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气象因子对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杰 徐方媛 +2 位作者 蒋萍 李飞剑 阿力木江·艾尔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核桃叶斑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为链格孢菌。在此基础上,为明确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2017年4-9月,在位于洛浦县2个乡镇的观测园内,利用便携式气象站定时收集样地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数据,调查... 核桃叶斑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为链格孢菌。在此基础上,为明确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2017年4-9月,在位于洛浦县2个乡镇的观测园内,利用便携式气象站定时收集样地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数据,调查监测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得到25组病情指数,绘制各气象因子与病害发生动态曲线,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综合影响病情的发展速度,春季核桃展叶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增高和一定的降雨量有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5月下旬温度激增,加速病情发展,5月底达到第1个高峰;6月底至7月中旬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降雨量的增多和持续较高的温度,病害产生第2个流行高峰;8月中旬以后,温度逐渐降低,病情流行速度减缓,虽然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处于病害调查期较高的阶段,但对病害流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病害的监测预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核桃叶斑病 发生动态 影响 病原菌鉴定
下载PDF
净举力及常规可控气象要素对探空高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凤娟 王曼 贾新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3期76-81,共6页
为提高探空气球的施放高度,利用克拉玛依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年以来的观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净举力、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降水量8个影响因子,突破以往定性的研究模式,首次从定量的角度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借助SPS... 为提高探空气球的施放高度,利用克拉玛依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年以来的观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净举力、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降水量8个影响因子,突破以往定性的研究模式,首次从定量的角度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借助SPSS软件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深入地研究了探空高度与净举力及常规可控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优化,确定了最优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预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能有效地应用到克拉玛依探空气象的实际观测工作中。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总结出了不同天气下净举力的选取范围,从而为克拉玛依探空提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作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高度 净举力 气象要素
下载PDF
和田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3
作者 阿卜杜拉·托合提居麦 于婷 +1 位作者 再图乃姆·麦麦提敏 玉苏普·阿布都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31-233,共3页
选取和田地区7个气象站1971—2021年51年的历史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35.0~36.9℃高温日数、≥37℃高温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高温日数总计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显,主要由中部向东、西递增,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墨... 选取和田地区7个气象站1971—2021年51年的历史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35.0~36.9℃高温日数、≥37℃高温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高温日数总计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显,主要由中部向东、西递增,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墨玉县,为42.7℃,出现在1973年7月16日。近51年来,和田地区≥35℃高温日数,35.0~36.9℃、≥37℃呈微弱的上升趋势1.068 d/10年(P<0.10),0.142 d/10年(P<0.10)、0.52 d/10年(P<0.10)。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高温日数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在2006年发生突变,35.0~36.9℃高温日数在1977和2006年发生突变、≥37℃高温日数在2006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气候变化 突变 和田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现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排日迪古丽·阿力木 依帕热古丽·艾合麦提尼亚孜 于婷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7期166-168,共3页
利用国家环保局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系统分析2013—2018年上海地区、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及浙江省11个地级市臭氧、PM2.5和AQ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臭氧浓度与AQI指数、PM2.5和气体污染物(NO2和CO)关系。研究发现:长三... 利用国家环保局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系统分析2013—2018年上海地区、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及浙江省11个地级市臭氧、PM2.5和AQ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臭氧浓度与AQI指数、PM2.5和气体污染物(NO2和CO)关系。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呈转好趋势,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逐渐提高,但臭氧污染明显增加,并且将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首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长三角 臭氧前体物 PM2.5 AQI
下载PDF
和田地区1968—2018年汛期极端降水规律分析
5
作者 于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11期109-114,共6页
为了解和田地区汛期极端降水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降水量分位数,根据和田地区的地貌特征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站点,以1968-2018年5-8月逐日降水资料做为极端降水指标,使用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 为了解和田地区汛期极端降水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降水量分位数,根据和田地区的地貌特征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站点,以1968-2018年5-8月逐日降水资料做为极端降水指标,使用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GPD)对极端降水频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基本符合GPD模式,理论频数和实测频数基本相符。99百分位时的阈值为各站点的最佳阈值,且各站点超阈值序列通过了MK的平稳性检验,无明显突变。拟合效果通过K-S检验,各站点拟合的极端降水理论频数和实测频数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累托分布 极端降水 阈值
下载PDF
1961-2018年托里县春季寒潮频次及强度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金梅 于婷 侯志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8期216-219,共4页
选取1961-2018年托里国家气象基本站3-5月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托里县春季不同级别寒潮频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等级寒潮事件发生频次逐年代递减,其中1971-1980年特强寒潮发生最多,2000-2010年强寒潮发生有较为明显。托里县131 次寒... 选取1961-2018年托里国家气象基本站3-5月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托里县春季不同级别寒潮频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等级寒潮事件发生频次逐年代递减,其中1971-1980年特强寒潮发生最多,2000-2010年强寒潮发生有较为明显。托里县131 次寒潮过程持续日数在1~4 d,平均1.5d。春季寒潮天气过程持续时间短,24小时降温幅度大。托里县春季寒潮天气4、5月以强寒潮、特强寒潮居多,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对春季牧业专场,牲畜产羔存活率,春耕春种等农事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里 寒潮 强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曼吾拉·卡德尔 张璐 +3 位作者 刘鑫华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古丽乃帕尔·木明 高韶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8,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及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资料,基于HYSPLIT模式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相似环流形势背景下塔里木盆地2015年6月和2022年3月两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以和田为例分析两次过程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及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资料,基于HYSPLIT模式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相似环流形势背景下塔里木盆地2015年6月和2022年3月两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以和田为例分析两次过程中高低空系统配置、相关物理量特征、沙尘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的差异。结果表明:两次天气过程均受高空槽影响,但2015年6月沙尘天气过程相对2022年3月沙尘天气过程高空槽位置更为偏南且具有明显的经向特征,阻塞高压系统的崩溃使得冷空气迅速爆发,大气垂直运动强烈,从而盆地内沙尘天气强度强于2022年3月沙尘天气过程。2022年3月沙尘天气过程除受槽底少许冷空气翻山造成沙尘天气外,低层偏东风急流相对2015年6月沙尘天气过程更为强盛,使得盆地东部出现沙尘暴并自西向东输送,盆地同时受东、西两路沙尘天气影响。2015年6月沙尘天气过程沙尘主要由偏西路径输送,主要源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并有部分沙尘由吉尔吉斯斯坦南部输入,2022年3月沙尘天气过程沙尘颗粒主要受偏东气流驱动,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主要起沙源地。2022年3月沙尘天气过程期间和田附近偏西风及偏东风场辐合使得沙尘颗粒汇聚,加之稳定的环流形势及相对暖湿的大气条件,沙尘不易扩散,因此低能见度持续时间相对更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无论是盆地内部由西向东还是由东向西的沙尘过程都会在和田地区累积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诊断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