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逆性肾动脉狭窄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
作者 周爽 李学东 +1 位作者 付鸿江 孔宣柱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5期33-3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可逆的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模型,模拟临床中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过程,并观察狭窄前后大鼠收缩压(SBP)的动态变化,评估模型的可逆性。方法选择50只体质量为250~300 g的SPF级健康Sprague Dawley(SD...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可逆的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模型,模拟临床中肾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过程,并观察狭窄前后大鼠收缩压(SBP)的动态变化,评估模型的可逆性。方法选择50只体质量为250~300 g的SPF级健康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狭窄3 d组(10只)、狭窄5 d组(10只)、狭窄7 d组(10只)、狭窄14 d组(10只)、狭窄21 d组(10只)等模型组,另选择5只同类大鼠作为假手术组。使用内径为0.3 mm的食品级硅胶管缩窄肾动脉,并在缩窄肾动脉前、解除肾动脉狭窄前、解除肾动脉狭窄后分别测定大鼠的SBP。结果狭窄3 d组和狭窄14 d组的大鼠在狭窄术后各死亡1只,狭窄21 d组大鼠解除狭窄后死亡2只。与狭窄前比,解除狭窄前模型组各组大鼠SBP均显著升高,且狭窄14 d前随着狭窄时间的延长,SBP升高越明显,狭窄14 d后SBP升高缓慢;狭窄14 d组大鼠狭窄前后SBP差值(ΔSBP)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与解除狭窄前比,解除狭窄后模型组各组大鼠SBP均显著下降;与狭窄3 d组比,狭窄5 d组、狭窄7 d组大鼠的ΔSBP均显著升高;狭窄7 d组大鼠ΔSBP显著高于狭窄3 d组及狭窄21 d组大鼠,且狭窄21 d组低于狭窄5 d组(均P<0.05)。结论对于2K1C-RHR模型大鼠,在狭窄7 d内解除肾动脉狭窄其SBP容易恢复,狭窄时间越长,SBP越不容易恢复,因此建立可逆性肾动脉狭窄大鼠模型是可行的,此模型的建立为今后探索最佳肾动脉血运重建的时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肾一夹 肾动脉狭窄 肾血管性高血压 大鼠 可逆性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学东 郭俊莹 王翠兰(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617-621,共5页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典手术之一,术后常见斑块组织脱垂、支架贴壁不良等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在冠状动脉系统疾病诊治中已经成熟应用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即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成像...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典手术之一,术后常见斑块组织脱垂、支架贴壁不良等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在冠状动脉系统疾病诊治中已经成熟应用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即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成像原理和具体流程、OCT技术识别颈动脉病变的常见图像、OCT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进展,并总结OCT技术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应用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颈动脉 血管支架
下载PDF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学东 韩立菊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66-70,共5页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术后的监测主要包括肾动脉彩超、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肾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手段,同时还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储备分数等隐匿检测指标,本文对国内外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后的各种监测手段进...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术后的监测主要包括肾动脉彩超、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肾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手段,同时还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储备分数等隐匿检测指标,本文对国内外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后的各种监测手段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术后监测结果在疗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介入 监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淋巴结静脉重塑致隐股交界高位结扎术后静脉曲张复发一例
4
作者 孔宣柱 付鸿江 +4 位作者 房品言 韩立菊 郭俊莹 冯玉召 李学东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15-216,共2页
本文报道了1例静脉曲张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复发的老年女性病例, 经超声评估及双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其反流模式为股静脉-淋巴结静脉-前副隐静脉, 术中离断淋巴结静脉与前副隐静脉的交通, 近心端游离至前副隐静脉主干残端, 并点式... 本文报道了1例静脉曲张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复发的老年女性病例, 经超声评估及双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其反流模式为股静脉-淋巴结静脉-前副隐静脉, 术中离断淋巴结静脉与前副隐静脉的交通, 近心端游离至前副隐静脉主干残端, 并点式剥脱出大腿段扭曲的前副隐静脉主干及其交通支, 术后第二天患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静脉 高位结扎剥脱 静脉曲张复发
原文传递
微循环参数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韩立菊 付鸿江 李学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28-0031,共4页
随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与PAD关联的微循环参数,具体包括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经皮氧分压(TcpO2)以及温控血流,并... 随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与PAD关联的微循环参数,具体包括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经皮氧分压(TcpO2)以及温控血流,并进一步评估这些参数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过去两年内在我院确诊为PAD的10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合并疾病及相关微循环参数。这些数据通过先进的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挖掘其与PAD发病和进展的关系。结果 分析结果揭示,中老年(特别是50-75岁)是PAD的高风险人群。长时间的病症历程、存在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并发疾病与PAD的严重性紧密相关。在微循环参数方面,ABI和TBI在PAD患者中普遍偏低,成为PAD的重要诊断标准;TcpO2的降低直接反映了组织的缺氧状况,而温控血流的减少则进一步证实了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存在。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微循环参数对于PAD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关键角色。随着这些参数的综合应用,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PAD的病情,还能够为患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循环障碍 踝/肱指数 趾/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