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忠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667-667,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巴曲酶 疗效观察 治疗 2004年1月 2002年1月 复方丹参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忠强 吴涛 +1 位作者 于红涛 何锦照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0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2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3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给予TA化疗方...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2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3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给予TA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20mg/(m2·d),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40mg/(mz.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9_3%、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9.8%、8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未缓解率为19.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是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权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效果 剂量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何锦照 《中外医疗》 2010年第32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以下简称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与急性期癫痫发作及局部病灶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至2005年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且存活的1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其中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53例,分析急性期有否癫痫发作及头颅MRI...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以下简称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与急性期癫痫发作及局部病灶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至2005年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且存活的1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其中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53例,分析急性期有否癫痫发作及头颅MRI特点。结果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患者中大部分急性期有癫痫发作,并且急性期头颅MRI多见皮质、边缘系统或脑干有局部病灶。结论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患者在急性期多有癫痫发作;皮质、脑干或边缘系统有局部病灶的脑炎患者后遗症期易出现继发性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病毒性脑炎 局部病灶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MicroRNA-143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忠强 吴涛 +1 位作者 于红涛 何锦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1期255-256,共2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4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7例,同时入选在我住院治疗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的非白血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Micr... 目的探讨MicroRNA-143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7例,同时入选在我住院治疗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的非白血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MicroRNA-143表达情况,以及白血病组患者经治疗后MicroRNA-14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白血病组患者其MicroRNA-14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MicroRNA-143表达水平在白血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型、基因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入选白血病患者经化治疗后MicroRNA-143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oRNA-143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发生、发展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做出有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骨髓细胞 表达 临床意义 MicroRNA-143
下载PDF
伊曲康唑应用于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忠强 马国奋 +1 位作者 朱敏真 陈红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9期2839-2841,共3页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49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的不同抗真菌药将其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胆75)。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49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的不同抗真菌药将其分为对照组(n=-74)和观察组(胆75)。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400mg/d),观察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200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8.0%、20.0%、94.6%,显著高于对照组(32.4%、16.2%、7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16.2%,观察组发生率为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应用于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白血病 真菌感染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磁共振影像特点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锦照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期198-199,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磁共振影像特点,探讨吞咽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成像特点,分析吞咽障碍与梗死灶部位的关系。结果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双侧...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磁共振影像特点,探讨吞咽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成像特点,分析吞咽障碍与梗死灶部位的关系。结果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双侧多发性脑梗死29.8%(61/205)、脑干梗死23.9%(49/205)、脑叶运动皮层20.0%(41/205)、皮层下白质15.6%(32/205)、内囊1.9%(4/205)、丘脑2.4%(5/205)、基底节6.3%(13/205),其中一侧大脑半球95例,单纯左侧半球50例,单纯右侧半球45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与梗死病灶部位有关,双侧多发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脑叶运动皮层、皮层下白质易出现吞咽障碍,与哪侧半球梗死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吞咽障碍 梗死部位
下载PDF
氨茶碱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
7
作者 蒋爱忠 刘芹香 李金峰 《赣南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1-32,共2页
氨茶碱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蒋爱忠,刘芹香,李金峰(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内二区517000)关键词心脏传导阻滞/药物作用,氨茶碱/药效学,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AMI)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生率在7%~33... 氨茶碱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房室传导阻滞蒋爱忠,刘芹香,李金峰(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内二区517000)关键词心脏传导阻滞/药物作用,氨茶碱/药效学,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AMI)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生率在7%~33%左右。前壁心肌梗塞约为7%,下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传导阻滞 氨茶碱 心肌梗塞 治疗
下载PDF
人凝血复合物诱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8
作者 张忠强 吴涛 +1 位作者 于红涛 何锦照 《医药论坛杂志》 2013年第2期39-40,43,共3页
目的分析人凝血复合物诱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及其评估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河源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脑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为组A、组B及组C,另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组D。应用饱和盐析法提... 目的分析人凝血复合物诱发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及其评估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河源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脑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为组A、组B及组C,另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组D。应用饱和盐析法提取人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DNA扩增仪器扩增凝血酶原基因片段,观察其分型并记录。结果组A患者20210A与对照组组D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RR=6.8768(u=2.6543,P<0.01);组B患者20210A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RR=0.9765(u=1.6422,P>0.05);组C患者20210A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RR=4.1265(u=5.8546,P<0.01)。结论凝血酶原20210G/A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凝血功能亢进,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人凝血复合物的剂量、纯度及激活程度与其致血栓性相关,其评价方法包括体内及体外多种方法,其中非停滞模型试验为目前最佳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复合物 血栓 评估 实验 停滞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