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唐时期河西多元民族结构的形成 被引量:3
1
作者 高荣 《河西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6-41,共6页
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曾经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受中原王朝社会治乱和西北局势变化的影响,河西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格局。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 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曾经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受中原王朝社会治乱和西北局势变化的影响,河西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格局。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河西走廊 民族融合 多元一体格局
下载PDF
汉唐时期河西民族融合类型及其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荣 《河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6-33,共8页
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既有大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河西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政... 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既有大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河西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政局变化和北方地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族间的交流融合。虽然战争给河西各族人民带来了诸多灾难和痛苦,也使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但民族融合不仅未曾中断,反而更加活跃。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淡化,共同点和一致性则不断增多,进而形成文化上的交融荟萃。因此,河西民族融合的核心在于文化上的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民族融合 汉化 “胡化”
下载PDF
论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
3
作者 高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汉唐时期,河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汉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对游牧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汉化现象;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融入到汉族的日常生活中,... 汉唐时期,河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汉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对游牧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汉化现象;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融入到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时期还曾出现过"胡化"趋势。正是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结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河西 游牧民族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宗教信仰的成因及其发展——基于甘肃大学生对宗教认知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周建强 王炤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年第11期105-107,共3页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回顾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观及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大学生宗教观及宗教信仰的成因,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我们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回顾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观及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大学生宗教观及宗教信仰的成因,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我们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 宗教观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农牧业之外:渔采狩猎与魏晋十六国河西民众生计
5
作者 贾小军 《河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1-57,共7页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渔采狩猎 河西 民众 生计
下载PDF
汉代酒泉郡驿置道里新考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小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据悬泉里程简Ⅱ90DXT0214①:130A,汉代酒泉郡自东而西设有表是、玉门、池头(沙头)、乾齐等十一处驿置,从酒泉郡表是到敦煌郡渊泉的道路里程为694汉里(约合289公里),每个站点平均相距28.9公里(69.4汉里)。表是为酒泉郡自东向西的第一处... 据悬泉里程简Ⅱ90DXT0214①:130A,汉代酒泉郡自东而西设有表是、玉门、池头(沙头)、乾齐等十一处驿置,从酒泉郡表是到敦煌郡渊泉的道路里程为694汉里(约合289公里),每个站点平均相距28.9公里(69.4汉里)。表是为酒泉郡自东向西的第一处驿置。西汉乐涫县治当在肃南明花乡明海城遗址,绥弥县治当在下河清乡皇城故城。据里程判断,绥弥到禄福之间还应设有一处驿置。禄福与玉门之间有天等三处驿置,天居中,其余两处驿置一东一西,位于东西大道之上。天当治骟马西古城。汉玉门县当在今赤金绿洲之内低窝铺以东、赤金镇西北一带,沙头县在今玉门镇中渠村一带,或即中渠村古城。乾齐是酒泉郡最西一处驿置,位于沙头之西,现存"渊泉县故城"或即汉乾齐县城。渊泉为西汉敦煌郡属县,其故城不在三道沟镇,当从他处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酒泉郡 驿置 道里
下载PDF
