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河源市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敖桢桢 林乐欣 王静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1173-1175,共3页
目的建立河源市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探讨适合该市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模式。方法建立以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为网络中心,河源市共40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通过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 目的建立河源市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探讨适合该市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模式。方法建立以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为网络中心,河源市共40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网络,通过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对新生儿进行转运。结果 2年来共转运409例危重新生儿,且无1例在途中死亡,转运新生儿死亡率从2011年的5.88%降至2012年的1.47%。转运病人数占同期NICU住院病人的比例及床位使用率逐年增高,治愈351例(治愈率为85.82%),放弃治疗46例(11.25%),死亡人数12例(2.93%)。转运网络中40家基层医院在实施转运工作后,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差异有显著性(χ2=22.14,P<0.01)。结论建立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系统可以提高该市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危重新生儿远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区域性的NETS是适合该地区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转运 危重病 新生儿 死亡率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秀娥 梁碧青 黄于青 《当代医学》 202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94例PICC置管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47例纳入参照组,剩余47例纳入研究组,参照组在常规穿刺成...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94例PICC置管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47例纳入参照组,剩余47例纳入研究组,参照组在常规穿刺成功后采用X线摄片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则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统计并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PICC置管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以床旁X线胸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性及特异度。结果研究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87.23%高于参照组的68.09%,置管时间(3.21±0.41)min短于参照组的(15.47±2.3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参照组的2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床旁X线胸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性及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显著,可以提高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避免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相较于X线定位技术,其还具有可以缩短PICC置管时间、操作简单、经济实用以及无需放射影像学的辅助、减少辐射照射等优点,可作为X线定位的替代技术应用于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腔内心电图定位 新生儿 置管一次性到位率 置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鸟巢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银霞 蓝远妮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20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鸟巢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此... 目的探讨鸟巢干预联合腹部抚触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后第2天予以鸟巢干预联合腹部抚触。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接受干预后第3,5,7天,研究组患儿黄疸指数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鸟巢干预联合腹部抚触,有助于降低黄疸指数和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鸟巢干预 腹部抚触 胆红素水平 黄疸指数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缪涛瀚 林乐欣 敖桢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3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出生足月新生儿52例,于生后6~12h对所有患儿进行aEEG监测。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于6个月龄时,对研究对象与对照组同时进行生长发育...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出生足月新生儿52例,于生后6~12h对所有患儿进行aEEG监测。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于6个月龄时,对研究对象与对照组同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体格发育(头围、身长、体质量)和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学评分、癫痫的发生情况)。分析aEEG监测与HIE临床分度、MRI分度、预后异常率的相关性及各组体格发育情况差异。结果 aEEG监测结果与HIE临床分度、MRI分度、HIE预后均具显著相关性(P〈0.05)。aEEG重度异常组患儿的头围较其他3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aEEG能够准确对HIE进行脑功能评价,对于HIE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DIC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俏欣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20期4724-4725,共2页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脓毒症DIC的新生儿患者,均为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采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脓毒症DIC的新生儿患者,均为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采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DIC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加重病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IC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对改善DIC指标有显著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凝血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新生儿 脓毒症 DIC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碧青 黄于青 朱秀娥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PICC置管新生儿90例,利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A组、参照B组和研究组,各30例。3组分别采用X线定位、超声定位和腔内心电图定位... 目的研究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PICC置管新生儿90例,利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参照A组、参照B组和研究组,各30例。3组分别采用X线定位、超声定位和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判断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比3组的首次置管异位率、导管尖端定位操作时间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参照B组首次置管异位率均为6.67%,均低于参照A组的26.67%(P<0.05);研究组导管尖端定位操作时间(3.26±0.43)min短于参照A组的(14.93±2.02)min和参照B组的(5.31±0.62)min(P<0.05);研究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参照A组的26.67%和参照B组的23.33%(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和超声定位方法,均可降低首次置管异位率,但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的定位操作时间更短,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定位方法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 首次置管异位率 置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缪涛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972-973,共2页
目的探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144例,按照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46例,一般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50例,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并比较各组PCT水平;绘制... 目的探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144例,按照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46例,一般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50例,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并比较各组PCT水平;绘制ROC曲线判断诊断重症感染截断值。结果重症感染组血清PCT水平(13.9±6.5)ng/ml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1.2±1.3)ng/ml和非感染组(0.2±0.2)ng/ml,一般感染组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诊断重症感染的血清PCT最佳截断值是0.97 ng/ml,此时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93.9%。结论新生儿感染者的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且病情越严重其值越高,血清PCT水平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感染 新生儿 诊断
下载PDF
加温湿化经鼻导管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缪涛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24期3732-3734,共3页
