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四-2,3-吡啶并紫菜嗪铬的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迈之 Marc DE BACKER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由于叶绿素具有较高的光能转换效率,使许多人对类似于叶绿素结构的酞菁染料产生了兴趣,本文所研究的对四-2,3-吡啶并紫菜嗪铬的薄膜(PcCrPy)就是酞菁类(CrPy)染料的苯环用吡啶环取代的衍生物,从而使染料容易电沉积到各种支持导体上。已... 由于叶绿素具有较高的光能转换效率,使许多人对类似于叶绿素结构的酞菁染料产生了兴趣,本文所研究的对四-2,3-吡啶并紫菜嗪铬的薄膜(PcCrPy)就是酞菁类(CrPy)染料的苯环用吡啶环取代的衍生物,从而使染料容易电沉积到各种支持导体上。已有不少人对酞菁的薄膜进行过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人对PcCrPy进行过光电化学的研究。我们已对PeCrPy进行了原位吸收光谱研究和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电极 光电化学 酞菁 染料
下载PDF
数字显微全息中颗粒重建数值模拟
2
作者 曲瑞陽 吴学成 +4 位作者 高翔 吴迎春 陈玲红 G.Grehan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47-1653,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颗粒空间位置及间距对显微全息测量结果(颗粒位置和粒径)的影响,分别考察了颗粒在平行和垂直光轴方向上,电荷耦合元件(CCD)平面内不同间距和不同粒径情况下的颗粒重建结果,讨论了灰度阈值对颗粒识别的影响,并结...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颗粒空间位置及间距对显微全息测量结果(颗粒位置和粒径)的影响,分别考察了颗粒在平行和垂直光轴方向上,电荷耦合元件(CCD)平面内不同间距和不同粒径情况下的颗粒重建结果,讨论了灰度阈值对颗粒识别的影响,并结合实验对实际拍摄得到的颗粒全息图进行重建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光轴方向上,当记录距离分别为5、50、100μm时,可以识别出粒径均为1μm的双颗粒的最小间距分别对应为1、2、2μm;在平行光轴方向上,记录距离分别为5、50、100μm时,可以识别出粒径均为1μm的双颗粒的最小间距分别对应为2、8、16μm;在重建过程中,灰度阈值应设定为不小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场 数字显微全息 颗粒间距 灰度阈值 误判率
下载PDF
万物有灵论视角:捕食作为行为和感知的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弗雷德里克·凯克 王希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42-48,共7页
《超越自然与文化》(Par delànature et culture)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高度的人类学理论,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重新审视了一度被当代人类学视作不变式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离,并质疑其普世性。如果我们意图理解,... 《超越自然与文化》(Par delànature et culture)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高度的人类学理论,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重新审视了一度被当代人类学视作不变式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离,并质疑其普世性。如果我们意图理解,在不同的世界观中,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的构想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必须取径他所提出的介于内在性(intériorités)和物质性(physicalités)的概念区分。4种认同模式由此出现:万物有灵论(animisme),图腾制度(totémisme),类比主义(analogisme)以及自然主义(naturalisme)。现代人类学的社会至上论,假设社会的形成是建立在文化和自然的分离基础之上,围绕着对于本体论的探寻,即对于一切存在物的认同模式。而这些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随之成为另一种探寻的对象,它令我们得以追溯群体如何形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致力于重新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得群体的建立成为必然,并重新审视一种改变我们思维模式的特殊关系模式,即在万物有灵论的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捕食(Pré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万物有灵论 图腾制度 类此主义 自然主义
下载PDF
卡尔纳克神庙的起源和阿蒙神崇拜的开端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克·贾宝德 高伟(译) 郭子林(译) 《中东研究》 2017年第2期215-237+25,共23页
享誉盛名的埃及卡尔纳克神庙群不仅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在这里接连不断的考古发现激发着学者们的联想,并推动了卡尔纳克神庙的相关研究。规模如此庞大的神庙群是何时建造的?神庙选址与尼罗河特殊的... 享誉盛名的埃及卡尔纳克神庙群不仅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在这里接连不断的考古发现激发着学者们的联想,并推动了卡尔纳克神庙的相关研究。规模如此庞大的神庙群是何时建造的?神庙选址与尼罗河特殊的地形地貌之间有何联系?卡尔纳克神庙群所供奉的阿蒙神从何而来?构成阿蒙神神性的特征有哪些?本文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地貌学和神学的证据,对上述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埃及考古 卡尔纳克神庙 阿蒙神
下载PDF
动物疾病谱系与社会人类学(1870-2000) 被引量:1
5
作者 弗雷德里克·凯克 张雨男 张盈(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1期49-60,共12页