略论当前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以X民族大学为样本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建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9-52,57,共5页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宗教的习俗。为了了解并掌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本文以X民族大学大学生为样本,通过研究他们对宗教的性质、起源与发展、作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国...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宗教的习俗。为了了解并掌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本文以X民族大学大学生为样本,通过研究他们对宗教的性质、起源与发展、作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五性"、邪教与分裂活动六个方面的认识来分析和讨论他们的宗教观。当前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宗教有着比较公允、客观、科学的认知,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宗教,今后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加大党的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认识宗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大学生 宗教观
下载PDF
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以X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建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3-45,共3页
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某一种特定宗教的习俗,这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信教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以X民族大学学生为例,考察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分析了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大学生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张安福《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评介
9
作者 贾小军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9年第2期95-96,共2页
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中心大漠广布,发源于四周高山的河流或南或北,或东或西,纵横奔流,形成多个山前绿洲,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孕育环塔里木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重要舞台,也成为西域历史展开的重要场域。其居中四向,将中国内地与中亚... 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中心大漠广布,发源于四周高山的河流或南或北,或东或西,纵横奔流,形成多个山前绿洲,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孕育环塔里木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重要舞台,也成为西域历史展开的重要场域。其居中四向,将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南亚联结到一起,自然也成为中国、希腊、伊斯兰、印度等多种文明碰撞、交融的区域。可以说,考察环塔里木地区历史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理解上述多种文明在这一区域融汇、交流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环塔里木 资源调查 评介 中国内地 塔里木盆地 地理环境 多民族
原文传递
《老子》之“道”与“有”、“无”关系新探——兼论与基督教“三位一体”之同异
10
作者 周建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10,共5页
《老子》通行本首章在全书中具有核心地位,被誉为全书的眼目。而《老子》之"道"与"有"、"无"三个哲学范畴在首章中又具有重要的意义,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理解首章乃至全书的关键。《老子》之"... 《老子》通行本首章在全书中具有核心地位,被誉为全书的眼目。而《老子》之"道"与"有"、"无"三个哲学范畴在首章中又具有重要的意义,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理解首章乃至全书的关键。《老子》之"道"与"有"、"无"三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直线型、平行型、位格型三种范式。但是,直线型和平行型关系范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与理论困境,只有位格型才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关系范式。同时,位格型关系范式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思想还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基督教
下载PDF
论全真道的生命观
11
作者 周建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5-9,共5页
生命问题是宗教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有关生命问题展开的探讨自然也就成为宗教的题中之义。道教因其追求长生成仙这一修炼目标,向来特别重视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作为道教重要派别之一的全真道,一方面继承了这一传统,提出"我命... 生命问题是宗教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有关生命问题展开的探讨自然也就成为宗教的题中之义。道教因其追求长生成仙这一修炼目标,向来特别重视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作为道教重要派别之一的全真道,一方面继承了这一传统,提出"我命由我不在天"的观点,赋予修炼者生命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的"外苍内容"与"生命轮回"的观点。研究全真道的生命观,不仅对深入理解道教肉体成仙说向精神成仙说的转变以及儒释道心性理论的三教合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助于全面认识道教的生命伦理,启示当前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生命 宗教 道教
下载PDF
全真道关于物的生命伦理思想
12
作者 周建强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9-53,共5页
金元时期创立的全真道注重的是一种内丹修行,意在全精全气全神,故而,强调最多的是"性""命"及其心性修炼问题。但在宇宙生成论上,全真道仍然继承了传统道教"道化万物"的思想,并有所发展。全真道"道... 金元时期创立的全真道注重的是一种内丹修行,意在全精全气全神,故而,强调最多的是"性""命"及其心性修炼问题。但在宇宙生成论上,全真道仍然继承了传统道教"道化万物"的思想,并有所发展。全真道"道化万物"的思想将道教成仙理论与宇宙生成论结合起来,不仅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还阐明了识心见性、性命双修之道。在此基础上,全真道认为,人类在处理与万物生命的关系时,要视物如己,善待万物,这就为人类在以后的生态建设中提供了理想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生命伦理 道化万物 视物如己 善待万物
下载PDF
也谈“五花马”
13
作者 贾小军 《农业考古》 2016年第4期164-165,共2页
