文学的吸收与自我创造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存超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31-35,共5页
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受汉族文学之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汉族文学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和融化,并进行自我创造。
关键词 壮族 民间叙事长诗 汉族 文学 自我创造 民间文学 内容 形式
下载PDF
论庐隐散文的思想情致
7
作者 谭为宜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57-61,共5页
在以往的文学评论中 ,对庐隐的作品评价基本上是定格在茅盾先生的“作品是以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为主题”的观点上。这一评价是不全面的。庐隐的散文展示了她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表现了她由此而生发的对于人生美... 在以往的文学评论中 ,对庐隐的作品评价基本上是定格在茅盾先生的“作品是以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为主题”的观点上。这一评价是不全面的。庐隐的散文展示了她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表现了她由此而生发的对于人生美与艺术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隐散文 思想情致 生活层面 人生美 艺术美
下载PDF
两周教育之特点及联想
8
作者 杨汝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年第3期11-18,共8页
关键词 周代教育 学校教育 《周礼》 文武兼备 春秋战国时期 牧野大战 教育改革 六艺教育 《黄帝内经》 天癸至
下载PDF
淘尽沙石觅真金——《关睢》主题重建
9
作者 王卓 《河池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50-53,共4页
作为《诗经》第一篇、“国风”之首的《关睢》,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对它的解读的形式不谓不多,仅就其主题而言,就有了“赞美说”、“讽谏说”、“爱情说”等诸种说法。本支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内容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此三种说法进行... 作为《诗经》第一篇、“国风”之首的《关睢》,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对它的解读的形式不谓不多,仅就其主题而言,就有了“赞美说”、“讽谏说”、“爱情说”等诸种说法。本支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内容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此三种说法进行了辨驳,从而得出《关睢》主题的新意义,即对“美”的渴望、向往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睢 文学作品 真金 《毛诗序》 解读者 讽谏诗 艺术描写 三家诗 杨赐 《诗集传》
下载PDF
叶灵凤小说美学意义刍议
10
作者 谭为宜 《河池师专学报》 1997年第4期38-42,共5页
本文从美学意义的角度对叶灵凤的情爱小说进行赏析,并对叶灵凤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叶灵凤 小说 情爱 人性美 艺术美 现代文学
下载PDF
追求与失落——从阿乐哥与奥列宁形象比较看普希金与托尔斯泰早期思想探索
11
作者 卢伟萍 席志强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师名垂后世: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的顶峰”的托尔斯泰.两位文学大师分属于俄国文学“黄金时期”的两端,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真理的追求者.然终其一生,普... 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师名垂后世: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的顶峰”的托尔斯泰.两位文学大师分属于俄国文学“黄金时期”的两端,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真理的追求者.然终其一生,普希金仅仅在发现了“多余人”之后便倒在枪口之下,托尔斯泰则以“仟悔贵族”身份带着迷惘出走而逝于旅途客站,追求与失落便成了两位文学大师的起点与归宿.而作为文学家,两位大师均以其不朽的艺术形象纪录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轨迹.这里,本文就普希金与托尔斯泰的早期名作《茨冈》与《哥萨克》中的两位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其“同质”与“异趣”,并从中对普希金与托尔斯泰早期思想探索进行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普希金 早期思想 列宁 形象比较 上流社会 哥萨克 贵族阶级 十二月党人起义 茨冈人
下载PDF
先秦诸子宣传艺术及其现实意义
12
作者 蒙应 甘安顺 《河池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56-62,125,共7页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宣传艺术 现实意义 儒家 道家 墨家 思想宣传
下载PDF
从文化差异看章马之恋的悲剧走向──读《绿化树》
13
作者 梁庆东 《河池师专学报》 1995年第1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悲剧 《绿化树》 小说 章永Ling 马缨花形象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孤独与死亡及其他──《丛林中的死亡》与《祝福》平行比较
14
作者 席战强 《河池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23-27,共5页
舍伍德·安德森的《丛林中的死亡》与鲁迅的《祝福》都取材于社会底层不幸妇女的悲剧性命运,都塑造了相似的妇女形象,营造了忧郁与悲凉的世界,揭示了孤独与死亡的主题,而且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现手法达到真实感人的客观效应。... 舍伍德·安德森的《丛林中的死亡》与鲁迅的《祝福》都取材于社会底层不幸妇女的悲剧性命运,都塑造了相似的妇女形象,营造了忧郁与悲凉的世界,揭示了孤独与死亡的主题,而且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现手法达到真实感人的客观效应。社会背景的相似性与作家的文学使命感的一致性使两篇小说结成一对异国姐妹,但由于中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两篇小说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中的死亡》 《祝福》 比较 相似性 差异性 鲁迅 舍伍德·安德森 小说
下载PDF
也谈李商隐的《锦瑟》诗
15
作者 蓝柯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39-41,共3页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关键词 李商隐 《锦瑟》 咏瑟 悼亡 自伤 诗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波澜壮阔 旖旎多姿─—漫评《白鹿原》
16
作者 唐汝青 《河池师专学报》 1995年第1期94-99,共6页
《白鹿原》被誉为代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白》进行评述:(一)思想内容深邃厚重,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设置了六个境遇,描述地处关中平原的白... 《白鹿原》被誉为代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白》进行评述:(一)思想内容深邃厚重,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设置了六个境遇,描述地处关中平原的白鹿原,在历史艰难的蜕变期中,上演了一出出斑澜多彩、触目惊心的活剧;(三)人物性格复杂多变,本文分析了具代表性的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人物性格特征内涵;文章最后略评《白》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小说 文学评论 白嘉轩形象 性格 田小娥形象 黑娃形象
下载PDF
人性的尴尬──《蚂蚁》与《军规》误读
17
作者 廖学新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37-39,共3页
本文旨在比较卡尔维诺的《阿根廷蚂蚁》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现》在表现人性方面某种深层的共通性,品味他们对人性的反讽性思考。
关键词 小说评论 人性 意大利 美国 《阿根廷蚂蚁》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下载PDF
科研与教学散论
18
作者 杨汝福 《河池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强调高校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 ,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就教学和科研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略的议论。
关键词 高校 教育改革 科研方法 教学规律 教学任务 学术研究
下载PDF
符号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古典文学艺术(中)──意象的生成与存在的类型
19
作者 陈开勇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30-36,共7页
本文旨在在传统文化中分析古典文学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完成于创作主体,然后落实于特定的文体(这一方面另文分析)。文本意象展示为天地自然意象、人心营构之象、社会人事意象、无象之象,而在文化精神的渗透、导引之下,它... 本文旨在在传统文化中分析古典文学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完成于创作主体,然后落实于特定的文体(这一方面另文分析)。文本意象展示为天地自然意象、人心营构之象、社会人事意象、无象之象,而在文化精神的渗透、导引之下,它们呈现出向人文、虚象演进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艺术 意象生成 人文意象
下载PDF
愚昧时代的抗争──评王小波《黄金时代》
20
作者 欧造杰 《河池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王小波 《黄金时代》 小说评论 创伤形式 叙事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