捕杀、疫苗接种与疫情监测是现代公共卫生用于管理可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的3种主要技术手段。在微生物如何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上,这3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本体论理解。因此,动物疾病不仅是一个应用人类学问题,还涉及学... 捕杀、疫苗接种与疫情监测是现代公共卫生用于管理可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的3种主要技术手段。在微生物如何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上,这3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本体论理解。因此,动物疾病不仅是一个应用人类学问题,还涉及学科的理论核心,即理解社会因果关系是如何从物理因果关系中产生的。为了澄清这一观点,通过考察赫伯特·斯宾塞对口蹄疫的研究;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结合牛结核病所思考的献祭概念;埃米尔·涂尔干是如何将接种天花疫苗作为社会病态的隐喻;以及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对疯牛病的研究。通过他们对动物疾病传播给人类风险的不同理解,即从预防到防治,再到防范,来分析4位学者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 献祭 生物安全 社会 人畜共患病
下载PDF
埃博拉,科学与虚拟之间
6
作者 弗雷德里克.凯克 王希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51-55,共5页
主要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模式进入诸如埃博拉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无法计算概率,所以传染病常常被认为具有灾难性,而本文解释了"虚拟"模式如何被用以预防这种灾难。在对突变病毒的... 主要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模式进入诸如埃博拉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无法计算概率,所以传染病常常被认为具有灾难性,而本文解释了"虚拟"模式如何被用以预防这种灾难。在对突变病毒的想象中,"虚拟"体现了应当如何在病毒开始传染的不洁的空间里将其遏制。在对有害病毒的想象中,"虚拟"则表现具有不同高度的意志的存在物之间的互动,"虚拟"还能够让我们思考这些互动的不确定性。立足于具象人类学,本文将展示两种对立的模式,一种为来自游牧社会的类比(analogie)本体论,另一种则是狩猎社会的万物有灵论(animisme)。还审视了在流行病的当代管理中,"病毒猎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 准备 狩猎 病毒 图象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大鼠骨性关节炎形态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军 陈廖斌 +4 位作者 汪晖 商亮 刘岩松 张觅 Magdalou Jacques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8-612,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对大鼠骨性关节炎(OA)滑膜和软骨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注射建立大鼠OA模型,1周后,56只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当归多糖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组后即...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对大鼠骨性关节炎(OA)滑膜和软骨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注射建立大鼠OA模型,1周后,56只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当归多糖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组后即开始给予不同浓度的当归多糖关节腔注射,每3d1次,每次双膝各注射0.1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100mg/kg灌胃,每天1次。5周后处死动物,取关节滑膜行组织学观察并评分,切取关节软骨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HE染色和番红O染色,并行Mankin's评分;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和亚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中、大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Mankin's评分降低(均为P<0.01),滑膜评分降低(均为P<0.01);较阳性对照组Mankin's评分增高(均为P<0.01),滑膜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小剂量组也有相同的作用,但较中、大剂量组作用弱(P<0.01)。透射电镜显示小、中、大剂量组均能抑制OA软骨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改变,且中、大剂量组作用较小剂量组明显。结论:当归多糖关节腔注射治疗大鼠OA可促进退变软骨修复,降低滑膜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当归多糖 形态学
原文传递
从早期閩南話到現代臺灣閩南話否定詞的歷史演變——關於三個否定詞的概述
8
作者 宋娜 貝羅貝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62-275,共14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早期閩南話使用的材料主要是14、15世紀到19世紀的《荔鏡記》以及其他版本《荔枝記》。現代臺灣閩南話的材料來源於在綫語料庫以及臺灣閩南話形容詞列表。文章以上述的三個否定詞爲例探究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與現代臺灣閩南話不同的是,《荔鏡記》及其他早期閩南話材料中的一般否定詞[m7]'不'可以和大多數的狀態謂詞相結合,而現代臺灣閩南話中[m7]'不'只能同極少數的狀態謂詞或形容詞共現。[be7]'?'或[bo5]'無'則可以和大部分的狀態謂詞共現。早期閩南話中的[bo5]'無'的用法與中古漢語類似,一般情況下主要表示存在否定。我們試圖通過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推斷可能的否定演化動機及其路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鏡記 一般否定 存在否定 非現實情態否定 狀態謂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