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作者 董存涛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洛阳伊洛医院的80例ACI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各40例。参考组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行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并发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为95.00%,高于参考组的75.00%(P<0.05);术后两组平均血流量(Qm)检测值高于术前,外周阻力(Rv)、脑血管脉搏速度(Wv)、特性阻抗(ZCV)检测值较术前低,而治疗组Wv、Rv、ZCV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Qm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术后两组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两侧踝肱指数(ABI)检测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值高于术前,而治疗组ba-PWV、ABI检测值和NIHSS评分检测值均较参考组低,FMD检测值较参考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ACI接受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取栓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静脉溶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成斌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血管再闭塞26例(纳入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未发生血管再闭塞70例(纳入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27.08%(2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性别、发作至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与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13分、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3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与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及取栓次数有关,临床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应注意以上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血管再闭塞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