目的探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 目的探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进行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HHFNC),对照组进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疗法(nCPAP)。比较两组的拔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拔管成功率分别为80.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拔管前FiO2、拔管前平均气道压等呼吸支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有创机械通气撤离后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疗法,可改善撤机后新生儿呼吸困难症状,使拔管成功与nCPAP组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医疗成本较nCPAP组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效果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加温湿化高流量正压通气
下载PDF
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秀娥 朱双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0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在使用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HHFNC)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30例护理1组采用HHFNC护理...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在使用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HHFNC)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NRDS患儿,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30例护理1组采用HHFNC护理,另30例护理2组采用常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护理。探讨实施不同护理对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护理1组在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与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_2)上与护理2组相比显著较高(P <0.05),而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上显著比护理2组低(P <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相比,护理1组(3.33%)显著比护理2组(20.00%)低(P <0.05)。结论将HHFNC应用于NRDS患儿后,能有效提升患儿氧合状态,改善PaO_2、PaCO_2、氧合指数、SaO_2及动脉与a/APO_2指标,不仅如此,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护理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 护理效果
下载PDF
新生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碧青 蓝远妮 邝萍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6期2094-2095,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宣教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NICU接收的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患儿家属母乳喂养知识系统化健康宣...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宣教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NICU接收的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患儿家属母乳喂养知识系统化健康宣教,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比两组母乳喂养情况及患儿家属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结果研究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成功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家属 母乳喂养 系统化健康宣教
下载PDF
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铵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玲 敖桢桢 张淑芬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5期710-711,共2页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铵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在某院通过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患者96例,根据不同的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于观察组的患儿采取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铵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在某院通过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患者96例,根据不同的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于观察组的患儿采取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铵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独的药物咪达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镇静情况和呼吸机参数.结果:对于3-5分的新生患儿部分,观察组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用药后机械通气参数(FiO2、PEEP和PIP)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维库溴铵对于新生患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维库溴铵 机械通气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骆雄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6期148-149,共2页
目的:探讨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 目的:探讨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后6、12、18个月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不良反应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循证护理 可行性
下载PDF
舒适干预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3
作者 梁碧青 谢小丽 +1 位作者 翟银思 黄于青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目的:探究舒适干预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早产儿,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40例护理1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另40例护理2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究舒适干预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早产儿,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40例护理1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另40例护理2组采用常规护理,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体质量、进奶量、神经行为评分及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护理1组护理后体质量、进奶量高于护理2组(P<0.05),护理1组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比护理2组(82.50%)高(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早产儿时,能显著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改善体质量、进奶量、神经行为,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监护病房 舒适护理模式 早产儿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
14
作者 黄飞拉 黄于青 朱双梅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5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究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常规早产儿发展性照护)和研究组(n=30,在... 目的 探究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常规早产儿发展性照护)和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体质量增长速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所需时间为(9.42±1.65)d,少于对照组的(10.58±2.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9,P<0.05);研究组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25.98±4.26)g/(kg·d),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开始经口喂养效率(4.20±0.48)mL/min、完全经口喂养效率(7.24±0.65)mL/min高于对照组的(3.68±0.40)mL/min、(6.50±0.52)mL/min,且研究组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产儿接受综合口腔运动可改善喂养效率,推动喂养进程和体重增长,值得临床借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口喂养 综合口腔运动干预 喂养效率
下载PDF
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
15
作者 龚桓卉 缪涛瀚 张峥嵘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8-120,124,共4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特征和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胎龄27~36^(+6)周的早产儿共158例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胎龄分为<28周组40例、28~30^(+6)周组40例、31~33^(+6)周40例、34~36^(+6... 目的分析早产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特征和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胎龄27~36^(+6)周的早产儿共158例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胎龄分为<28周组40例、28~30^(+6)周组40例、31~33^(+6)周40例、34~36^(+6)周组38例。另选取同时间段本院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均采取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出生后的72 h内开展脑功能监测,观察各组电压连续性、波谱带下界振幅值以及宽度、睡眠周期和单个睡眠周期时间等指标差异,比较不同胎龄的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中背景波活动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早产儿伴随胎龄增加,相应的连续性电压占比升高,背景波也趋于连续;对照组均呈现为连续性图形,和不同胎龄的早产儿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胎龄<28周早产儿组无肉眼可见睡眠周期改变,伴随胎龄增加,其睡眠周期出现频率增加同时成熟;对照组均存在成熟睡眠周期改变,和不同胎龄早产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月组波谱带下界振幅值在活动睡眠和安静睡眠时均大于早产儿组,波谱宽度和单个睡眠时间均小于早产儿组(P均<0.001)。早产儿不同胎龄组比较,下界振幅值于活动睡眠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波谱带宽度活动睡眠期和安静睡眠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个睡眠周期时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随胎龄增加,其振幅整合脑电图的背景波逐渐趋于成熟。振幅整合脑电图能较好地反映出早产儿脑成熟度,对临床监测早产儿的脑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振幅整合脑电图 胎龄 脑功能
