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1年度泰安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邹俊丽 王升国 齐斌 《农技服务》 2011年第9期1364-1364,共1页
对2010~2011年度泰安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播种前、播种—越冬开始、越冬开始—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气象分析 冬小麦 泰安
下载PDF
泰安市酸雨气象特征分析
2
作者 齐斌 王德众 +1 位作者 于静 卢西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2期15-15,18,共2页
通过对降水的pH值月变化及其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地面风场的关系分析,发现泰安市降水的pH值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且该变化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与风向、风速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酸雨 气象特征 PH值 山东泰安
下载PDF
黄前水库流域农业抗旱人工增雨试验效果检验 被引量:1
3
作者 丁明 崔兆韵 +1 位作者 徐学义 朱霞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第21期114-115,共2页
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1963~2015年的雨量资料,在2012~2015年开展人工增雨试验,并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与对比区历史资料作回归检验,探讨库区年、月检验结果得出,试验总体增雨效果较好,各年度增雨效果差异明显。2012~2013年,增雨效果较好,相... 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1963~2015年的雨量资料,在2012~2015年开展人工增雨试验,并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与对比区历史资料作回归检验,探讨库区年、月检验结果得出,试验总体增雨效果较好,各年度增雨效果差异明显。2012~2013年,增雨效果较好,相对增雨量达24.6%和46.7%;月平均增雨量20.4mm,5~6月増雨效果突出,其余月因作业条件不同,存在差异。高炮作业年份和月份增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黄前水库 回归分析
下载PDF
1971—2009年泰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齐斌 卢西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2期19-19,21,共2页
利用1971—2009年泰安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资料,对泰安市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年来泰安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 利用1971—2009年泰安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资料,对泰安市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9年来泰安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变化特征 山东泰安 1971—2009年
下载PDF
2016年泰安市春季麦田管理建议
5
作者 于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7期55-55,共1页
采用山东省泰安市降水数据、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温、最低温、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本地小麦实际生长状况,分析总结了春季小麦田间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小麦 田间管理 山东泰安 2016年
下载PDF
干旱及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尹逊栋 吕广德 +5 位作者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_(1))、50%(T_(2))、25%(T_(3))和0%(T_(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_(1))、50%(T_(2))、25%(T_(3))和0%(T_(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_(1)、T_(2)、T_(3)、T_(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_(1)、T_(2)、T_(3)、T_(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复水 干物质转运 水分利用 干物质分配 拔节期
下载PDF
垄沟耕作条件下滴灌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巍 陈雨海 +4 位作者 李全起 周勋波 孙妮娜 徐德力 杨荣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1-1017,共7页
试验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与垄沟耕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0~6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影响,0~30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其次是3... 试验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与垄沟耕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0~6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影响,0~30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其次是30~60cm层次的土壤,90~120cm层次的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最为稳定。灌溉后土壤水分0~120cm土层中呈现“Z”型分布,且与垄作相比,灌溉对沟播处理各层次的影响更大。另外,通过对不同生育时期各个层次土壤水分含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冬小麦的灌浆期是其活跃的耗水期,其次是抽穗期。不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土壤下层,灌溉处理的耗水程度变化较复杂。与畦播处理相比较(见讨论部分),灌溉后沟播处理土壤水分上升最明显,垄作处理次之,畦播最小。灌溉一周后畦播土壤水分下降最快,垄作次之,沟播最小。而就灌溉后土壤水分运动而言,垄作与沟播处理快于畦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沟播与垄作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孙淑娟 周勋波 +3 位作者 陈雨海 杨国敏 徐德力 杨荣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7-31,共5页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7cm×7cm,B:14cm×3.5cm,C:24.5cm×2cm,D:(20+40)cm×1.6cm(行距为20cm和40cm间隔出现),E:49cm×1cm,A... 本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对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7cm×7cm,B:14cm×3.5cm,C:24.5cm×2cm,D:(20+40)cm×1.6cm(行距为20cm和40cm间隔出现),E:49cm×1cm,A处理株距与行距相等,A到E处理株距依次变窄,行距依次变宽。结果表明,行株距分布较均匀的B处理能够明显降低近地面空气温度和0~5cm土壤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减少了棵间蒸发。从能量平衡角度看,B处理能够降低湍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提高潜热通量,改变近地面的微气候状况。行株距最为均匀的A与B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群分布 农田小气候 热通量
下载PDF
冬小麦群体不同分布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淑娟 周勋波 +3 位作者 陈雨海 杨国敏 徐德力 杨荣光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7期5-8,共4页
通过对冬小麦群体分布方式的调节,研究了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变化趋势随土壤层次增深而增加,A与B处理(行株距分别为7 cm×7 cm和14 cm×3.5 cm)在0~90 cm层次与其它处理的差异幅度较大,而... 通过对冬小麦群体分布方式的调节,研究了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变化趋势随土壤层次增深而增加,A与B处理(行株距分别为7 cm×7 cm和14 cm×3.5 cm)在0~90 cm层次与其它处理的差异幅度较大,而100~120 cm土层差异幅度较小。从4种灌溉处理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比较来看,在不灌溉条件下,A与B处理能够充分利用冬小麦田深层土壤水分,在灌溉条件下,B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它处理,有利于提高浅层土壤的水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群体分布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利用GB50057-2010对“王国塔”防雷设计及防护规范探讨
10
作者 李福海 孙建强 姜中民 《新农村(黑龙江)》 2014年第24期249-249,共1页
本文简述了世界第一高楼“王国塔”防雷设计的方法,进而对GB50057-2010设计规范中的局限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的防暴型避雷器的选择做出了详细说明,提出了相对独立的电位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 王国塔 防雷设计 防护规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