"五花马"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学界对"五花马"究竟如何亦颇有争议。冉万里先生的最新研究指出,唐诗中常见的"五花马"是"将马的颈部鬃毛修剪成五瓣花形状的马,与当时的舞马一样,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 "五花马"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学界对"五花马"究竟如何亦颇有争议。冉万里先生的最新研究指出,唐诗中常见的"五花马"是"将马的颈部鬃毛修剪成五瓣花形状的马,与当时的舞马一样,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用于表演且极其珍贵的马匹"。此论尚有继续讨论的余地。著名的"昭陵六骏"也只是"三花马",而唐代之前、之后,皆有花马形象存在。以此来看,"五花马"或即为林梅村所谓之"多花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花马 多花马 图像
下载PDF
论《老子》的处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4
作者 周建强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4-88,共5页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qu...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处世 思想
下载PDF
《文昌帝君阴骘文》伦理思想浅谈
15
作者 陈怀松 周建强 《华夏文化》 2017年第4期45-46,共2页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是由文昌帝君(或称梓潼帝君)降笔而成,全文共600余字。经文开篇便说,“帝君”曾十七世为士大夫,广积阴德,未曾虐民,常常救人于危难之中,并训诫世人要像“帝君”一样,存“利物利人”之心,这样便可...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是由文昌帝君(或称梓潼帝君)降笔而成,全文共600余字。经文开篇便说,“帝君”曾十七世为士大夫,广积阴德,未曾虐民,常常救人于危难之中,并训诫世人要像“帝君”一样,存“利物利人”之心,这样便可得到上天的眷顾,赐人以福。其次,经文列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处的行为规则与伦理规范,指出人们遵照经文的伦理规范立身行事,近则善报个人,远则福泽儿孙。《阴鸷文》具有很强的伦理性特征,强调人们要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上完善自我、完善他人、完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帝君 伦理思想 伦理规范 伦理性特征 人与自然 行为规则 与人相处 完善自我
下载PDF
汉代河西粮食作物考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荣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9,共9页
汉代河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大麦、小麦、穬麦、青稞、黍、糜、、豆等。其中谷是粮食的总称;粟又称禾,即谷子,去壳后为小米;粱既可指好米,亦可代指好粟。麦有大麦、小麦之别,河西汉简中的麦主要是指小麦;穬麦是一种抗寒抗旱能力... 汉代河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大麦、小麦、穬麦、青稞、黍、糜、、豆等。其中谷是粮食的总称;粟又称禾,即谷子,去壳后为小米;粱既可指好米,亦可代指好粟。麦有大麦、小麦之别,河西汉简中的麦主要是指小麦;穬麦是一种抗寒抗旱能力较强的作物,但并非青稞;稷就是粟而非穄;黍、糜、、穄皆同物异名,俗称糜子,其籽实去壳后为黄米;可能也是穄的另一种称谓;青黍即青稞;豆(胡豆)即今之豌豆。它们既是河西民众和边塞吏卒的日常食物,也被用作家畜家禽的饲料,有的还可酿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河西 粮食作物
原文传递
“商性”相通:汉唐间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贸易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荣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10,共3页
丝绸之路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因所经地区不同,又有绿洲道、草原道、西南道和海洋道等。但是,由中国内地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和北非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最重... 丝绸之路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因所经地区不同,又有绿洲道、草原道、西南道和海洋道等。但是,由中国内地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和北非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国际通道。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的河西走廊,不仅对于古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也是中原王朝对外开放和涉外管理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贸易 汉唐 商性 文化交流 内蒙古高原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出土文献中的丝绸之路意象
18
作者 贾小军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7年第1期164-172,350-351,共11页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其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提供了战略保障。不同时期丝绸之路走向虽不尽相同,但河西走廊则是经久不变的主干道。传世史籍如《汉书·西域传》《三国志·乌桓...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其独特的地理形势和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为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提供了战略保障。不同时期丝绸之路走向虽不尽相同,但河西走廊则是经久不变的主干道。传世史籍如《汉书·西域传》《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裴注、《隋书·裴矩传》《元和郡县图志》等,记录了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至西亚。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文字、圖像與信仰:墓葬所見魏晋十六國河西社會
19
作者 賈小軍 《简牍学研究》 2015年第1期199-207,共9页
魏晋十六國時期河西墓葬出土的鎮墓文、墓室壁畫、晝像磚及其榜題等,以'文字+圖像'的方式,既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經濟情况及社會地位,又透露出河西不同階層民秉不同的信仰內容。鎮墓文一般出自經濟條件較差的平民墓,壁畫、畫像磚... 魏晋十六國時期河西墓葬出土的鎮墓文、墓室壁畫、晝像磚及其榜題等,以'文字+圖像'的方式,既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經濟情况及社會地位,又透露出河西不同階層民秉不同的信仰內容。鎮墓文一般出自經濟條件較差的平民墓,壁畫、畫像磚及其榜题則多出自經濟條件較好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官吏墓葬。以'鎮'爲宗旨的鎮墓文主要强調隔絕死生,視死者爲'鬼'故而'劾鬼';榜题則與墓室壁畫、畫像磚一道營造了死者死後的'幸福家園',以及有可能到達的仙境,祈求死者升仙。既有鎮墓文,又有較少晝像磚的平民墓,則體现了下層民衆使用更高等級的墓制以自高身份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國 鎮墓文 榜題 墓葬壁畫 河西社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