下载PDF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曾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5期285-286,共2页
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方法观察我院患儿采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患者的满意度从83%提高到93%以上,患儿及家长的投诉率明显下降。结论在儿科护理需引入人文关怀,要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方法观察我院患儿采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患者的满意度从83%提高到93%以上,患儿及家长的投诉率明显下降。结论在儿科护理需引入人文关怀,要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儿科 护理
下载PDF
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
17
作者 吴银霞 邓水莲 陈静谊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1期138-141,150,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患儿7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研究组则给予系统化的母乳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及护... 目的探讨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的临床实践。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患儿7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研究组则给予系统化的母乳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及护理,干预后以住院时间、母乳喂养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生长情况完成对护理效果评估。结果研究组干预后住院时间为(36.14±8.47)d,短于对照组(40.96±8.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P=0.020);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1);研究组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分别为13.89%、8.33%、8.33%,低于对照组的38.89%、41.67%、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2、10.667、8.036,P=0.016、0.0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质量、身长、头围生长率依次为(15.04±3.16)g/(kg·d)、(0.86±0.26)cm/周、(0.65±0.21)cm/周,均优于对照组的(11.25±2.82)g/(kg·d)、(0.72±0.21)cm/周、(0.52±0.16)cm/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9、2.513、2.954,P=0.020、0.014、0.004)。结论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给予系统化的母乳管理可明显提升母乳喂养率,有助于改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 住院时间 母乳喂养率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及与维生素K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缪涛瀚 曾小玲 熊丽 《中国病案》 202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 分析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与维生素K水平的相关性,为新生儿预防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来医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2343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所有患儿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目的 分析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与维生素K水平的相关性,为新生儿预防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来医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2343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所有患儿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统计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例数,根据新生儿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n=138)和正常组(n=2205);统计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日龄、分娩方式、窒息程度、合并颅内出血、维生素K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与维生素K水平和Apgar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343例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138例(5.89%),其中男性61例,女性77例,其中早产儿39例,足月儿81例,过期儿18例;两组在合并颅内出血、出生体重、出生日龄、胎龄、Apgar评分和维生素K水平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颅内出血、重度窒息和维生素K缺乏是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与维生素K水平和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448,-0.507, P<0.05)。结论 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对于维生素K缺乏、重度窒息及颅内出血的患儿,应尽可能提早给予干预,可降低新生儿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维生素K水平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串联质谱联合二代测序在2万例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敖桢桢 王静 +7 位作者 李思涛 马艳梅 缪涛瀚 梁藻 石聪聪 古霞 肖昕 郝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的发病率及诊断方法,并探讨串联质谱及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地区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出生的20000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MS/MS)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代谢病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的发病率及诊断方法,并探讨串联质谱及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地区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出生的20000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MS/MS)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代谢病分析,对质谱检测结果高度提示阳性及部分疑似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0例新生儿(男10584例,女9416例)中通过MS/MS技术诊断IMD阳性40例,疑似样本45例,阴性样本19915例(其中24例临床高度怀疑IMD),进而对质谱检测阳性、疑似及临床高度怀疑IMD的109例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共检测出阳性病种17种共63例,阳性率0.315%,分别为有机酸血症25例,尿素循环障碍22例,氨基酸代谢病6例,脂肪酸氧化障碍4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例,半乳糖血症1例。结论MS/MS是新生儿IMD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而二代测序则提供了明确的分子诊断,因此,基于MS/MS及二代测序技术可为新生儿IM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筛查 遗传代谢病 串联质谱技术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31例遗传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黎日保 古霞 +14 位作者 吴国豪 邓智荣 康健泉 梁藻 缪涛瀚 瞿柳红 万忠和 卢泳雪 邓锦有 刘冬俊 刘王凯 黄维本 肖昕 郝虎 李思涛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及进行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9月广东地区出生的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 采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4个新生儿黄...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因素及进行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7~9月广东地区出生的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 采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4个新生儿黄疸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 对变异致病性进行解读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3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 筛出阳性患儿139例(42.0%), 包含5种疾病, Gilbert综合征65例(19.6%),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48例(14.5%), 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18例(5.4%), Citrin缺乏症4例(1.2%), Dubin-Johnson综合征4例(1.2%)。149例(45.0%)携带1个或多个基因变异位点, 43例(13.0%)未检出有临床意义的变异位点。8个高频变异位点(携带率>1%)为UGT1A1基因c.211G>A和c.1091C>T位点、G6PD基因c.1466G>T和c.1478G>A位点、SLC10A1基因c.800C>T位点、SLC25A13基因c.852_55del TATG位点、HBB基因c.12629delCTTT和c.316-197C>T位点。结论遗传因素是广东地区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常见致病基因是UGT1A1基因、G6PD基因、SLC10A1基因和SLC25A13基因, 且存在人群高频携带位点, 对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高胆红素血症 基因 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