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市民形象塑造看老舍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素英 刘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5-148,共4页
老舍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现代市民社会。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也可以看到老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独特的文化心态。他一方面深感民族的愚弱而神往古老民族在现代... 老舍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现代市民社会。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也可以看到老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独特的文化心态。他一方面深感民族的愚弱而神往古老民族在现代意识的拯救下获得新生,一方面又对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衰败表现出难以按捺的焦灼;他既站在现代意识层面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又从传统文明的角度批评现代文明带来的人性沦丧;他既抨击古老民族血液中的沉淀物,又力图让传统美德溶进时代潮流中去,从而显示出他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觉醒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市民形象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反思
下载PDF
中国相声艺术的戏剧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建华 李宗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8-12,共5页
相声并非简单的"语言艺术"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相声注重"相"和"声"的结合,戏剧表演技法是其主要手段。相声源于滑稽戏并最终回归滑稽戏,像生是相声源头,体现了相声的艺术特性。相声要塑造乡下人、傻子... 相声并非简单的"语言艺术"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相声注重"相"和"声"的结合,戏剧表演技法是其主要手段。相声源于滑稽戏并最终回归滑稽戏,像生是相声源头,体现了相声的艺术特性。相声要塑造乡下人、傻子、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等戏剧性形象。群口相声、相声剧和子母哏等已经接近严格的戏剧艺术。相声取笑的手段"乔"和"戏弄"戏剧性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艺 相声艺术 戏剧艺术 本体 戏剧性
下载PDF
副词“终归”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昭水 陈祥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26,共4页
现代汉语副词"终归"来源于古汉语中状中式偏正词组"终归"。本文在描写词组"终归"用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辨别其重新分析是否已经完成的形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副词"终归"成词的大致年代。
关键词 终归 重新分析 形式标准
下载PDF
朱自清散文女性意象探源 被引量:2
4
作者 田瑞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朱自清散文隽永清新,诗意充盈,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坚持散文"意在表现自己"的朱自清借助女性意象,表达了他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人格操守和内敛、中和、清纯、高洁的审美志趣。朱自清对女性意象的钟... 朱自清散文隽永清新,诗意充盈,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坚持散文"意在表现自己"的朱自清借助女性意象,表达了他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人格操守和内敛、中和、清纯、高洁的审美志趣。朱自清对女性意象的钟爱,一是其文化心理中的传统女性化审美意识的自发流露,一是以娇美容姿否定丑恶世态、用娴静温馨对抗孤独灭绝的自觉追求,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必然结果。正是朱自清对女性意象的自觉追求,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狷者"人格,并对现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女性意象 狷者 身份意识
下载PDF
中国当代民间说唱艺术的生存与经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建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是中国文学和各类艺术的母体,孕育了小说、戏曲等,并对音乐和舞蹈等有明显影响,研究价值较大。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经济体系,民间说唱艺术原有的市场体系被改造。政府通过"划分经济成分"等行政手段改造了...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是中国文学和各类艺术的母体,孕育了小说、戏曲等,并对音乐和舞蹈等有明显影响,研究价值较大。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经济体系,民间说唱艺术原有的市场体系被改造。政府通过"划分经济成分"等行政手段改造了说唱艺人,说唱表演场所也被国有化。说唱艺术创作体系被国有化改造,创作者的利益难以保证,生产体系被阻断。改革开放后,说唱艺术的国有经济体系逐步变革,说唱艺术团队多采用双轨制经营。部分民营团队回归传统经营方式,借鉴了现代市场化的经营,生存状况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说唱艺术 生存 经营
下载PDF
浅谈大学生应用文写作指导 被引量:1
6
作者 邵妍 《写作》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一、大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对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因为毕业之后就会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将来到社会上就很难适应。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能力 大学生学习 写作指导 社会 高校 毕业
下载PDF
戏曲起源字义考
7
作者 冯健民 陈建华 《文化艺术研究》 2015年第3期50-55,共6页
关于戏曲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具影响力者乃歌舞说。然而,此说不实。本文以古汉字中"戏""剧"二字为据,以训诂、考释之方法,对此问题重做解析,希冀能还戏曲起源之本来面目。
关键词 戏曲起源 戏剧训诂 字义考释
下载PDF
转型期的迷惘:199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解读
8
作者 王晓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56,共4页
1990年代,中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意义上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导师死了:价值缺失,精神... 1990年代,中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意义上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导师死了:价值缺失,精神困惑;二、市场:是天堂还是地狱;三、权力:是大路还是坟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1990年代 知识分子小说
下载PDF
浅析好散文的特质
9
作者 许俊莹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B12期41-43,共3页
好的散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架桥梁,它沟通了作者、读者的心灵。好的散文必须是真诚的,抒情、说理都必须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都必须是带着体温的深刻。
关键词 散文 真诚 抒情
下载PDF
美在形式——读卢东工笔画荷塘系列
10
作者 刘钢 子夏 《美术大观》 2012年第4期36-37,共2页
形式是艺术表达和传递自身意义与价值的要素。卢东的"荷塘"工笔系列,对艺术语言的关注,对艺术技巧、艺术结构美等诸多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成工笔抒情写意的画风。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工笔 “荷塘” 形式
下载PDF
述而兼作,梳中有思——读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
11
作者 陈建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1期91-91,共1页
明清戏曲以昆曲为代表,与元杂剧并称古代戏曲史上的两大高峰。明清戏曲创作者多为文人,因此戏曲序跋便具有极大的价值。序跋涉及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方方面面,诸如剧作家情况、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出版状况、演出情况以及流传、改编等等... 明清戏曲以昆曲为代表,与元杂剧并称古代戏曲史上的两大高峰。明清戏曲创作者多为文人,因此戏曲序跋便具有极大的价值。序跋涉及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方方面面,诸如剧作家情况、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出版状况、演出情况以及流传、改编等等。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戏曲 序跋 古代戏曲史 戏曲创作 创作动机 创作过程 出版状况 元杂剧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建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18-,20,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记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较为脆弱.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雨要的转型期.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记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较为脆弱.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雨要的转型期.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由于我们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加上传承、利用的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时都有流失和消亡的可能.教育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教育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教育 基本原则 CULTURAL HERITAGE 全球经济一体化 活态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 文化记忆 民族民间 口传身授 转型期 中国 世纪 缺失 流失 流变 灵魂 历史 翅膀 承载
下载PDF
“神话重述”的策略及其实践——以苏童的《碧奴》为例
13
作者 张鹏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7,共4页
"重述神话"的写作策略及其实践立足于民族神话的精神源泉,把神话的寓意和象征以及民族心理的把握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暗示和寓言的策略,从本土文化中演绎文学的构想并注入诗意的因素,力图凸显传统与现代接壤的特质。
关键词 神话重述 策略 实践 民族心理
下载PDF
论薛福成的文言小说创作
14
作者 王伟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92-94,共3页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薛氏一生著作甚丰,其文言小说创作则以《庸盦笔记》为代表。是书为作者从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七年间中删存编辑而成,表面来看,该书并不出色,但如果把它放到...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薛氏一生著作甚丰,其文言小说创作则以《庸盦笔记》为代表。是书为作者从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七年间中删存编辑而成,表面来看,该书并不出色,但如果把它放到中国近代化的漫长历程中考察,就可以发现薛福成是最前沿的小说改良的先行者,他用小说为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张本,这种做法直接启发了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福成 小说创作 梁启超 改良主义 笔记 资产阶级 西方国家 君主立宪制 文言 富国强兵
原文传递
铺花的歧路:反抗中的艰难探索——对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
15
作者 王晓隽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4,266,共3页
知识分子的反抗,主要指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非人性现象的反抗。知识分子在反抗和坚守中开始了寻路,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小说重新接续了寻路这一主题,寻路成为这类小说的最大亮点。"我往何处"去正是这类小说表现出的最大... 知识分子的反抗,主要指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非人性现象的反抗。知识分子在反抗和坚守中开始了寻路,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小说重新接续了寻路这一主题,寻路成为这类小说的最大亮点。"我往何处"去正是这类小说表现出的最大精神焦虑,在不同的小说中,看到不同的精神路向,如宗教之路、民间理想主义之路、沉沦和堕落之路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抗 寻路
原文传递
从原型理论审视翻译标准的演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奇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9-190,共2页
传统的翻译标准研究是建立在经典范畴理论之上的,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直陷入翻译的二元之争不能自拔。本文从原型理论的视角,考察中国翻译活动在历史长河中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追求翻译的唯一原则,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元... 传统的翻译标准研究是建立在经典范畴理论之上的,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直陷入翻译的二元之争不能自拔。本文从原型理论的视角,考察中国翻译活动在历史长河中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追求翻译的唯一原则,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是很有限的。由于很多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的经典范畴是不存在的,但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 翻译标准 经典范畴 原型范畴
原文传递
个性坚守中的艺术流淌——石锡波《鸿泥》解读
17
作者 张用蓬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4期76-77,共2页
写小说的泰安作家,各有各的特点,蔺时工的《日暮乡关》以深深的眷念,为乡亲们作传。他有意地麻木了历史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故作幽默和诙谐,时而感佩于他们的高尚,时而偏袒着他们的卑劣,在琐琐屑屑的追忆中,发出深长的叹息,显示出超越历... 写小说的泰安作家,各有各的特点,蔺时工的《日暮乡关》以深深的眷念,为乡亲们作传。他有意地麻木了历史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故作幽默和诙谐,时而感佩于他们的高尚,时而偏袒着他们的卑劣,在琐琐屑屑的追忆中,发出深长的叹息,显示出超越历史的旷达。石玉奎的《地平线》游走于官场与乡土之间,把爱情与淫荡、忠诚与阴谋、发展与堕落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演进,也写出了心灵的悸动,追慕着史诗品质。晨义的《苹果》,将笔触突进于少女心灵深处,出色表现了生命才待成熟时的美丽与纤弱,幸福与痛苦,渴望与危险,阐释了生命蜕变过程的艰难。石锡波的《鸿泥》和他们都不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石锡波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少年时期,他有着不乏苦涩的人生体验;成年之后,他沿着矿山、军营、机关的道路自学、自立、自强,成长为一位作家。这种先有生活积累,后有知识叠加的成长方式,使他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并且在自信中养成了稳定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小说 艺术 沈从文 个性 金钱豹 意义世界 具象 情节 作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